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中国近代史历史教学目标及学科活动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中国近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了解中国近代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能够初步阅读、理解和归纳一些基本的历史材料,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释历史问题;
.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外国列强的侵略、没落的封建专制制度和综合国力的衰弱是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因;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知道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坚定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信念。
二 学生学科活动:
·可以观看《林则徐》等影片,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
·采取小组合作方式,收集洋务运动的有关资料,谈谈对洋务运动的看法。
·制作表格,分类整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有关内容,填入表格,了解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线索
·收集有关孙中山的事迹,举办关于孙中山的故事会。
·通过访问、调查,参观等多种途径获得对近代社会生活的感性认识。
·观看《开天辟地》《建党伟业》等影片,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背景。
·利用有关资料,在地图上标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路线。
·可以考察抗日战争的历史遗址、遗迹,或访问亲历抗战的老人,采访日军侵华罪行的受害者或见证人。
·举办故事会,讲述八路军、新四军坚持抗战的故事,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举办抗战散曲演唱会。
·观看《大决战》等影片,感受人民解放战争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
·可以参观著名文化代表人物的纪念馆或故居。
三 课节教学目标、学生学科活动:
中国历史》 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侵略与反抗(第1──5课)
第1课 战争
内容标准 | 学习目标细化 | 完成目标的方法和策略 |
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 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 1、使学生了解和认识英国向中国走私,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严重后果。 2、了解林则徐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 3、掌握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 1、观看《林则徐》、《战争》等影片;汲取战争“落后就要挨打” 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2、组织参观博物馆或近代历史遗址、遗迹;学会从历史材料中获取历史知识的方法。 |
第2课 第二次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内容标准 | 学习目标细化 | 完成目标的方法和策略 |
知道太平军抗击洋队的事迹; 简述第二次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 1、了解第二次战争发生的时间及发动的国家。 2、掌握列强侵华两大罪行。 3、通过太平军抗击洋队,学习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 | 1、可放《火烧圆明园》录像,让学生对圆明园有直观印象,加深对侵略者的痛恨。 2、分析民族的强与弱,国家的先进与落后与它们的命运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大发愤学习,努力奋斗。 3、通过太平军抗击洋队的史实进行中国人民一贯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和光荣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 |
第3课 收复新疆
内容标准 | 学习目标细化 | 完成目标的方法和策略 |
了解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基本史实。 | 1、了解阿古柏侵占新疆,残酷剥削压迫新疆人民的史实。 2、学习并掌握左宗棠在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下打败阿古柏,收复新疆。 | 1、结合《新疆地图》让学生讲述阿古柏侵略新疆的过程。 2、课前收集有关李鸿章和左宗棠的资料和主张,课堂上分组讨论“海防”、“塞防”之争。 3、使学生认识到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都会得到人民的支持。 |
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
内容标准 | 学习目标细化 | 完成目标的方法和策略 |
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 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 1、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黄海大战,邓世昌以身殉国,在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2、掌握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3、知道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英雄事迹。 | 1、让学生讲一讲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的英雄事迹,从而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
第5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内容标准 | 学习目标细化 | 完成目标的方法和策略 |
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 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 1、了解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到处烧杀抢劫,无恶不作,义和团在廊坊进行奋勇抵抗。 2、掌握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给中华民族造成了严重危害。 | 1、根据本课图片和历史文献资料,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侵略者的憎恨之情。 2、讨论分析《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深化学生对《辛丑条约》危害性的认识,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第6──9课)
第6课 洋务运动
南京历史文化
内容标准 | 学习目标细化 | 完成目标的方法和策略 |
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 1、了解并掌握洋务派为了镇压人民,维护封建统治,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的一场“师夷长技” 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洋务派在中央以奕訢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 第一、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第二、打出“求富”旗号,兴办民用工业;第三、筹划海防,它包括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北洋海军;第四、创办新式学堂,为了培养人才,洋务派还有计划地向西方国家派遣留学生。 2、通过对洋务运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首先、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其次、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第二,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第三,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 1、指导学生读解课本的有关图片,使学生认识这些新事物,是古老中国迈向近代的起步。 2、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可组织学生分成正、反两方以课本提供的资料进行辩论。正方的观点是洋务运动包含许多成功的因素,使中国成功地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反方的观点是洋务运动并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最终也只是以破产告终。在学生辩论的基础上,教师作小结,对学生的观点,不强求统一,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
第7课 戊戌变法
内容标准 | 学习目标细化 | 完成目标的方法和策略 |
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 1、了解掌握维新变法的基本内容:甲午中日战争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为救亡图存,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揭开维新变法序幕的是“公车上书”;1898年6月开始至9月失败仅百余天,又称“百日维新。 2、认识戊戌变法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收集历史证据,探索公车上书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提示一些观察问题的角度和搜集整理史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和能力。 2、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方法,了解社会各界对变法的不同反应,从而理解变法的失败。 3、制作历史大事年表,列举1895~1898年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重大事件。 |
第8课 辛亥革命
内容标准 | 学习目标细化 | 完成目标的方法和策略 |
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 1、了解并掌握孙中山的革命活动:1894年孙中山成立革命团体兴中会,1905年又组织成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提出了革命纲领——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1911年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 2、认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1、举办关于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的故事会,培养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和能力。 2、学习历史要注意对历史知识的比较和联系,本课中的兴中会创立和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可指导学生制成简表进行比较分析,以探求较好的学习方法。 |
第9课 新文化运动
内容标准 | 学习目标细化 | 完成目标的方法和策略 |
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 1、了解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1915年起,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进步知识分子,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掀起新文化运动;内容:①提倡民主,反对专制,②提倡科学,反对迷信,③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④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2、正确认识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 1、整合教材。教师可以“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斗争锋芒──发展──历史意义” 为线索,让学生对“新文化运动” 的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以提高梳理知识、驾驶知识的能力。 2、以“新文化运动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历史缺陷,以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