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人都”城市形象的文化解读-文档资料
南京“人都”城市形象的文化解读
城市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城市的内核。城市文化形象在传承、创造和累积的过程中形成,并内化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和动力。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塑造独特、鲜明的城市文化形象,成为当今城市发展的新领域。没有鲜明、独特、整体文化形象的城市,很难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取胜。
城市文化形象的核心应当是解决城市的基本定位问题,即城市将在人们心目中树立并传播怎样的一种形象,它到底是怎样的一座城市。Lawson和Baud Bovy(1977)提出:一个目的地形象是一个个体或体对一个特定地方的所有客观认识、印象、看法、想象的总体陈述[注:Lawson and Baud Bovy. (1977), Tourism and Recreational Development. London: Architectural Press.]。Crompton(1979)也指出:目的地形象是一个人对目的地的信任、想法和印象的总和[注:Crompton (1979), An assessment of the image of Mexico as a vacation destinat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geographical location upon that image,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17(4), 18―23.]。对南京市民来说,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都,古风古韵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们的追忆和缅怀,在南京可以触摸到历史流动的痕迹,也可以感受到浸沉在古代文化里的神髓。但是,南京整体文化形象不鲜明,并没有将南京历史文化的内涵与精髓显现出来,因而也导致
南京旅游整体上较北京、西安等古都相比,缺乏竞争力。提到北京,人们立刻联想到长城、故宫,提到
西安,人们会想到兵马俑,而提到南京,居然很多人唯一联想到的是南京大屠杀。南京文化形象与文化自信的修复与重建,成为提升南京综合城市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一、南京历史文脉巡览与回望
南京与北京、西安、洛阳并称中国四大古都,有着6000多年文明史,2500年建城史,曾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其钟山烟紫、东郊梅朱、秦淮波绿等自然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的城市特,使之成为一座驰名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国家级优秀旅游城市。
南京作为一座旅游城市的资源优势在于其丰厚的文化积淀
和悠久的历史文脉。目前南京拥有的国家5A和4A级旅游景区中山陵、雨花台、夫子庙、阅江楼、总统府、朝天宫和玄武湖等,这些风景名胜区无一例外地附着了厚重的历史价值和文化积淀。但无论是历史也罢,文脉也罢,追本溯源,南京文化在中华文明集成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主要就归结为六朝文化,明文化和民国文化。
六朝是南京历史上的第一个辉煌期。魏晋南北朝,中国历史进入一个300多年的分裂对峙时期。立国江南的东吴于公元229年定都建业,使南京从江东一县一跃而为国都。此后,东晋王朝和史称南朝的宋、齐、梁、陈四代,相继建都南京城,前后320
余年之久,史称“六朝”。六朝时期,北方多战乱,南方相对较为安宁,江南经济、文化、技艺等以时称建康的都城南京为中心迅速发展起来。六朝文化上承秦汉,下启隋唐,“花团锦簇”,尽显光华,以“六代豪华”著称于史。
1368年1月,朱元璋在应天登基称帝,改应天为南京,建立大明王朝,南京首次成为全国大一统之京都。这一时期,南京城市建设和经济文化发展达到了古城历史上空前的高峰,成为中国第一大都会。从洪武到宣德年间,史称“洪宣盛世”,绝大部分成就是洪武、建文、永乐三朝以南京为中心号令全国而取得的。其间郑和七下西洋,远交海外、宣扬国威,至今南京江边还存有六百年前的船坞及长达十一米的舵杆。
民国时期,南京城在开放性的首都规划和建设中成为近代都市的典范。1911年10月10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在武昌发动武装起义,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原两江总督署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南京成为民国开基的国都。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又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宣布“奠都南京”。1929年国民政府聘用美国建筑师墨菲、古力治制订了城市规划,对南京城进行建设和改造。当时所修建的主干道网,半个多世纪里构成城区的交通骨架;沿街所栽种的行道树,在其后数十年间形成古木参天、浓荫蔽日的“绿城”景象;沿干道建起的一批公共建筑,成就了中西合璧的一代建筑风格,布局舒展,气度恢宏;城中偏西部权贵聚居的“新住宅区”,
建起了1700多处花园洋房,流派、风格各异,有“建筑博物馆”之称。
二、文明漂变中南京城市文化的泛妥协特质
古老的南京城,不论是从六朝到民国时期一度又一度作为繁华京都的辉煌和废弃,还是越王勾践在秦淮河边建立越城以来两千五百年间不断的兴衰和浮沉,都在南京厚重的历史中留下片片浓墨。但是丰厚的历史并没有在南京文化中积淀出与历史文脉相匹配的特质鲜明的文化个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南京作为一座古都,其文化形象是极为模糊的,缺乏文化自信和个性。因而我们可以将南京的文化特质归结为一种文明漂变中的泛妥协性。
这种文化妥协的根源,来自南京城在漫漫历史上的特殊遭遇。“金陵自古帝王州”,不可否认南京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素有“六朝古都、十代都会”之称。但是,中国历史上再没有一个城市像南京一样,虽先后成为10个朝代的都城,但作为都城,又最长都不过百年。历朝历代的更替、交错,使身处历史震荡焦点的南京比任何城市都承载过更多的民族悲欢,目睹过更多的国家兴亡。而且在中国的四大古都中,南京是一个偏安一隅的短命王朝之都,历史上多次遭到灭绝性的屠城,频繁上演了历史更替的悲喜大剧。正如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中所表述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有朱颜改。”南京历史文化在屡遭摧毁后一次次怅然流逝,“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历史上战乱多发,人口迁移频繁,在南京世居三代以上的家庭为数很少,缺乏人口相传
带来的文化上的传承。
南京文化中的妥协性特征,还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南京是四大古都中唯一身处江南的城市,始终置身于南方文化与北方文化的对话、吴文化与楚文化的交错、江海文化与内陆文化的冲突中。建城两千五百年来,十朝都会,百代兴衰,每一次中国文化的大变革都在南京留下了痕迹,南京人没有自己鲜明的文化主张,因而每一次变革后各种异质文化很快在南京得到吸纳、溶解和消化。
南京既不属于标准的南方,也不属于标准的北方,不南不北的地理位置导致南京人既不像北京人那么大气乃至霸气,形成一种自信的京城文化,又不像上海人海纳百川,造就中西为我所采的一种海派文化。南京人没什么锋芒可以拿来毕露,南京人没有什么特性可以拿来坚持,他们平实,不排外,不欺生,悄然地、被迫地将各种异质文化消化掉,每个外来者都能轻易地到自己的位置而不被排斥。在这座城市,大部分人,无论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都说着并不标准的普通话,从来也没有人感到不自在,主客关系模糊得很。南京历史文化
南京文化的妥协性,不仅仅表现在精神层面,还表现在物质文化上。例如2003年作为“明清皇家陵寝”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明孝陵,其陵寝制度既继承了唐宋及之前历朝帝陵“依山为陵”的制度,又通过改方坟为圜丘,开创了陵寝建筑“前方后圆”的基本格局。而且中国明代以前的帝陵,神道一般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