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节日风俗的融合
  在广东省封开县的西部聚居有一个族,他们自称自己所操的语言为“标话”,所以人们就叫他们做“讲标人”。“标话”从语法体系来说,是属于广东粤语的范畴,但在词汇方面,却吸收了为数不少的壮语。他们的聚居地紧靠广西壮族自治区,与广西贺州的“八步壮”相邻,可见“标话”是深受壮语所影响的。语言是民族识别的主要因素之一,但处于两个民族聚居交汇之地,语言的互相融合是显而易见的。据说,当初就因为“标话”的独特,曾有人试图给“讲标人”甄别民族属性。
    事实上,“标话”是汉语的一种方言,“讲标人”实际上也是汉族。然而,令人感兴趣的是,“讲标人”的风俗习惯,相对于汉族来说却是另树一格的,究其原因,正如上述民族语言融合的观点一样,这也与受到壮族风俗习惯的影响是分不开的。汉族与壮族各自的风俗习惯都具鲜明的民族特,“讲标人”的风俗习惯独居两者之间,可想而知,民族融合的渗透力是非常强韧的。了解到这一点,对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进步、搞好民族工作是十分有益的。
    通过在“讲标人”聚居地的社会调查,我们加深了这一认识。本文就以风俗习惯为切入点,初探汉壮民族融合的“蛛丝马迹”。
    一、 饮食习俗
    广东省封开县长安、宝山、东山三乡临倚谠山,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八步遥遥相望。该地村民以石山溪水为主要水源,由于石山溪水富含硫磺,水性偏热,呈碱性,除了逢年过节偶用煎、炸、炒以外,日常饮食多为蒸、煮。他们认为经常吃石山溪水本来就有热底,如果吃多了煎炸过的食物,小孩子容易发烧,而且大人小孩都会上火,也因为如此,辣椒一类性燥的食物很少出现在餐桌上。
    广西的壮族也多聚居石山地区,加上南方湿气重,温度高,病菌容易繁殖,所以壮族多有“以酸杀菌”的医俗,中暑、腹泻、发痧等常服“酸醋”以治,因而家家都置有醋缸、酸坛。受此影响,忌辣嗜酸,便是“讲标人”饮食的一个特点,他们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个酸坛来腌制豆角、竹笋一类的酸菜。
    壮族是最早种植稻米的民族之一,两广多产稻米,“讲标人”也是以大米为主食,少吃面食。这里的蔬菜品种不多,家常的青菜是空心菜、菜心、番薯叶、灯盏菜等,其他的蔬菜有冬瓜、藕、苦瓜、丝瓜等。肉类以猪肉、牛肉、鸡鸭为主,少食鹅、狗、蛇等。这些都与壮族地区大同小异。
    壮族地区喜欢种糯米、吃糯米,糯米的吃法除了糯米酒外,最常见的是做粽粑和糍粑。受壮族饮食爱好的影响,糍粑,也是"讲标人"的一种特食品。"讲标人"的糍粑有很多种,不同的节令有不同的糍粑。春节糍粑分甜、咸两种。咸的用温水糅合糯米粉,以猪肉、花生、芝麻为馅,并用冬叶包好;甜的为粘米粉制作而成,软硬适度,也同样用冬叶包好。五月节和七月十四的糍粑为粽糍,也称灰水粽。灰水粽也分为甜、咸两种。咸粽糍又称棱角粽,以芝麻、红豆、猪肉、绿豆等为馅。而甜粽糍没有馅,比咸粽糍嫩软,以蜜糖、黄糖蘸来吃。灰水粽因用灰水煮制而得名。与壮族制灰水用稻草不同,"讲标人"则将山惊树砍下来烧成灰后,把树灰铺在稻草上,将水缓缓淋过稻草滤下,不让树灰落下,这样得到的水就是煮灰水粽的灰水。用灰水制作糯米食品是壮族的一项传统“发明”,这种灰水其实是一种弱性碱水,地道的绿食品制剂,防腐能力很强,经这种灰水制取的粽糍,不但味道嫩脆可口,而且在夏天的室温下放置十把二十天还鲜味如初。结婚时吃的糍粑为油糍,皮薄无馅,是一种油煎食品。
