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调查在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中应用
摘要: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写作毕业论文时采用田野调查方法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调查研究能力,确保毕业论文材料创新,培养学生家园情怀。田野调查前要做好心理准备和资料准备,在调查过程中要学会对话与交流,忠实记录信息,民俗摄影等。论文写作过程中充分应用田野调查资料可以助力毕业论文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建议和方案,符合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关键词:田野调查;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写作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不外乎涉及该专业研究的几个核心领域:文学文本研究、作家创作研究、文学现象研究、语言现象研究、民俗文化现象研究等方面。在一些人看来这些论题似乎不需要开展田野调查也能写,阅读作品或者查阅语料库、地方志资料就行了。然而对于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而言,钻入书斋研究历代文学名家名作、文学思潮、语言演变规律,想要研究出新意很不容易,而如果把目光投向学校所在地或者学生本人家乡的语言、文学、文化现象,并在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作毕业论文,则有利于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同时也便于学生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解释现实问题和现象,还可有效避免论文复制粘贴制作而成的现象。因此,笔者认为,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应该注重把目光投向本土,投向故乡,扎实开展田野调查,在此基础上去完成。
一、开展毕业论文田野调查的必要性
(一)锻炼学生调查研究的能力
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写作是对学生大学四年所学知识与掌握技能的综合性检阅。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而言,调查研究的能力是必备的,这既是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也是未来就业岗位的要求,因为该专业毕业生刚毕业时大部分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秘书、管理、宣传、教学等方面的工作,而要做好这些工作都离不开调查研究、撰写调研报告。在毕业论文写作时选择本土、家乡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田野调查就是在锻炼调查研究的能力,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部分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了适应转型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在课程设置上专门安排了社会调查、田野调查等课程。在边疆、民族地区办学的地方高校尤其重视这方面课程的开设和能力的培养,如笔者所任职的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把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所应具备的“笔头”(写作)“口头”(沟通、交流)“镜头”(摄影摄像)
能力通过课程教学和实践实训的方式进行全过程培养与训练。
(二)确保毕业论文材料创新
毕业论文写作的创新主要是三个方面,即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材料创新。对于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写作毕业论文而言,理论创新是非常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大多数学生是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文学文本,语言、文学、文化现象。方法创新和材料创新则可以做得到。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而言,田野调查就是一种体现了与传统的从文本到文本的研究方法不同的创新的研究方法。采用这种方法写作,学生可以获得大量关于研究对象的鲜活的第一手资料,从而也确保了毕业论文写作的材料创新。
(三)培养学生的家园情怀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
家园情怀是大学生应该要具备的一种重要的情怀。只有具备了家园情怀,大学生才会自觉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伟大民族精神,而这种情怀的基础是对家园、故土文化的感知与认同。大学生平时主要生活在大学校园里,体验故土、家园文化的机会不多,在写作毕业论文时开展田野调查学生就会认真思考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家园中哪些东西曾经让自己
