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她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宁波,2015年10月5日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首个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她从中医药典籍中得到启发,从中药青蒿中成功提取抗疟疾良药青蒿素,发现了抗疟疾新疗法。她是谁?她就是“青蒿素之母”屠呦呦。
从小着迷中草药
“学医的爸爸告诉我,我的名字摘自《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呦呦意为鹿鸣之声。我最喜欢的课外书是《本草纲目》。”开学第一天,个头儿小小的屠呦呦站在讲台前用清脆的声音作自我介绍。初来乍到的她并不胆怯,而且很快就与同学们熟络起来。
从学校回来,呦呦正碰上爸爸背着大竹篓要出门,她开心地说:“今天放学早,我跟您一起去采药吧!”
说完,屠呦呦便像跟屁虫一样跟在爸爸身后。当她抄起铁铲帮爸爸挖药时,总会不停地询问:“爸爸,这个药材有什么疗效?它应该怎么保存呢?”
“呦呦,你长大了想干什么呀?”见屠呦呦对中药材感兴趣,爸爸故意这么问她。
“呃……我想学医,想用中医药材为人们治病。”屠呦呦想了想说。
让心中的梦想发光
一心想学医的屠呦呦凭借自己的勤奋努力,终于拿到了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录取通知书。
“呦呦,你想好要学习什么专业了吗?”爸爸结束了一天的问诊回到家。
“我想学生药学。”
青蒿素是从什么植物中提取出来的 “这个专业似乎有点冷门啊,你确定要读这个?”爸爸问。
“药物可以疾病,所以我相信生药学专业知识可以帮助我更好地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屠呦呦坚定地说。
“如果你真的喜欢医学,爸爸希望你一辈子都要专注于这个领域。”爸爸拍了拍屠呦呦的肩膀说。
一株小草也能变成东方神药
1967年,已经成长为科研组组长的屠呦呦接受了一项艰巨的药物研发任务――借助国内为数不多的中草药信息,研制一种可以对抗疟疾的药物。
屠呦呦花了很长时间来收集资料,她几乎把南方的老中医采访遍了。在一次次的试验中,一种名为青蒿的中草药走进了屠呦呦的视野。为了提取青蒿中的有效成分,整个科研团队经历了190次失败。
“青蒿在古籍中确为‘治寒热诸疟’的药方,为何现在用煎熬法提取有效成分并不理想?书里面的古方记载到底与常用的煎熬法有什么区别?”屠呦呦捧着一本厚厚的《肘后备急方》,一字一句地查着书中关于青蒿的信息――“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绞取汁?是温度!很可能在高温下青蒿的有效成分被破坏了,所以我们才提取不到。”忽然,屠呦呦兴奋地喊了起来。
在屠呦呦的建议下,科研团队开始采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终于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提取物。
因为这个可喜的医学研究成果,屠呦呦被誉为“青蒿素之母”,也赢得了世界的赞誉。
本文中所说的青蒿是指中药青蒿,为菊科植物黄花蒿的干燥地上部分,而非植物学上的草本植物青蒿。植物学上的青蒿并不含有青蒿素。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