考研:经管类专业解读
经管类考研是指报考专业从属于经济学(代码02)或管理学(代码12)两大学科门类。两个学科在初试科目构成、报考热度、复试分数线、学习内容、职业发展规律等方面具有一定相似性,所以常常被归为同一类型,考研辅导时,对考经济和考管理的考生也习惯于采用同一思路进行。但就是因为这种习惯性的叫法,导致很多考生片面的理解为经济管理不分家,只知道经管很热,懵懵懂懂中上了贼船

  选专业首先是确定人生路径,选学校往往是侧重人生效率。我曾多次在课里强调过:职业规划思路决定专业选择的侧重点,专业的学科特征和社会认可方式不会因考生的意志而转移,为避免少走弯路,认清某专业的总体发展模式是前提,经管类考研也一样。经济学和管理学所囊括好几十个专业(见下表),绝对不是一码事,存在相当差异。从职业规划的角度,我把它们大体分三类: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
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及代码
二级学科代码
二级学科名称
02 经济学
0201 理论经济学
020101
政治经济学
020102
经济思想史
020103
经济史
020104
西方经济学
020105
世界经济
020106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0202 应用经济学
020201
国民经济学
020202
区域经济学
020203
财政学(含∶税收学)
020204
金融学(含∶保险学)
020205
产业经济学
020206
国际贸易学
020207
劳动经济学
020208
统计学
020209
数量经济学
020210
国防经济
12管理学
1201 管理科学与工程
 
注∶本一级学科不分设二级学科(学科、专业)
1202 工商管理
120201
会计
120202
企业管理 (含: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
120203
旅游管理
120204
技术经济及管理
1203 农林经济管理
120301
农业经济管理
120302
林业经济管理
1204 公共管理
120401
行政管理
120402
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
120403
教育经济与管理
120404
社会保障
120405
土地资源管理
1205 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
120501
图书馆学
120502
情报学
120503
档案学


    第一类:纯管理类型。以行政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旅游管理、社会保障(或称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土地资源管理、档案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农林经济管理等专业为代表。

  在我看来,它们之间没有根本性的区别。如果学校牌子够硬并且考生本人综合能力够强,专业名称上的差异在求职时完全会被忽略掉。不会有HR死乞白赖地非要看你在读研阶段搞了个什么课题,做了篇什么论文。好!你说你学管理,是否胜任相关岗位,还用干巴巴地考你管理学理论吗?在社会经验丰富的面试官跟前,你基本就是透明的。一句问候,一个眼神,举手投足之间全都有了答案。所以,没必要在选择上过于纠结和痛苦。

  可能有考生质疑:这些专业怎么能没区别呢?怎么会是纯管理的呢?管理前面不是有个限制性定语吗!如行政、旅游、农林经济、公共卫生……如果你非要转这个牛角尖,证明你的确是位没走出校园的学生。管理的核心是,它是建立在实践、经验和资源的基础上的,
因为管理的路数都基本相通,真正优秀的职业经理人从 IT业跳到快销业,从快销业跳到制造业,从制造业跳到教育业,都一样游刃有余。

  经常遇到考生问我:某专业毕业之后是干什么?如果你学的纯管理专业,将来干什么只有上帝知道。职业与专业并非一一对应,对口不对口的概率是一样大。比如,你学的是行政管理,但实际就业岗位却可能是人事管理,或是财务运营,再或是销售;如果你小子学东西特别快,单位没准培养你做核心业务;当然不机灵的甚至被安排去打杂开车送报纸。如果你望文生义的理解,学管理的将来只有去管别人,才算对得起自己辛苦几年的考研读研,那基本属于YY。一个刚从学校里出来的小屁孩,拿什么去管理?假设我是个医生,难道就必须招个学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硕士来我们医院管我?这不是有病吗!

