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E课程改革】《汉字文化学》课程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
一、课程介绍:
1.课程名称:汉字文化学
2.课程简介:《汉字文化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理论知识提高性课程,是语言文化学和传统汉字学交叉发展出来的新学科课程。在汉字学知识的基础上,以汉字的古文字形体为视点,以汉字与古代社会风俗、衣食住行、精神崇尚等角度为切入点,对汉字形体中寓含的传统文化信息进行分析阐释,使学生更深层次地领悟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邃,达到提高学生人文修养的目的。同时,深入地了解汉字,正确理解、规范使用汉字,可提高学生在古文阅读、语文学科教学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授课面向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三年级学生,每班级90人左右。通过学习《古代汉语》《汉字学》,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汉字学基础,了解汉字的造字思维和汉字的形体特征。三年级的学生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对自身职业有了一定的规划,更容易将学科知识学习代入职业需求和解读。
4.课程性质:专业方向课程(选修)
二、课程教学创新
《汉字文化学》的教学基于“驱、导、研、践、评”五个步骤,主要通过任务驱动,着手从改造教学模式、辅以课外探究活动、利用信息技术支撑等实施“研究性教学”,教学创新措施如下:
1.“驱动、导入、研究”——打造研讨课与展示课
分配学习小组,负责课堂竞赛任务或章节展示任务,在线上发布课程资料和课堂目标任务驱动的前提下,学生合作完成不同的课程章节的课前探究。教师通过授课,梳理知识点和典型例子,小组负责课程专题的延伸探讨和展示,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拓展和总结,或在知识竞赛课上进行抢答、在线上讨论题中发表见解,充分发挥学生合作学习及自主探究能力。
2.“实践”——成立研究与考察小队
学生自愿选择加入“汉字文化研究小队”或“汉字文化考察小队”。鼓励研究小队进行课程学术论
文创作,参与相关学科竞赛如“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鼓励考察小队开展相关文物参观活动,如博物馆、文化馆等,搜集和分享课程相关的考察成果。
3.“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的方式
多维度对线上线下学习痕迹进行评分,考量学生线上学习情况、线下汇报小组竞赛、展示情况以及学期实践等方面情况,对学生成绩进行综合评定。
4.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除了指定教学平台学习任务及资源分享(如参考文献、学习视频、汉典网站)外,还有课程简介、教学大纲、课件、测试题、讨论、作业等内容。
三、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汉字学的基本知识,依托文字学专业理论,通过专业的视角揭示、展示、传播汉字的文化属性,理解典型汉字形体中寓含的传统文化知识。
2.能力目标:学生掌握从汉字结构和史料观察的角度解释和分析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条件
及思想倾向的基本方法,并能通过大量生动而实用的案例,分析与解答问题,提升学生在汉字运用、汉字处理、汉字教学方面能力,能够解决日常工作生活、经典文献阅读中、语文学科教学等领域的相关问题。
3.素质目标:学生能够自觉探寻汉字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历史底蕴,拥有热爱祖国、弘扬民族文化的热情,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增强文化自信,提高传播、传承、创新汉字文化自觉性。
四、课程介绍
1.教学安排:《汉字文化学》课程采用专题学习的方法,将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同方面的联系做一定的切分。在教学安排上,针对不同章节的内容,进行不同的授课方式,多采用“授课+翻转课堂(小组汇报/小组竞赛)+线上讨论+线上测试”的方式授课。
2.教学模式:基本教学模式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
利用教学线上平台展,把“驱动——导学——研究——实践——评价”的模式融入到教学中,将任务驱动、教师示范授课、翻转课堂、在线研讨总结、测试、评价贯穿部分章节,具体来说步骤如下:
通过导学、研学、总结等环节,结合线上线下、师生互动等方式,逐步实现课程目标:
五、课程学习评价
本课程坚持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课程成绩综合判定。过程性成绩包括线上资源学习时长、讨论参与度、测试、作业成完情况以及线下小组汇报成绩、实践项目得分,终结性评价来自于课程论文撰写,将综合评价落到实处。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