魂牵梦绕,哪些民俗生活蕴含丰富的民族精神,哪些民俗文化在新时代依然要保护和传承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调查与思考就是一次很好地感知故土、家园文化的机会。党的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础是对民族文化的感知与认同,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生进行毕业论文田野调查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在实践中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的过程。
二、如何开展毕业论文田野调查
(一)田野调查前的准备
1.行动前的心理准备。田野调查有时候被学生误解为“去旅游”“去玩”“出去看看”,如果是以这种心态来开展田野调查,那么田野调查工作将流于形式,学生到“田野”场上要么走马观花,要么无所事事,最终一无所获。因此,在开展田野调查之前一定要做好心理准备。需要明白田野调查是“一条寂寞而又甘美的路”。田野调查之路之所以是“寂寞”的,是因为学生将一个人离开熟悉的校园生活到民间去一个星期,甚至一个月,可能会遇到校园生活中不曾遇到的问题,于是“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情感油然而生,这时候需要学生自己冷静思考,解决
、处理田野调查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田野调查之路之所以是“甘美”的,是因为学生将体验到校园生活中不曾体验过的民间、民俗生活与文化,这是没有开展田野调查的同学无法体验到的。因此,田野调查之前学生需要有吃苦与收获同在,痛并快乐着的心理准备。2.行动前的资料准备。做好充分的资料准备可以确保学生不打无准备之仗。田野调查要准备的资料有几类。一是研究对象的相关资料,如要研究当地某位作家的作品,就要把该作家的作品以及学术界、媒体对该作家作品的研究、评论、报道文章尽量到,在阅读的基础上制定对作家、评论家的访谈提纲;如要研究当地某一民俗文化,则是要了解该民俗文化生存的自然与文化生态基础,与之相关的民间传说,其在民俗生活中的表现形态,以及在发展过程中的传承与变异等,在此基础上制定针对不同人的访谈提纲。二是田野调查地点的风土人情资料。做民俗文化方向毕业论文选题的学生尤其需要准备这方面的资料。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准备这方面资料可以避免学生在田野调查过程中犯忌,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尽快融入田野调查地点的众生活中,以便顺利开展田野调查。
(二)在田野中如何工作
1.学会对话与交流。在田野调查过程中,面对不同的调查对象要学会用不同的话语进行对话
与交流。如写当地作家作品研究要采访作家、文学评论家时,访谈的话语要尽量专业化,体现专业素养与能力;相反,如果写民俗文化研究,到乡村社会去采访时,与众对话语言要通俗易懂,尽量不带专业术语,以便尽快融入到众当中去,为顺利开展田野调查打下良好的人际关系基础。在访谈过程中还要学会不动声地转移话题,因为受访对象不一定明白到底应该向采访者提供哪些信息,有可能偏离主题,这个时候就需要学生不动声地把话题转移到既定主题上来。还有一种情况有可能会出现在民俗文化方向的田野调查中,那就是众把自己想要政府相关部门解决的问题向学生讲述,要求学生帮反映或者帮出主意。这个时候作为学生要能够区别对待:对于众的合理需求就要帮助众反映或者出主意,体现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与担当意识;对于自己没有把握的问题则不能随便允诺,同时又不能让众觉得自己冷漠。这就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与众沟通交流的能力方能把田野调查顺利进行。2.学会忠实记录。忠实记录既是科学研究应有的态度,也是田野调查应当遵循的科学原则。但是需要指出的一点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做民俗文化研究和历史学专业毕业生做历史研究对待访谈对象所提供的口述信息的学科态度不同。历史学研究强调的是辨别真伪,因此历史专业的毕业生会通过各种途径验证访谈对象所提供的信息是否为历史真实,这是历史学研究的灵魂所在——辨别真伪。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做民俗文化研究无需千方百计验证访谈
对象所提供的信息是否为历史真实,当然这并不是说做民俗文化研究不求真,其所求的“真”是“真是被访谈对象所说”,而不是毕业生自己臆想出来的。一言以蔽之,历史研究求的“真”是“他说的是真的吗?”民俗文化研究求的“真”是“他真是这样说的吗?”对于民俗文化研究来说“事件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言说者在言说中表达出来的世界观。”[2]因为民俗文化研究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探究言说者为何要如此言说,其原因和目的是什么?因此,民俗文化研究的“忠实记录”指的是真实、客观记录访谈对象所提供的信息,不加以主观臆断,修改,以确保所获得的资料真实、有效,为下一步研究提供可靠的资料保障。3.学会民俗摄影。民俗文化研究方向的毕业论文可以在正文内容处插入相应的照片,为不曾了解该民俗文化的读者提供直观的认识途径。这些照片虽然可以摘引自报刊、网络,但是大部分应该来自学生田野调查时的拍摄,这就需要学生学会民俗摄影。民俗摄影与风光摄影不同,它需要围绕民俗文化主题拍下民俗活动的全过程,而不能只盯着自己感兴趣或者最热闹的环节去拍,当然这个环节可以成为拍摄的重点。因此,民俗摄影不仅要学会拍单幅照片,而且还要学会拍组照。虽然在毕业论文实际应用中不一定全部用得上,但是从拍照的角度来讲,一场民俗活动,每个环节都不能少拍、漏拍,从而形成前有开头,后有结尾,中间有叙事的民俗组照摄影格局。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