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历史文化名城下的一般古镇保护与更新——以南京汤泉古镇为例
历史文化名城下的一般古镇保护与更新
——以南京汤泉古镇为例1
曹迪,张劭然,王林星
摘要:一般古镇是以历史资源丰富程度、历史文化影响力等为评价标准、相较于历史文化名镇资源次丰富的一种古镇类型。一般古镇也是我国绝大多数古镇的主要类型。在实际保护、更新与发展过程中,一般古镇常常面临自身发展动力不足、外界保护更新重视不够等现实问题。本文分析了历史文化名城中的一般古镇的保护要求与保护措施,提出一般古镇的发展应结合周边区域整体联动,保护与更新应在原真性的理念下注重本地化、日常化风貌的延续,并通过针灸化的方式进行古镇更新。选取南京汤泉古镇为案例,探索了基于古镇格局修复与建筑风貌协调的原真性延续,采取试点型建筑改造推动针灸式古镇更新,并提出了阶段式开发与互反馈型政府居民共治平台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城市更新,一般古镇,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镇村,古镇保护
古镇是承载百年甚至千年历史的集中性居住建筑,也是历史文化名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历史资源丰富度的角度下,古镇又被进一步的分为历史文化名镇与一般古镇等不同类型。在当前消费文化主导的环境下,历史文化名镇已基本成为城市与地区的重要文化展示窗口与旅游名片,充斥着过度商业化与原
真性衰退等种种问题。而一般古镇则较少的被社会认知,其中大部分古镇的保护与更新仍处于起步阶段。如何认知一般古镇?历史文化名城角度下一般古镇现有保护措施是什么?规划实施层面下一般古镇应该如何保护与更新?本文以南京汤泉古镇为例进行阐述,并总结在历史文化名城中的一般古镇保护更新启示。
1一般古镇的相关概念
1.1一般古镇的定义
一般古镇是按历史文化要素丰富程度划分的一种古镇类型,相对于历史文化名镇以区别。一般古镇是满足百年以上建镇历史、保留有传统民居建筑与传统风貌的城镇,其历史发展在多个朝代、时期的历史资料中可考。
相比于历史文化名镇,一般古镇已发掘、现存文物与历史文化资源相对不够丰富,或者在目前的历史文献考证中尚未对城市和社会的发展构成重大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仅能从部分角度反映一些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一般古镇中的历史建筑的总量偏少,分布状态较分散,在不能构成集中成片的要求。同时也存在由于当下考古进展的局限性,其历史价值尚未被进一步挖掘和认知的一般古镇。
一般古镇在我国的分布最为广泛,目前我国已考证、满足百年历史的古镇超过千个。目1本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778126)资助
前国家审批的历史文化名镇仅是其中252处(截止至2014年),各省也在不断增补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但更多情况下,一般古镇仍是我国绝大多数古镇所存在的状态。
1.2一般古镇的环境风貌情况
一般古镇整体上保留有传统历史古镇的肌理,由街巷和院落组成整体的骨架与内核,呈现出一种不规整、有机自然的布局形态。
一般古镇在风貌上呈现出新与旧、现代与传统混杂的状态,这一方面是由于古镇居民在各个历史时期自行修缮、改建原有建筑所导致的,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古镇受到不同时期外界文化冲击下进行自我演替的变化过程。一般古镇中存留有部分历史建筑,并通常在古镇内呈现散布的分布状态。
在整体层面上,一般古镇的建筑特、环境风貌构成的典型性上不够突出,更多的是呈现出一种多元混杂的状态。这些现状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由于其历史价值被忽视所导致的。
1.3一般古镇当下发展的困境与矛盾
一般古镇由于其资源的不突出性,导致居民对一般古镇的历史文化的认同程度不高,缺乏对古镇保护的自组织,也缺乏对古镇建筑、风貌维护的认知。政府与社会对其保护与重视的力度较弱,在过去的发展中,无力管控居民拆旧建新,在当下的发展中,缺乏专项资金修缮与提升整体环境设施。
近年来的城市化进程中,各处古镇为城市输送了大量人口,同时自身开始出现人口老龄化与青年劳动力就业转移等现象。传统镇村生活习惯与当代城市现代生活习惯同时存在于古镇中,在现代化文明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冲击下,传统居民生活相关的功能与空间消亡,新功能与老建筑不匹配、新建筑与老镇风貌不协调。传统生产模式疲软,现代生活需求尚未跟上需求;传统商业加工制造业空间与未来城市化发展的多元需求空间存在转化差距等等,导致古镇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重重矛盾。保护与发展,一直是利益天平难以权衡的两端。
2历史文化名城中的一般古镇保护
2.1一般古镇被纳入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框架
相较于一般性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在历史发展上承载了更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并在各个历史阶段中与周边区域产生了良性的依赖与互相支持关系,带动整体区域在历史发展中不断成长、积淀文化,因此历史文化名城区域内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性古镇古村的数量相对丰富。