    松糕,也是“讲标人”喜闻乐见的食品。松糕是用糯米粉拌上酒饼,用温水糅好后,放置于灶头让其自然发酵,然后用宽叶子或白食托盛装蒸熟,将其切开即可食用。这种食品的制作方法与汉族制作馒头、包子相似,只是用料改面粉为糯米粉,也算是“汉壮合璧”的食
品吧。松糕也有咸、甜之分,甜的放糖,咸的放花生做馅。此外还有水托、马蹄蒸(因形似马蹄而得名)等。
    二、居住与住房
    "讲标人"通常聚姓而居,多为单姓自然村,同一宗族的不同分支习惯于另择地基、自建新屋居住,加之习俗上有养子、"拖油瓶"仔长大后不能在原村中居住,只能在村外或街上建房,所以村落的规模普遍不大,人口少则不足百人,如长远仅有88人,为林、卢两姓村,人口多的如帝动有612人,为林姓村,但该村又分为军荣、凤墰、大松、帝动四个自然村。壮族也多是聚姓而居,不同的是,壮族有“上门”的习俗,即男方“嫁”女方,生子女则随女方姓,所以没有“讲标人”上述这种现象,因此壮族的单姓自然村有的竟达千把户的规模。
    “讲标人”所建房屋朝向不一,并无约定俗成,也没有严格的风水讲究。房屋的构建也呈现出多样性,既有传统的茅草房、土坯房、瓦房,也有现代的水泥楼房。这种情况与壮族的大体一致,因他们多居住在多山地区,地形限制了房屋的朝向和风水条件,另一方面由于生产力限制了经济的发展,生活条件也就参差不齐,从而形成了住房的多样化。
    在传统的房屋结构中最为典型的是大屋。大屋一般由门楼、正屋、屋仔、后斗、晒谷场等构成。门楼是大屋的正门,通常是青砖结构。门眼位于门楼的上半部,为圆形或凤眼形,有的人家还在门眼上方悬挂有一面镜子,俗称"照妖镜"。也有一些大屋因不够地方等特殊原因而不建门楼的,如庙后村褥氏大屋就因为前临七圣庙原址而没有建筑门楼。
    正屋位于大屋中央,是大屋的主建筑,一般是四面坡屋檐的瓦房,纵深而建,包括厢房、天井等,进数一般为单数,如一、三、五、七,没有双数进(但祠堂可以有两进的结构)。正屋后高前低,最后一进为大儿子的居住地,依次排序,最前面的一进为小儿子的居所。正屋后进屋顶为全屋最高点,称为金顶。正屋是一家人老小的活动中心,结婚时要在正屋贴婚名纸,大儿子的贴于左边,小儿子的贴于右边,以告祖先。正屋的最后一进如果没有人住的,就成为厅房,正中设有神龛以祭祀祖先,结婚、小孩出生都会在厅房举行仪式(有祠堂的到祠堂进行仪式)。
    “讲标人”这样的“分居”习俗,则沿袭了汉族的大家庭传统观念。壮族少有门楼,房屋则多是一家一栋三房,分家则另建一栋三房,有一种“单门独户”的感觉,谁居前居后不分年岁大小,而视实际需求来决定,通常由房族长辈来拍板。
    "讲标人"认为兄弟分家并不意味着祖先分伙,所以当建筑新的大屋来满足家庭人口增长需要的时候,新的大屋并没有自己的厅房,而是以旧的大屋厅房为共同的厅房。偏房称为屋仔,屋仔朝向正屋,由正屋两边对称排列,也是后高前低。与正屋的分房排序类似,屋仔的分配也是大者住后小者居前的次序。屋仔的房顶的最高点不能高于正屋的金顶。
    无论正屋或是屋仔,屋内的地板都比较随意,仅是略为平整过的泥地。屋内陈设也较简单整洁,并无刻意的装饰。这与壮族的住房情况一样,究其原因就是生活水平低的缘故,尚没有条件讲究住房的装修。值得一提的是,这种住房虽然简陋,窗口又小,但是夏天屋里相当凉爽,大概因屋内的采光条件不好,太阳的辐射热很少能侵入到屋内来,加上山高树多,日照时间少的缘故。