  那考生说,既然没区别,教育部吃饱了撑的非要整出这么多专业来?设置多层级多学科体系的初衷是为研究,如果考研是冲着研究去的,这些专业当然有区别,并且随着科研方向的不同,学科的触角会伸到很前沿的领域。但经统计发现,为学术而考研的学生只占报考总人口的不足5%,在报考经管专业的人中更是凤毛麟角。所以,大多数考生必须清楚,
纯管理考研的核心价值是谋求一个平台,个更高的就业起点。换句话说,很多时候你觉得自己能说会道、有热情、有创意、对未来充满无限遐想,但就是缺个机会!那些所谓成功人士从事的伟大事业,在你看来,似乎也没什么技术含量。对的!这就是现实。

  胡永科说:“……我们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前几年的还会招一、两个本科,但如果按照编制走的话,本科和硕士、博士进来肯定是很不一样的。首先你要转正为科级,包括要晋升,至少要是一个硕士,到了硕士之后上不上博士是一回事。但是你如果没有一个硕士文凭的话,在这种机关单位肯定是竞争不过别人。我现在了解,这几年进我们这种单位至少都是硕士。

  王琳说:“……好多大公司招聘的时候,他会把他的笔试和前一、两轮面试,全部外包给人力资源公司,比如我们熟悉的智联招聘,他们审简历的时候,不会一个人一个人去看,先把学历选成硕士,然后圈定几所学校,这样不是名校的学校就已经被刷掉了。

  纯管理专业难道非一定要考研?当然不是。这一方面,取决于你对你将来职业和生活的
期许。如果你没想穷折腾、发大财、冒风险,也没想到京沪深广等一线城市试试身手,你完全可以寻求相对保险的方案。另一方面,取决于你的综合素质、家庭背景、资源积累程度。考研又不是科举!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考研没有这种能量。有些考生缺乏自我判断,又对管理型专业的就业情况认识不足,导致高学历反倒成了负担。

  简单点说吧!学历的敲门砖作用在纯管理专业上体现无疑。学历会增加敲开好平台大门的概率,敲开之后就全看个人造化了。如果本身能力欠缺,你连那块砖都举不起来,把自己劈死都困难,后边的事情也就无从说起了。
第二类:有较高门槛的经管类专业。以金融学、保险精算、会计学、统计学、财务管理专业为代表。

  这一类是经管当中报考最火的,关注度高,难度相对较大。尤其是金融学,几乎吸纳了所有你能想象到的本科专业来跨考,很多学兽医学、动画设计的同学也敢跃跃欲试。甚至有考生天真的以为经济就金融,金融就是经济。说它门槛高,主要是从职业发展的角度看的。除开有同学考公务员、做研究、当老师,这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领域相对固定,也就
是常说的工作比较对口。银行、证券、保险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所、风投、大型国企等的财务、审计、投资、发行等岗位吸纳了大部分的毕业生。这一现状主要取决于该专业毕业生对自己的从业设计,但凡对自己有点信心的,简历都投到了这些地方,那些HR们都幸福死了,横挑鼻子竖挑眼,怎么苛刻怎么来,反正不愁没选择。当然,除受人才市场供求关系影响外,这种工作对专业能力要求高,本专业学生上手更快,也成为一个主要原因。

  考生读到这,估计心痒痒地要把这类专业划入贵族行列了!瞧这名字,洋气!挣钱多又体面!希望考生知道:在中国,二十多岁的年青人,除非有项目有团队有资金让你自己做老板当股东,或者你爸是李刚,否则很难通过考研一步登天。就算你考上经管里最抢手的专业,也不要幻想着一锄头挖个金娃娃,多数人都必须从基层的业务做起。不可否认,金融等行业平均薪资水平高,动不动就冒出个富婆或钻石王老五,但工作强度大、压力大、收益与付出不成正比也成了行业共识。风投行业三年买车,五年买房,十年买棺材绝不只是句玩笑。一个行业挣钱,不代表你就能挣到钱!北大光华金融学每年都有毕业生进摩根,进央行,不代表所有光华的都能进摩根,进央行。


  现在媒体舆论妖魔化大学生,妖魔化考研,哪怕街头要饭的也恨不得拿中国教育奚落一番,根本原因就是大家还是对学历没有客观的定位,对高考考研考博等考试附加了它本来不应该有职能。最愚蠢最要命的是:大家都忽略了职业成长也有着和年龄成长一样铁的规律,很难跨越。如果拷问中国教育的失败,唯金钱地位的成功价值观念,即便不是元凶,也难逃责难。

