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皇帝制度与皇权的研究探讨
中国皇帝制度与皇权的研究
[摘要]:皇帝制度是中国行政制度中最重要的制度,它是贯穿中国历史的一条主脉络。皇权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皇帝制度包含了皇权、皇位以及皇族的相关内容,皇位的继承制度,宫殿、陵寝、宗庙制度等反映了皇权的特殊性以及至高无上性,是为维护皇帝的最高地位服务的。
[关键词]皇帝 皇帝制度 皇权 皇位继承制度 宫殿制度 陵寝制度 宗庙制度
在封建专制政治体制下,皇帝是社会历史发展链条上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皇帝个人素质如何,对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因此,在认真反思历史文化,探索建设具有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途径的今天,皇帝成为学术中研究的一个热词,自在情理之中。然而,仅就皇帝个人品质而论显然是不够的。从根本上说,皇帝是封建专制制度的产物,封建专制制度高度发展的结果,皇帝则是依赖于这个专制制度而存在的。[1]
作为一项沿袭了上千年的政治制度,皇帝制度对中国历史的进程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因此,
我们应客观地看待皇帝制度,它在整个历史长河中是适应了当时历史条件和环境的,一直延续到宋元明清之时,盛极而衰,最终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秦朝历代皇帝
一.皇帝制度的建立与皇权的行使
皇权是皇帝制度中的重要的方面,可以说是皇帝制度的核心。皇权的产生需要一定的政治经济基础、理论基础和个人基础,它是在各方面都成熟的情况下建立的。皇帝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首要标志和重要部分,在中国的政治制度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
(一)皇帝制度的建立
1.皇帝名号的确定
“皇帝”这一名号,始创于秦始皇。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完成统一之后,其议定皇帝称号,确定至高无上的皇权。从此,中国元首制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以皇权为代表的君主专制制度。皇帝称号的产生是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的产物,也是皇帝制度建立的标志。
2.皇帝的专用名号
为了维护皇权,皇帝的命曰“制”,令曰“诏”。皇帝自称为“朕”,谦称“寡人”、“孤”。臣下对皇帝称“陛下”、“万岁”、“皇上”等。所有这些专称,都是为了严格区分名号。“以别君臣上下之义”。
3.谥号、庙号、尊号、国号、年号
(二)皇帝制度的发展变化
皇帝制度的基本内涵主要由三点组成,即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中国皇帝制度产生于秦朝,在汉代得到进一步加强。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皇帝制度的发展跌入了低谷,由于门阀制度的盛行以及士族势力的崛起,皇帝的地位和权力受到二者的严重威胁,一落千丈,经历了空前的危机。
在唐代,进一步补充了皇帝制度的内容。突出表现在皇帝除了有名号之外,还确定了其生前具有的尊号和死后的谥号。
由于皇帝制度本身的不断强盛,随之产生的皇帝独裁、宦官之祸和外戚专权等弊端也愈演
愈烈,反而使得皇帝制度最终由鼎盛走向了衰退。宋明元清时期,皇帝还通过限制宰相的权力来强化皇权。
(三)皇权的内容与特点
皇权的内容包括 行政权力,司法权力,财政权力和军事权力。
皇权的特点是皇权的绝对性,皇权的广泛性和深入性,皇权的不可转让性和皇权的最高性。
(四)皇权的行使方式
皇帝掌握全国的社会、军政信息的途径和手段主要有三种:奏事和批复、朝仪和决断,以及刺察,这也是运用皇权的主要方式。历史上也有少数皇帝将亲访舆情作为一种了解信息的手段。
二.皇位继承制度
皇位世袭制是君主的一种特权,是以血缘为纽带来维系君主专制万世一系统治的政治制度,
同时,它也是君主制度的核心内容。
皇位继承制是历代统治者最为关心的问题,是以“奉宗庙之重,统无穷之祚”,[2]因为它关系到政权能否保持连续性和能否稳定。所以,历代统治者都在不同程度上注意完善和健全皇位继承制度。 
秦汉时期,为了防范和消除在皇位继承上引发的祸乱,统治者采取过—些措施。首先,制定预立太子的制度。秦始皇没有预定太子,汉初一些大臣认为秦迅速覆亡的重要原因是“秦以不早定扶苏,胡亥诈立,自使灭祀”。[3]  所以自汉以后,皇帝在位时就先指定好自己的继承人,加强对太子进行文化知识和“治道”理论培养的同时,还给太子—定的从政实践的机会,让他熟悉政情,并使东宫官成为太子的助手,一旦太子即位,这套班子可以很快转化为新皇帝的重要亲信。其次,铲除可能妨碍皇位继承的政治势力,尤其是对母后和后族预作防范,严禁擅权。 