    有条件的家庭,正屋的屋檐都饰有雕花的木刻,线条明朗而精美。一般人家还会在门口贴上天官赐福、财神、土地神等的字样,以求平安、吉利,这是保留了汉族的传统文化,壮族人家除了春节张贴对联外,很少张贴其他关于神的字画。
    在建造新房之前,需要请喃么佬来进行旺地仪式。主家预先请算命先生择日,择好日子后,通知喃么佬。是日,喃么佬前来旺地,一边喃么旺地歌一边将一只鸭子拖着巡过地基,
并在地基前后各立一根竹竿,上面悬挂旺地符,其目的在于保佑建筑过程中的安全,避免出现意外和事故。“喃么佬”壮族叫作“师公”,除了建造新房之外,许多欢庆场合和举行迷信仪式都请“师公”参与。
    房屋建筑好后,入住前还要举行净地或称净宅仪式。净地意即将秽气、鬼蜮等不洁之物驱逐。仪式中喃么佬用手巾扫过主家的每一个人,意味着将福、禄、寿扫入,将秽气、邪气扫出。主家一家大小还要饮下福禄酒,以求平安福气。净宅后要将喃么佬亲手绘制的纸符贴于厅中。纸符有黄纸符、红纸符两种,黄纸符居中,上为三清祖师、玉皇大帝等的字符;红纸符排列两侧,上书招财进宝进华堂、金玉满堂进华堂、历代宗亲进华堂、不老长寿进华堂、九天玄女进华堂、历数太阳进华堂、太阳斗母进华堂、天月二德进华堂、增福增禄进华堂、尊帝二星进华堂、玉皇鸾驾进华堂等诸如此类的吉祥话语。
    三、节日
    很多的节日和广东其他地方基本一样,只存在有一些细节上的差异,包括春节、清明、五月节、六月六、七月七、七月十四、中秋、冬至,其中春节和中秋是最为隆重的节日;也有属于"讲标人"自己的节日如东山的"食大王"。
    春节,长安镇各村有自己的过年习俗,如东山村习惯于"吃初三",长安村习惯"吃初四",宝山村则“吃初六”,而附近操开建话的居民有"吃初二"的习俗。以长安村为例,春节从大年三十晚上开始,在家中厅堂拜祭祖先,祭品包括鸡、水果、糍粑等。"拜太公"时均是男人,媳妇、女儿等女性不参与。初一、初二不走亲戚,也没有其他活动,直到大年初三,才进入春节的高潮,这一天是全家的团圆日,按习俗,娘家和夫家吃同一天,女儿在出嫁的第一年也一定会回来团聚吃饭,此后,就没有“共餐”的机会了。走亲访友也是从这一天开始。
    此外,也从初三开始大行舞狮贺年。长安镇一共有4支舞狮队,都是自发组织的,属于业余性质。这四支舞狮队分别来自成巷街、更楼、帝动和长安旧圩。不过旧圩的舞狮队由于与金装舞狮队在长安圩上打架,狮头被扣,后来就解散了。春节期间,舞狮队在街头舞过,沿途人家,如果需要请舞狮队前去拜年,就把红包用竹竿高高挂起,并燃放一挂爆竹,舞狮队便知道是请他们去拜年,于是八拜而来贺年,否则过而不拜。在长安村,春节一直要持续到年初七,元宵节是不过的。
    清明是在农历四月,是各家各户拜山的时间,即到山上拜祭祖先。需要给坟墓除草,并烧香、烧元宝给祖先。
各民族传统节日    五月节是在农历的五月初一。这一天,在家里拜祭太公,吃饭。由于长安镇没有大江大河流经,所以不重视端午节,也没有赛龙舟的活动。
    七月七、七月十四,是对太公和鬼类的拜祭,要烧纸钱、纸衣服等给祖先和鬼享用。在宝山,年满16岁至50岁的男丁还需要拜祠堂,团聚吃饭喝酒。16岁到49岁的男丁要出米、出钱凑份子,50岁就只需要参加聚餐而不用出钱、出米。
    中秋,即在农历八月十五。以前,长安镇有在中秋节对唱山歌的传统,现在,只是全家团圆吃一顿饭,这一顿团圆饭,就连已经分家出去的人也要回来参加。
    冬至,不如广东其他地方"冬至大过年"的重视,只是合家吃一顿较平时丰富的饭菜。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