  我没有打击考生奋斗热情的意思,读书也好,工作也罢,终极目的是寻幸福,自己都被上述那些扭曲的观念折磨得精神分裂,考研还有什么意义?论坛那天胡文杰同学讲到一个例子:北大光华05级的一个学长,刚毕业时工作得就不是很好,进了银河证券,听说薪水不高,但是在银河证券呆两三年,后来跳到了高盛,这个薪水就很高了,具体的数字不方便透露,但很有竞争力……”我觉得,这就很好!通过考研实现良性的可持续的职业发展,才最应该被提倡。第二种类型专业的毕业生绝对不乏倒霉蛋,满肚子的牢骚当年为啥冒那么大风险考这个抢手专业,如今却跟其他冷门的一个德行。你说,这怪谁?别急嘛。当你从什么都没有开始奋斗,就不要抱怨奋斗回报给你的太少。


  生活里经常听到有人在叫嚣,我中专学历,或我小学都没毕业,年薪多少,有车有别墅,二奶都组成了个加强排,手底下雇了一帮北大清华的研究生给我扫地!……(比这更难听大家一定能想象出来,不多描述)”大家听到之后肯定很失落,觉得奋斗很没有意思。我不会考量这些话的真实性,却时常揣测这些话的动机。一般这么叫嚣的人,是很自卑的,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之后,社会归属感巨大缺失会在他们内心瞬间显现,制造优越感来空洞地取笑他人尤其是贬低高学历者,是他们修复内心不平衡感成本最低的方式,或许也是他们唯一可以采用的方式。所以,谁更可悲,不言自明!当初你没读书,不代表你不会读书,可能条件所限,造化弄人。你今天拥有的一切,正是靠你的勤奋你的聪慧你的坚持,抑或是你的运气。但这能证明什么,证明读书没有用?笑话!你在生存线上搏杀的时候,乖小孩们却在学校上课,他们全然不知生存为何物!其实大家都是在积累,只是爆发时间有先后。国人的民族劣根性之一,就是特别善于制造高效率的相互伤害体系。我绝对没有歧视低学历的意思,如果这些触到你的痛处,你也别不服。真正牛逼的人不是他现在有多成功,而是他在此时此景能复制自己的成功。今天,再给老俞一个浆糊桶,你看他还能不能在电线杆子上刷出个新东方!更何况当年老俞还是北大毕业,根正苗红的天子骄子
对于我这段文字,你若认可,欢迎讨论,你若不喜欢,我还站在这儿,等着你扔过来的砖头!

  说这些绝不是为了只讨论点形而上的问题,是要引出第三种类型的专业,它却是被误解最多的。

  第三类,兼容性强的经济学专业。以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国民经济学、国际贸易与经济、劳动经济学为代表。

  这一类型最容易被拿来和金融学等技术含量较高的专业做比对,几乎所有考经济的学生都会问到:经济学和金融学有什么差别?哪个好?除开金融学外,其他经济学之间有什么差别?

  如果你是为了搞研究,或者读完硕士接着读博士,那专业间差异当然大了。但单从就业的角度看,差别很小。是不是金融学要好点?我个人认为是的,不然各名校金融学复试线不
会无缘无故高出别的经济学专业十几分。但这个要辩证的看,它指的是机会,不是最后必然的结果。比如四家全球最顶尖的投行都来你们学校招人,其中一家明确规定只招金融学硕士,另三家说经济学硕士都可以来试试。那不用说,学金融学往四家都会递简历,其他经济学专业的则只能干瞪着眼、拼了命地挤另外几家的机会,最后的结果是如何,你猜?但四家同时都只录取了金融学的学生,这种概率极小。最有可能,是金融学的和经济学的各录了一半。大家明白我要说的吧!这只是打个比方。现实的情况是,用人单位很少刻意在经济学学科大类里制造这种就业鸿沟,因为他们也明白,你在学校里学得再精通,上岗前也需要来个全方位立体式的打磨实习轮岗再培训!你以为人家真是看中了你学那个几个破原理吗?人家是看中了你的学习能力,这些东西早在你考研成功时就已经被证明了。所以,招金融的一般也招统计,招产业经济学的一般也招国民经济学。并且个别对用人有特殊需求的金融机构,如从事证券数据分析的岗位,可能连学金融的都不招,直接招学基础数学的或者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计划不如变化快,真出现了这种情况,非金融不报的小孩难道该哭死!各位同学,只能说到这了,如果你还认定自己是可塑之才,请别再砖牛角尖了!