封建社会的皇帝、皇位和皇权是一体的。皇位是其中的核心问题。皇位的继承已经不再是皇族内部的事情,而是关乎国家安危的大事,是封建统治集团权益再分配的关键。皇帝产生的方式合理,则国家政权交接就少有纷争;反之,则会带来剧烈的社会动荡,甚至是国
破家亡。“太子,天下之本,本一摇,天下振动。”[4]
三.宫殿、陵寝、宗庙制度
宫殿、陵寝、宗庙制度是皇帝制度的重要内容。宫殿是皇帝居住、处理政务的场所;陵寝是皇帝死后的墓葬之处;宗庙是皇帝死后,后代子孙对其的祭祀与供奉之所。这些制度将皇帝的一生,从生到死都做了相应的规定,围绕着这些制度规定的核心是它们所体现的皇权的特殊性与至高无上性,享有高于他人的待遇,也是专制皇权的物化表现。
宫殿是皇帝所居之所,皇帝建造宫殿式为了威震四海,这也是与当时的政治制度息息相关的。宫省是全国政治的中心,是诏令的发源地,更是最高统治权的象征,是维护皇权至高无上,使皇权物化的一种制度。
天子之死称为“崩”,皇帝的坟墓称为“陵”或“陵寝”。历代帝王陵墓以宏伟壮丽,规模宏大,体现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
宗庙历史悠久,有其自身的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宗法制的根本在于维护嫡长子继承制,表现在宗庙关系上,则是以维护嫡长子对宗庙的主祭权,这实质上是表现为神权形式
的“家天下”式的君王统治权。
四.皇权的异化—外戚与宦官专权
在皇帝周围,有两个最主要的势力集团,一个是宦官,一个是外戚。这就形成了皇帝制度中理应包含的宦官制度和外戚制度。宦官和外戚这两个势力集团借助于皇权不断扩大势力,甚至代皇帝行使权力,是皇权异化的一种表现。宦官和外戚专权都是在一定的主客观条件下实现的,对当时社会发展也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宦官和外戚是历史上两种特殊的势力集团,因为他们与皇帝最亲近,借用亲近皇帝的特殊机会,以达到篡权、打击和迫害官僚集团、夺得最大权益的目的。宦官、外戚制度并不意味着宦官、外戚专权,宦官、外戚专权的产生最根本的原因是皇帝制度,它们与皇帝制度伴随始终。
宦官、外戚专权作为皇权的异化表现,具有一定的影响,对当时整个社会多起着消极作用,但同时,这种现象也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央集权起着巩固的作用,具有积极作用。
五.皇帝制度的特点与本质
皇帝制度历经了上千年的发展,有着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围绕着皇帝制度中皇权、皇位和皇族内容表现出来的,这些内容是皇帝制度的核心;皇帝制度的本质是君主专制,即皇帝是封建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
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是皇权的专制性和独裁性、皇帝的神秘性以及皇帝待遇的特殊性。
皇帝制度本身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在经济上,通过赋税、劳役的征集,把全国的人、财、物力集中起来,进行各种经济建设,有利于国家的稳定繁荣;在政治上,实行中央集权和各级官僚分层管理的制度,保证中央的政令由上而下达到基层。政令的统一执行使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大大加强;在文化上,统一文字,整齐风俗,实行德化教育,讲儒家学说的纲常名教进行推广,使全国臣民在一种思想文化的指导下,取得共同认识,达到儒家“王道”的极致。
皇帝制度在中国行政制度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皇帝制度的本质是君主专制,即皇帝是封建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这个本质正是千余年来中国封建社会及行政制度的核心。
以皇帝为核心,以官僚机构为主轴的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机构,是在中国社会内部由多民族、不平衡、分散性、区域性而追求大一统的矛盾运动中形成的,是以官僚制取代世卿世禄的贵族制而实现的。此外,它还是通过长达千余年诸侯割据、混战中建立、巩固起来的。在这种政治体制下,皇帝是关键。皇帝集中了国家的一切权力,充分拥有维持官僚机构的统一性、流动性、贯彻性、危害性和遏制官僚机构贵族化或腐化的生杀矛夺、罢免黜陟、督察纠劾等调节功能。历史证明,只要皇权的这种调节功能得到正常发挥,政治结构就能对整个社会实行一体化控制、克服诸侯混战、军阀割据所造成的严重的无政府状态,带来大一统的社会秩序。[5]
参考文献:
[1]《沉重的反思,科学的判断—评<中国皇帝制度>》,刘名
[2]《魏书·废太子恂传》
[3]《汉书》卷43《叔孙通传》
[4]《后汉书·皇后纪》
[5]《试论中国古代皇帝制度》,全根先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