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与中学语文教学对接的可行性分_百...
地方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
与中学语文教学对接的可行性分析
——以《归园田居·其三》为例
莫亚容
(昌吉学院新疆·昌吉831100)
摘要高校《中国古代文学》作为学科骨干课程,在师范生的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实践调研中发现,课程教学在
教学设计与中学教学实践基本一致、教学模式较中学课堂单一、评价体系目标不明确等问题;为实现《中国古代文学》
从理论性到实践性的转变,可以通过明确课程定位、利用“双导师”制度、教材同步等方法实现高效课堂与中学课堂教
学对接的可行性。
关键词高校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中学语文对接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中国古代文学》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骨干课程,在本科生培养计划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在国家积极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政策推动下,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理论性核心课程,针对《中国古代文学》的课程改革层出不穷,力图实现理论性到实践性的转变。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由于课程难度的客观因素,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一直不甚理想。
在2017年最新发布的人教版语文教材中,小学6个年级,古诗文总数增幅高达80%。初中3个年级,古诗文总篇数也会相应提升,占到了全部课文的51.7%。不仅如此,对于传统诗文的课时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部分地区在小学阶段,甚至增加了360多节的课时量。因此,伴随着中小学课本中古诗词的大幅度提升,对于语文师范生的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师范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分析及阐释成为首要任务,而将理论性极强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内容,同中小学课本中具体诗词的讲授结合起来,成为了古代文学教学需要迎接的挑战,也是打破当前《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僵化的有效途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
《归园田居·其三》作为人教版八年级教材中的重要篇目,不仅要求学生背诵,还在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审美、德育等方面的要求。在《中国文学史》“魏晋南北朝文学段”,陶渊明同样是重点章节,作为创作山水田园诗歌中的翘楚,又是隐逸诗人的代表。面对这样一位伟大诗人的重要诗作,针对汉语言文学专
业师范生应该如何讲解?才能实现师范生在中学语文课堂实践中的有效利用,在实践调研中发现,高校课堂与中学语文实践存在很大的差异。
1高校语文师范生古诗词教学能力培养的教学现状
以笔者工作的高校为例,目前学院担任《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相关教师,都没有中学语文教学经历,而距离接受中学教育时间间隔最少的也已经有十年之久。但中学课程改革却从未间断,课本更是屡次更新。高校教师对于中学语文教育不了解已成普遍现象,笔者通过实地走访调研,从教学设计到教学实践等几个方面,分析当下高校语文师范生培养的教学现状。
1.1教学内容基本一致
以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为例,在《中国文学史·第二卷》(袁行霈主编)的教学大纲中,对于”陶渊明”的教学侧重对于陶氏隐逸思想的理解,以及其文学创作的艺术特征及价值,课时要求为2课时。在教师的教学方案中,课时安排一般为:陶氏生平思想、诗歌内容及艺术特1课时,隐逸思想及后世影响1课时,而涉及《归园田居》组诗内容的具体讲解,几乎是没有时间讲解。同时,考查重点也会放在对于陶渊明诗歌创作的艺术特征之上;且伴随着陶渊明研究的学术动态的引入,对于陶渊明山水田园诗之外的讽喻诗、闲适诗等诗歌内容的关注,也成为目前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的重要要求,总之,文学史更多的是在还原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本来面貌。
在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对于《归园田居》的教学要求主要为:掌握重点词语,理解诗歌内容,掌握诗歌营建的画面,重点分析诗歌中营造的意境,难点为感悟诗人的归隐情怀,一般为1课时。笔者在实地调研中发现,在初中语文实际课堂的讲授中,中学教师针对《归园田居·其二》的教学,主要集中在对于诗歌营造的意境以及陶渊明的隐逸思想上。
通过对比发现,在陶渊明隐逸思想和诗歌艺术特的阐释上,高校同中学具有一致性,师范生们通过学习可以直接运用在中学课堂中,这也是在实地调查走访中,承担一线教学的毕业生真实反映。最燃在教学重难点上存在一些差异,如:高校的教学设计中更加注重陶渊明的文学史意义,及其创作概貌。针对具体诗作的讲解,特别是中小学课本中已经学过的作品,往往不做重点讲解。
1.2教学方式有差异
从调查走访的几所中学来看,在初中语文课堂中,课堂内容的丰富性、教学互动的多样性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大趋势,以八年级《归园田居·其三》的教学为例,在课堂中,教师会使用音乐、视频、现场模拟等形式对于陶渊明诗歌中所呈现出的内容进行还原,比如使用传统民乐,山水动画,农事道具等,讲究互动的同时,穿插诗句的翻译,强调学生的参与,课堂的主导地位从教师转为学生,而这在高校语文师范生的教学培养过程中是极度欠缺的。
在高校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课堂有着绝对控制权,学生的参与度低。特别是在理论性课程的教授中,
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中国古代文学史》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知识点很多,教师讲满一节课是常见的现象常见的,辅助手段为多媒体课件、音乐等方式,教学模式较为传统,教师教,学生学,学生的参与度较低。原因有二:一方面教师不敢过多的把
语|言|文|学
—科教导刊(电子版)·2019年第33期/11月(下)—162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