  还有考生问:理论经济学相对应用经济学,是不是好考一点?

  从初试的竞争看,理论经济学要容易一些,毕竟理论经济学比较偏,如经济史、经济思想史、世界经济,较统计学、财政学等专业,受关注度小许多,报的人也少,竞争没有那么激烈。但这个不绝对,例如复旦大学的经济史,只招1人,你说是难还是简单?它的政治经济学专业,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实力卓著,招11人,但2011复旦大学整个经济学院的招生计划总共只233个,还拟接收50%的推免生,11人中有多少名额外招,这也很难讲。

  注意,我是从报录比例的角度谈竞争,而非考题。现在多数学校的经济学招生都是按学科门类命题,一般叫个什么经济学综合,不管你是报理论还是报应用,大家一张卷,然后根据所有人的结果确定一个经济学学科门类最低复试分数线,即便是最冷的专业,也得达到这个线。换句话讲,你就是考的纯纯纯理论经济学专业,应用经济学的书,你该看还得看,站在备考的角度,应用经济学和理论经济学没有区别。

  从复试的角度看,理论经济学就未必比应用的轻松了。有研究任务摆在那里,对理论功底
往往提出更高的要求,一位导师一届就带两三个学生,除非他招不满,一般他会仔细的看看你能否够格做他的研究生。

  我发现考生普遍存在这种心理:应用经济学难,就让别人挤去吧!我打个擦边球,报个中不溜的,既不最热也不最冷。例如劳动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貌似很合适。其实这种专业根本也简单不到哪里去,就算复试分数线相对大热专业少个5—10分,分配到各科去,也就是个把选择题或名称解释的差距。天天纠结这点细微差别,特别没意思。就拿同一所学校的西方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作例子,经多人实际考试结果分析:能上西经,一般也能够到产经;够不到产经,西经也够呛!

  那天论坛里主持人问胡文杰,为什么敢报北大光华?他考的是产业经济学,北大安排它和国民经济学联合招生,两专业合计只招3人。胡文杰就说:当时选北京就两个目标,一个是北大,一个是人大,后来查查发现,北大很难,人大也相当难,我后来一想,反正都难考,干脆就考北大算了。选择那段时间其实也很纠结,想了很久,后来想想花很多时间来纠结,不如专心去考一个,都难考,考上去也都差不多……”


  所以,牛人的共性,很多时候就表现为一种心态!

  至于就业,跟前边说的一样。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实在没有太大的差别。千万不要望文生义,以为理论的就是搞理论,应用的就是搞应用。死刑案件都可以发回重审,学科设置哪还还用得着那么刻板。

  我之所以总结第三类专业为兼容性强,是因为即便某岗位真的需要某方面的知识储备,而你的专业没有学过或不以这方面知识为重点,也完全可以在入学之后通过筹划和努力去弥补。怎么筹划和努力呢?经管方面有一大堆从业资格证书可以考,例如证券从业资格、基金从业资格、银行从业资格,还可以考注册会计师、精算师、注册评估师、ACCA等,我不主张让考生照单全收当证书帝,而是选择自己需要的、用得着的,准备考试的过程也是熟悉从业条件、储备职业知识的过程。还有个渠道,充分利用读研的时间去实习。千万避免自己沦为导师的无偿打工仔,研究生有一点好,没本科那么多课上,也没那么多考试,做好毕业论文、搞定导师是顺利毕业的两个关键事项。其他时间,就在实践的草原上
好好驰骋吧!现在稍微好点的大公司,招人的时候都有一个潜规则:把实习生中表现优秀的留下来。如果毕业前没有过硬的实习经历,想一下跨进特别好的企业,非常痛苦。如果同学有读博做研究的打算,那就再论了,你的导师不你,你也得经常去他,现在一般带硕士的都是博导,背靠大树好乘凉,你顺着往上考,轻松读了博士,将来也差不了。所以老有同学问进了名校之后是否就有保障?我都懒得给答案了。