表1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节选)古镇类型与数量
历史文化名城通过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将城市整体历史文化资源集中保护统筹。从城市发展战略层面,把历史文化资源及其所依托的城市环境作为有机整体,统筹历史文化保护和城市发展的关系。古镇古村在空间距离上离中心城区较远,过去隶属于县政府管辖,在自身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与开发利用方面,较之中心城区的各历史资源点,存在一定差距。将一般古镇纳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后,将整体提升古镇保护质量与监管水平。
南京历史文化2.2《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一般古镇的保护措施
对历史文化名城中古镇古村的保护,主要原则为保持和延续古镇古村的传统格局与历史风貌,并指导合理平衡社会经济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
以《南京历史名城保护规划》为例,根据古镇古村的历史文化资源的丰富程度,主要分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重要古镇古村以及一般古镇古村三类。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保留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镇和村庄;重要古镇古村指未达到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标准,但整体格局和风貌保存尚好,能体现南京历史文化特点的古镇古村;一般古镇古村为整体格局和风貌保持一般,但仍具有一定价值。
三类古镇古村的保护要求和措施如表2所示:
表2《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古镇古村保护要求
相比历史文化名镇重保护、控发展的模式,一般古镇的保护方式和途径更多元。一般古镇的保护与开发可考虑更多城市发展需求。核心保护范围的外部未强制划定建设控制地带,能让周边地区具有更多建设与发展的空间。在新建建筑、使用功能、建筑层高等方面,在不破坏干扰周边整体氛围与风貌的情况下,可以适度放宽限制。
在历史风貌方面,对于一般古镇的历史风貌,重点在于“延续”二字,意味着在维持原有整体风貌效果上,不排除适当改建、新建的可能性。同时也可以依据需要,在整体协调的情况下,采用与传统风貌兼容的新元素。一般古镇的空间尺度、历史街巷在不改变整体格局走势的前提下,在局部区域如外部街道相接处、重要节点空间处与历史街巷拓展延伸处等,可做适当空间改造,以适应实际使用需求。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对一般古镇的保护主要起到的是规范、条例型的指引,在具体保护发展策略和基层管控等方面并未进行具体阐释。因此需要在古镇的实际保护更新中,探索普适性与特化相结合的一般古镇保护更新方法。
3一般古镇保护与更新发展策略
一般古镇没有明星化的噱头,它是中国绝大多数古镇的真实发展状况。在对一般古镇编制保护规划与更新发展时,应正视一般古镇的现实情况,尊重在过去历史阶段中产生的古镇
自我演替过程,即对现状古镇的原真性进行延续。
3.1区域整体互补联动发展
在整体功能布局上,古镇核心范围应与镇区周边地区相互联动发展。将大规模的新建设施与开发控制在外围圈层中,对周边建筑高度与风貌进行距离层级管控,谨防整体空间的突变性异化,尽量保证古镇内部原生化与延续化。
在区域层面上,与周边镇区、新城进行不同职能分工,进行产业与重点城市功能服务的互补发展。构成综合发展的城镇组团,为居民提供“白天城市工作,晚上镇区居住”的城乡一体化模式。
3.2日常化的古镇发展与风貌延续
相比旅游化与名片化,一般古镇更需要本土化、日常化。除去历史文化要素的丰富程度,一般古镇同时承担城镇居住职能与本地化社会网络功能。在过去曾是乡镇级别地区的人口集聚地。古镇作为乡镇地区的重要代表,更多的是与周边自然环境相融合,风貌习俗生活与乡镇的当地生活特相贴近。完善基础设施、推进建筑修缮,保留古镇现阶段风貌特征与各时期记忆,延续古镇的原有居住文化,是站在历史文化保护的角度的呼吁,更是社会文化的一种认同感。
3.3试点型渐进式的古镇更新模式
在一般古镇中推行渐进化、针灸式的更新模式。小规模、试点化的更新改造通常对环境的整体风貌、
居民日常生活造成的物理影响较小,但又能起到良好的宣传效果,间接促进古镇居民自更新的积极性,并对整体更新效果有较好的指导效应。对一般古镇进行试点型更新与功能植入,将古镇的现代化、商业化控制在有序、适度的状态中。
3.4社区参与的可持续更新共治平台
《瓦莱塔原则》指出,合理的管理方式是保证历史城镇延续历史文化并兼容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如果变革进程管理不善,就可能对古镇造成历史与人文价值的双重恶化。因此在现有的政府主导古镇管控模式下,鼓励并推动古镇内外社区的广泛参与,形成良性互动的对话机制,在古镇更新与经济发展的同时,有效延续古镇作为历史居住场所的物质功能与文化内涵。
4汤泉古镇保护更新的具体实践
4.1汤泉古镇现状资源与发展挑战
汤泉古镇位于南京市浦口区汤泉街道,老山森林公园的西北麓。汤泉建镇始于北宋时期,因其拥有天然温泉资源而得名,主要有新石器时代的杨山头古文化遗址、始建于南唐时期的慧济禅寺等。
汤泉古镇的核心镇区主要起源于汤泉十字老街,面积约6.20公顷。汤泉古镇自民国时期起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民国时期——十字老街形成,临街为二进式的砖木结构商户用房。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