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
1、课程目标分三个层面:课程总体目标、学科课程目标和课堂教学目标。
2、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三条主线和四个方面构成课程的基本框架。
三条主线是(1)儿童与自我(2)儿童与自然(3)儿童与社会。
3、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4、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
5、品德与生活课程具有以下基础特征: 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开放性
6、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7、三维目标是学科课程目标,而非教学目标。
8、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小学开设的“社会”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认识周围社会、认识祖国、认识世界、法制常识教育
9、"初步体验与社区和社会生活相联系的学习过程"属于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描述。
10、我国从1981年,开始了思想品德课程的开设,1997年4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行)》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开始走,上了德育课程专业化发展的道路。
11、在我国道德教育的课程化历史中,建国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时期的道德及社会学科课程主要采用分科设置的方式,一般开设有政治、思想品德、历史、地理。
12、2001年,我国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了以综合课程为主的小学阶段课程,如《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
“传统节日中的家”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分析】
道德与法治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课程体现为“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点。中华民族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既重视传统文化又有很强家庭观念的民族,国家和家庭生活与学生个人的成长紧密联系。因此,课标也十分重视学生对“家、国”有关内容的认知和学习。
本课对应的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为: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爱亲敬长、有责任心的品质
(二)能力与方法
学会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倾听他人的意见
初步掌握收集整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三)知识
了解传统节日的有关知识和习俗活动
本课对应的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为:
(1)我的家庭生活----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对他们的感激、尊重和关心,懂得关心家庭生活。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选自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家是最温暖的地方》中的第12课《家庭的记忆》之“传统节日中的家”。第12课主要包括:“家庭称呼抢答、家史小调查、传统节日中的家、语言文字中的家”这四个版块的内容,“传统节日中的家”为第三板块的内容。对于本课内容,首先,教材提供了一幅“除夕夜全家围坐一起吃团圆饭”的图片。目的在于通过“年夜饭”这一重要活动,唤醒学生对春节的记忆,并通过讨论:“你家的年夜饭有哪些人、哪些活动?”等,激起学生了解春节的兴趣。此后,阅读角“回老家过春节”一文,主要为让学生体会到“中国人不辞艰苦都要回家过春节”这一行动背后,对传统节日中家的重视。最后,提供的“节日调查表”,旨在让学生了解到我国更多关于传统节日的来源和风俗,进一步体会中国人对传统节日背后的家的重视。
【学情分析】
本次教学的对象为:湖南省耒阳市新市镇中心完小三年级的学生。班级学生都为汉族且都是本地人,他们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基本都是一致的,即:“从个人和自我家庭的角度出发,认为过传统节日就是全家人团聚一起进行,举行习俗活动一起过节”。他们还无法从宏观角度理解作为社会基本单位的“家”,以及隐藏在传统节日背后的中华民族“家”文化。虽然从电视上或其他学习活动中,他们有了解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地方有各具特的节日庆祝方式等,但由于他们很少和家人外出旅游,基本上没有亲自去接触感受这些活动的机会。因此,认知也仅停留在表面的浅层次。此外,本班学生不少为留守儿童,其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只有重要节日才回来几次,因此他们对“传统节日中的家”有着属于自己独特的认识感受,更加明白和珍惜传统节日中家人团聚的不易和难得。
【教学目标】
1、了解与春节相关的常识和活动,体会春节在中国人观念中的重要意义
2、通过回忆与家人过节时的情形,能清楚地表达当时的见闻感受
3、通过了解我国其他“与家有关”节日的习俗,加深对传统节日中家的认识
4、通过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对传统节日能实现从“小家到大家”认识的升华,达到微观和宏观认识角度的结合。
【教学重点】
1、了解与春节及其他传统节日相关的常识和习俗活动
2、通过回忆与家人过节时的情形,能清楚地表达当时的见闻感受。
【教学难点】
1、能从传统节日中体会中国人重视家庭的传统观念。
2、通过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对传统节日能实现从“小家到大家”认识的升华,达到微观和宏观认识
角度的结合。
【教学方式】
小组合作法、谈话法、讨论法、实践法等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相关素材(图片、视频等)、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采访家人,并以图画文字等形式记录“我家的年夜饭”。
【教学过程】
(一)“热热闹闹”年夜饭
PPT出示:除夕阖家团圆吃年夜饭的图片
师:同学们,你们看图片上展示的是什么?(预设答案:年夜饭)
师:没错,每逢春节,家人们围坐在一起时当然少不了一餐热热乎乎的“年夜饭”,那你们知道年夜饭在哪一天的什么时候吃的吗?
(预设答案:农历除夕(农历年最后一天)吃的晚餐)
师:看来大家记忆中年夜饭的印象都很深刻呢,那老师还想知道除夕时除了年夜饭,大家在家里还有哪些活动呢?
(预设答案:守岁、放鞭炮、包饺子、看春节联欢晚会等)
师:通过大家热烈的讨论,老师想大家应该都过了一个既开心又充实的春节了。
师: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教材中有关年夜饭的交流活动,根据老师课前布置的调查任务:“我家的年夜饭”,大家以4人为一小组内完成表中如下问题的讨论:
①家庭的年夜饭通常有哪些人?②年夜饭常吃什么?有什么寓意?
②大家的年夜饭有什么共同之处?④说说当时的心情如何?
(答案预设:①家庭除夕年夜饭一般都有亲人,包括长辈、父母、兄弟妹等。
②年夜饭常吃当地丰盛有特的菜肴和饺子等,象征着美好和团圆、来年顺遂。
③大家的年夜饭都很丰盛,能品尝到许多美味的菜肴,并且都是和家人一起吃的。)
④心情十分的开心激动,充满了欢喜
师:经过热烈的分享讨论,相信大家对彼此家庭间的年夜饭情况已大致了解了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又是和谁一起吃年夜饭的呢?
PPT出示图片:①福建土楼“客家人”的年夜饭。
②宁夏黄滨村里一场超千人规模的“百家宴”。
③海口“何家大院”里300多人齐聚一堂。
④红楼梦里的团圆饭
师:大家觉得他们的年夜饭和我们的一样吗?
生:不太一样
师:特别之处在哪里呢?
生:他们不仅是和家人一起吃,还和同族、同村、同县一起吃
生继续交流讨论,师边巡视边倾听并适时指导,师生共同总结如下:
明确:全国各地吃年夜饭,都有着自己的风俗习惯,他们中有的是同一个姓氏,有的是同一个族或同一个村子,还有的是有着共同语言文化的。对于他们来说春节中的家,还意味着“家乡”,多了一份浓浓的“家乡情”。(二)回“家”过春节
各民族传统节日1、“千里迢迢”回家路
师:下面大家先自由浏览教材中阅读角的内容,此后,我们再一起观看一个视频。
PPT出示视频:春节回家路(内容:外出务工人员艰难的春节回家历程)
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类似的经历?看了他们艰难而曲折的回家过程,你有什么感受?(师引导学生思考并相互交流感受)
生:感觉我们不用走很远的路,就能回家过春节很幸福
生:虽然回家路很长很难,但感觉他们十分乐意和开心回家过春节
师:为什么回家的路这么辛苦,还是有很多中国人过春节一定要回“老家”呢?
生:因为春节是个大节日,他们特别思念亲人
生:因为他们工作忙,平常很少有时间回家
师:真棒,大家说的句句都在理。外出务工人员,他们回家的过程是艰难的,但心情却是欢喜的。因为在他们心中,春节时自己能与家人团聚是十分幸福的,春节在他们观念中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大节日。由此也可看出,“传统的春节以及春节背后的家”在人们观念中的重要意义。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