  专业的分类说完了,有一点不得不提,那就是跨考经管。考研专业中,经济学真的属于那种兼容并蓄的,有不少跨考成功的范例。和工学、理学、医学的不同,经济学导师多数时候反倒欢迎有不同学科背景的同学。我猜测,或许经济增长的关键就在于整合各种不同的资源吧。访谈时王琳就说过:摩根在当她当年求职时,严格要求本科是理工科背景,研究生为经管类背景。所以,多数情况下,同学们大可不必担心自己的会因为半路出家而被歧视。
我要强调的不是如何克服跨考难度,而是在你跨考前,你真的想好了吗?尤其是那些从工科跨过来的小孩。希望大家慎重,考研是中国所有考试中机会成本最大、战线最长、投入最大的。当然,你跨考的理由可以有无数种,如:


  ------ 我不喜欢我现在的专业。你真的确定吗?很多同学明明是本科不认真,学的很不咋地,于是说自己不喜欢。明显是掩耳盗铃!给自己借口!你对你眼巴前的事儿都搞不定,还要花更大的代价去搞定完全陌生的,我对你真不报什么希望。

  ------ 女生学工科不太好,尤其是学地质、学工程,风餐露宿的,学化工更不好了,弄不好要毁容,好像经管类更适合。这个理由听起来还靠点谱。但前提是你真的了解这个专业吗?我有一个观点:没有熟悉就谈不上喜欢。很多同学说喜欢某个专业喜欢得发狂,我说你给我讲讲这个专业里面最基本观点?描述下学科体系?有哪些经典的学术专著?结果一个都说不出来!我说你这不扯的吗!你从一个火坑跳到另一个火坑,我都恨不得从后边踹你一脚。

  ------ 还有部分学生工科出身,本专业学得不错,学校也很好,却非要跨经管。我就挺不理解,他们给我理由是:要把自己培养成复合型人才。听了之后,我都很郁闷。同学怎么会有这么良好的自我感觉?复合型人才不是说你跟个变形金刚似的,到一个地儿变一个形
状。你去工作,用人单位看中的是你某一项能力,其他的只是锦上添花。如果两个专业之间缺少关联,就跟跨行业跳槽一样,之前的积累全都没了,你必须重头做起。这个时候的所谓复合,多半是种心理安慰。我问他,你是不是听说了有些基金经理年薪好几十万呢?他说是。但你去打听下,拿到这个收入的基金经理有几个?优质资源永远都位于食物链的顶端,如果你只是在金融业里混得一般般,没准还不如你原来的工科专业呢,你信吗?多数工科的学生在自己的领域里好好学,考了研,个好点起点,发展几年,薪水也不低!绕个大圈,同档次工作的概率,却降低了,你说你冤不冤。

  我不反对跨经管,但前提是熟悉,熟悉才能驾驭!经管竞争本来就激烈,如果没有想好就仓促上阵,往往坚持不到考试那天。那天的嘉宾王琳也说:在你决定是不是要考研之前,一定要想好,这个想的时间多长都不过分。然后等你决定之后就不要再动摇了,不管周围怎么样,不管别人怎么变化,你就坚持下去,最后一定能成功……”

  读到这儿,大家对经管类考研的专业方向应该大致明确了。但考生肯定更关心是难度,是成功率,我再简单聊一聊学校选学校。我认为,选专业选学校从来的都不是孤立的,照顾
两者不同的价值取向,才能制定出合适的考研选择方案。以北京地区为例,招经管的院校大体分五种,考生可根据自身定位和爱好对号入座。

