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选修)试题及答案_百度文 ...
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省熟中十二月阶段学习质量检测
高二历史试题(选修)
一、选择题
1. 唐朝《水轮赋》描述当时发明的一种工具:“水能利物,轮乃曲成。升降满农夫之用…终夜有声。”文中描述的工具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水能利物,轮乃曲成。升降满农夫之用…终夜有声”可知这是一种形状类似轮子的水利灌溉工具,而且终夜有声说明是靠水力驱动,而非人力驱动。由此判断可知描述的应该是高转筒车,故选D;A是桔槔,排除;B与轮子形状不符,排除B;C是翻车,排除。
2. 下表是部分西汉开国功臣起义前履历。这反映出当时
樊哙
南京历史文化
出身寒微,早年曾以屠狗为业
萧何
原为沛县主吏掾,后来升为泗水卒史
夏侯婴
原为沛厩司御,后来升为县令史
张良
出身贵族世家,先辈在韩国五世为相
A. 布衣将相局面逐渐出现    B. 秦朝统治渐失人心
C. 地方行政制度存在问题    D. 政治腐败社会动荡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西汉开国功臣们起义前的履历情况,四者中既有贫寒百姓、秦朝基层官吏,又有秦朝县级长官,甚至贵族世家,但他们却都是灭亡秦朝、建立西汉的开国功臣,这说明秦朝统治渐失人心,B项正确;张良是贵族世家,无法说明布衣将相局面逐渐出现,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西汉地方行政制度的问题,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的情况,排除D项。故选B项。
3. 陈寅恪曾说:“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与这段话的主旨最为契合的标题是
A. 帝国的扩容:从汉族帝国到中华帝国    B. 民族的交融:中原对周边的文化吸引
C. 文明的优势:封建正统理论的变异    D. 观念的迭代:民族国家意识的形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陈寅恪认为唐朝的统一和强盛源于魏晋南北朝以来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民族大融合,在基础上,古代中国中央政权的民族结构,从单一汉族扩容为中华民族,为唐朝注入了“新机”,A项正确;材料中陈寅恪认为少数民族为中原汉族注入了活力,而不是中原对周边文化具有吸引力,排除B项;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正统理论是儒家思想,这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民族融合与唐朝强盛的关系,没有涉及人们的民族国家意识,排除D项。故选A项。
4. 下面两图分别为隋朝大运河图和元朝大运河图。图中元朝大运河河道“截弯取直”的原因是
A. 政治中心转移的反映    B. 商品经济持续发展
C. 中央集权强化的要求    D.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图片中可以看出,元朝的大运河不再以洛阳为中心,而是从“大都”单线联系杭州、直接通往杭州,这样也就非常明显的突出了“大都”的地位,这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中国当时的政治中心是北移的,故A项正确;隋朝和元朝都是小农经济为主,故B项错误;C项是两者的共同之处,排除;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就已经完成,D项错误。故选A。
5. 16世纪后,欧洲市场上的胡椒供应量比14世纪中叶充足很多,其价格下降走上更多寻常人家的餐桌不再受到贵族的青睐,取而代之的是蔗糖巧克力茶叶和烟草,这说明
A. 价格革命催生了洲际物种的交流
B. 新航路的开辟削弱了贵族的地位
C 欧洲贵族全面接受了美洲饮食文化
D. 食物被赋予了区分社会等级的功能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东西方贸易加强,美洲饮食传入,胡椒由贵族餐桌走向普通民众,取而代之的是的蔗糖巧克力茶叶和烟草,反映食物的使用在当时的欧洲体现等级的区分,故D项正确;A项,物种交流是商业革命的表现,排除;B项,题干未体现贵族地位的衰落,排除;C项,题干不能说明贵族全面接受美洲饮食文化,排除。
6. 1925年3月21日,中国共产党机关报《向导》设立“孙中山特刊”,发表瞿秋白《孙中山辛亥革命后之第二功绩》、《孙中山之死与孙中山之敌》和陈独秀《评中山先生死后之各方面》三篇文章,号召革命分子传扬孙中山的革命意志、主义及理想。其主要目的是
A.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B. 推动国民革命运动
C. 缅怀孙中山革命贡献    D. 揭露国民党反共阴谋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材料时间“1925年”并结合所学可知,此时国共第一次合作已经实现,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机关报《向导》设立“孙中山特刊”,发表瞿秋白《孙中山辛亥革命后之第二功绩》、《孙中山之死与孙中山之敌》和陈独秀《评中山先生死后之各方面》三篇文章,号召革命分子传扬孙中山的革命意志、主义及理想,目的是为了加强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之间的合作,进而推动国民革命运动,故B项正确;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就已经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排除A项;C项不是目的,排除;1925年,国民党还没有出现反共倾向,排除D项。故选B项。
7. 如表是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表(单位:两;指数:1913=100)。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年份
英国
德国
法国
总值
指数
总值
指数
总值
指数
1913年
96910944
100
28302403
100
5299517
100
1914年
105207580
108.5
16696945
58.9
4951471
93.4
1917年
51989185
53.6
2309160
43.6
1918年
49890293
51.5
1568853
29.6
A. 中国与世界经济联系减弱    B. 列强逐渐停止对华经济侵略
C. “门户开放”政策遭到废除    D. 民族工业发展环境得到改善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表”数据可知,1913年至1918年英法德对华货物总值持续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对华的经济侵略,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的发展,D项正确;输华货物总值下降不代表中国与世界经济联系减弱,A项排除;欧洲列强只是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并非停止,B项排除;“门户开放”政策由美国提出,其实质是美国企图扩大在华利益,且最终达到独占中国的目的,与本题无关,C项排除。故选D项。
8. 甲午战争后有人说:“日本与中国战,并不是日本与全中国战,不过是与北京政府战。”对此解释合理
A. 国人民族意识尚未完全形成    B. 东南互保使南方免于战争
C. 清政府的战前动员工作力度不足    D. 战争结果并未影响中国全局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言论认为甲午中日战争中,日本的作战对象只是清政府,而不是全中国,说明当时中国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对外抵抗的态势,国人的民族意识尚未完全形成,不能一致对外,A项正确;东南互保发生于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排除B项;材料中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因为民族意识尚未觉醒和形成,不是清政府的动员不足,排除C项;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大大的影响了中国全局,排除D项。故选A项。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