  第一种属于响当当的名牌院校,北大、人大为代表,在北京总共只有23所。人大一直都有中央第二党校的外号,所以毕业生很是热衷于考公务员进机关,像我这号出来闯的都属另类,因为外招人数比北大多,也有不少毕业生也分流到银行、事务所的。北大招的人有两个院招经管类学专业,一是经济学院,再就是大名鼎鼎的光华管理学院,招生总人数是不少,但多数是给了推免生,外招这一块的竞争是刺刀见红!例如2011年经院计划68人,却含40个推免名额,光华则更让考生窒息,除400MBA的名额外,7个专业中只有国民经济学、产业经济学(联合招生3 )和金融学(25)有外招计划,其他的如会计学、企业管理等只接受推免生。09年的光华金融最后录取42(今年缩招了)中,按初试总分高低排序,前20名里(20名为379),数学满分2人,140分以上有7人,低于130的只有2人。没两把刷子,真不敢随便报,尤其数学不占优势,基本当炮灰!所以,单从报考数据分析,北大的确比人大难,人大至少选择面大一些。非要在这二者间比个高下,则相当无聊,就跟比较奔驰宝马哪个好一样。


  第二种是以经管为办学特的院校,比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中央财经大学,这两所学校是有专业代表性的!北京的各大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尤其四大等地方,这两所学校的毕业生都多得成灾了,这话我是调侃着说的。我间接了解到整个北京金融、审计行业,对贸大和央财的学生评价相当高,专业素养高,能吃苦,外语过硬,这是某HR亲口告诉我的他招聘时的感受。专业人脉、校友人脉的形成,自然对大家将来发展有极大帮助。去四大上班的同学经常开玩笑说,上个厕所都能撞见自己同班甚至同寝室的同学,开party都是以系为单位开的。这种类型的学校,就不要计较它是不是985,是不是自主招生了,酒好不怕巷子深,更何况他们是以一种极其开放的方式在办学,对外学习交流的机会很多!像外经贸,参考书目、招生计划、历年真题在网上都列得清清楚楚,考试公平,我是很赞赏这种作风的。难度上,不会比人大、北大不会差太多,但本校考本校的还是有优势。至于北工商、首经贸,勉强属于这一类,但学校知名度和地区辐射力小不少,当然,难度会随之降低。

  第三种类型学校可以引起大家足够关注,在北京还有很多以理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例
如北京交通大学,它的会计学、企管还是很不错的,虽说毕业时去最顶尖的公司有一定困难,但是在北京达到各中上等水平是基本没有问题的。除了北交外,还有北航、北理工、北科大。对了,有同学问清华,只是大家不太关注他,它难度非常大的,也不比光华差,个人感觉应该把它划到第一种当中去。第一、第二种类型的学校,经过多年的残酷洗礼,竞争格局已经相当透明,所以别去指望哪年会让你捡到个大便宜。可能出现大小年的就是第三种,多少能打个擦边球。例如中国农业大学,985 院校,自主招生单位!如果某年报的人少,经管类复试线甚至比当年国家线低个10分都不稀奇。如果你能到某个心仪的导师带你,或者你就把考研当成拿学历考公务员的跳板,这种学校再合适不过了。

  第四种是非常有特点的,跟政府、国家机关有密切联系的,一是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五道口),还有就是财政科学研究所,培养很有针对性。例如五道口的这个有两个方向,一个货币,一个金融,培养的都是实干性很强的专业人才,就业比人大等更有保障,难度也更大。除此之外,中央财经大学等也依托于本校资源和社会资源的结合,有些创新,其下设了中国金融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与管理发展研究院,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中国公共财政与政策研究院,这些地方的毕业生就业对口性很强,性质上近似五道口和财
科所,前几年刚开设时甚至还要了调剂生,但随着逐步为考生所知,竞争立马升温!

  第五种是处于中间地带的一批学校,有点非主流感觉,归到前四种哪一类都不合适。如中国传媒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等,尽管多是综合性大学,但经管并不能成为它们的办学特点。所以,很难从难度上给一个统一的判断,如果你掌握的报考信息和专业课备考信息充分,且足够努力,考这些学校还是挺有把握的。

  这么分类的目的,不是让考生现在立刻选出学校。竞争不竞争的,倒是在其次,关键是启发考生思考自己考研的价值到底何在?

  选学校还有需要系列细节性信息的支撑,如复试分数线、复试方向、报录比例、推免比例、培养模式、参考书范围、答题规律、本校保护等等……原谅我点到为止,再往下写就整出一本书了!哈哈。回头有时间,我会逐步整理出来分享给各位考生。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