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中国最早的农业经济
黄河流域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中
国最早的农业经济
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中国最早的农业经济开发地区--黄河流域
流域概况
黄河流域西起巴颜喀拉山,东临渤海,南至秦岭,北抵阴山,流域面积75.2
万km2。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9省、自治区,在山东垦利县注入渤海(见下页图),干流全长约5400km。从河源到内蒙古托克托为上游,其中兰州以上
大部分地区植物被覆较好;玛多至青铜峡的干流多峡谷,水能资源丰富;青铜
峡以下为河套平原,灌溉发达,可通航运。托克托至河南桃花峪为中游,也有
丰富的水能资源;两岸为黄土高原,植被少,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洪水泥沙
的主要来源。桃花峪到河口为下游,两岸绝大部分修建了大堤,泥沙淤积使河床一般高出两岸地面3~5m,
多的达10m,故称悬河;沿岸多灌区,干流也可通航。河口附近,黄河入海水道不断淤积、延伸、改道,造陆作用强烈。各河段直接
汇入干流的流域面积大于1万km2的支流有十条,以渭河的面积与水量最大。
流域年平均气温在-4~+14℃,年降水量平均为478mm,6~10月降水量占全年
65%~85%,最大暴雨发生在7~8月。河南花园口站多年平均(1919~1974年)实测
年径流量为470亿m3,如包括上游被引用水量则年径流量为560亿m3。对黄河
防洪安全威胁最大的洪水发生在夏秋两季,称为伏秋大汛,其次为冬季的凌汛。
黄河平均年输沙量约16亿t,居世界大河之冠。每立方米水中含沙量在干流龙
门附近为30kg以上,在一些支流可达300~500kg。泥沙主要来自太行山以西,
日月山以东的黄土高原地区,面积约58万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占43万km2。黄河有水沙异源的特点。托克托以上来水占全河1/2以上,而来沙只占9%;三
门峡以下来水约占10%,来沙不到2%;托克托至龙门来水占15%,而来沙占55%
以上;龙门至三门峡来水占21%,而来沙占34%。泥沙粒径大于0.05mm的粗沙
约占年沙量的1/4,有80%粗沙来自托克托至龙门区间,粗沙支流多在陕北,以
皇甫川来沙最粗。流域内1985年总人口8800万人,耕地1.86亿亩,粮食总产量2600万t,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是中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中下游冲积平
原为农业区。流域可开发水电站装机容量约2800万kW,主要分布在桃花峪以
上河段;矿产资源丰富,稀土、铝土矿、煤、石油等储量在中国都占有较大比重;流域内有兰州、西安、郑州、济南等重要城市,有陇海、兰新、京包等重
要铁路交通干线。黄河洪、凌为患,史不绝书。据记载,公元前602~公元1938
年共2540年中,下游决溢1500多次,改道26次。灾害影响范围,包括豫、鲁、冀、津、皖、苏六省市,主要波及淮河与海河下游约25万km2。旱灾威胁也很
严重,在7~20世纪,有95年发生范围广、历时长、灾情重的全流域大旱,其中17世纪就有22年。
自然地理
黄河流域横贯中国东西,大部分区域位于中国的西北部。处于东经95度
53分~119度05分北纬32度10分~41度50分之间,之间,东西长1900km,南
北宽1100km,流域面积79.5万km2。黄河流域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差别很大。
从西到东横跨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黄淮海平原四个地貌单元。
流域地势西高东低,西部河源地区平均海拔在4000m以上,由一系列高山组成,常年积雪,冰川地貌发育;中部地区海拔在1000-2000m之间,为黄土地貌,水
土流失严重;东部主要由黄河冲积平原组成,河道高悬于地面之上,洪水威胁
较大。
水文特征
黄河流域东临海洋,西居内陆,气候、降水、蒸发、光热资源及无霜期等
差异明显。流域内气候大致可分为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气候,西部干旱,东
部湿润。全流域多年年平均降水量466mm,多年年平均蒸发量700-1800mm。流
域内平均气温上游1℃-8℃,中游8℃-14℃,下游12℃-14℃。下游无霜期为200-220天,中游150-180天,上游循化以上为50-100天。流域水文特征明显,上游降水历时长、强度小,形成的洪水径流峰小量大;中游降水历时短、强度大,形成的洪水径流峰高量小、陡涨陡落,为暴雨洪水,危害较大。黄河流域
的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面积45.4km2,其中年平均侵蚀模数大于5000
吨/立方米的面积约15.6lEm2。大量泥沙输入黄河,淤高下游河床,是黄河下
游水患严重而又难于治理的症结所在。
河流水系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m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注入
渤海,干流河道全长5464km。黄河的突出特点是"水少沙多、水沙异源"。全河
多年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ms,仅占全国河川径流总量的2%。流域内人均水量593m3,为全国人均水量的25%;耕地亩均水324m3,仅为全国耕地亩均水量
的17%。黄河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亿t,平均合沙量为35kg/m3,在
大江大河中名列第一。黄河水、沙的来源地区不同,水量主要来自兰州以上、
秦岭北麓,泥沙主要来自河口镇至龙门区间与泾河、北洛河及渭河上游地区。
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以上为黄河上游,汇入的较大支流(流域面积1000k平方
米以上)有43条,径流量占全河的60%。龙羊峡至宁夏下河沿的干流河段是黄黄河的传说
河水力资源的"富矿"区,也是全国重点开发建设的水电基地之一。下河沿至河
口镇的黄河两岸为宁蒙灌区,是黄河流域重要的农业基地。由于该地区降水少、蒸发大,加上灌溉引水和河道渗漏损失,致使黄河水量沿程减少。沿河平原不
同程度地存在洪水和凌汛灾害。河口镇至河南郑州桃花峪为黄河中游,是黄河
洪水和泥沙的主要来源区,汇入的较大支流有30条。河口镇至禹门口是黄河干流上最长的一段连续峡谷,河段内支流绝大部分流经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丘陵
沟堑区,是黄河泥沙特别是粗泥沙的主要来源,全河多年年平均输沙量16亿t,其中9亿t来源于此区间;
该河段水力资源也很丰富,是黄河上第二大水电基地,峡谷下段有著名的壶口瀑布。禹门口至三门峡区间,黄河流经汾渭地堑,
河谷展宽,其中禹门口至渣关(简称小北干流),河长132.5km,河道宽浅散乱,冲淤变化剧烈;河段内有汾河、渭河两大支流相继汇入,是黄河下游泥沙主要
来源区之一,多年年平均来沙量5.5亿t。三门峡至桃花峪区间,小浪底以上
是黄河的最后一段峡谷,出峡谷后逐步进入平原地区。黄河干流自桃花峪以下
为黄河下游。下游河道为地上悬河,支流很少。目前黄河下游河床已高出大堤
背河地面3-5m,比两岸平原高出更多。除南岸东平湖至济南区间为低山丘陵外,其余全靠堤防挡水。历史上决口泛滥频繁,给中华民族来了沉重的灾难。黄河
入海口因泥沙淤积,不断延伸、摆动,近40年间,黄河年平均输送到河口地区的泥沙约10亿t,年平均净造陆面积25km2一30km2。
社会经济
1.流域社会经济概况据1990年资料统计,黄河流域人口9781万人,占全
国总人口的8.6%。耕地面积1.79亿亩,占全国的12.5%。黄河流域很早就是中
国农业经济开发地区。上游的宁蒙河套平原、中游汾渭盆地以及下游引黄灌区
都是主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目前黄河上中游地区仍比较贫困,加快这一地
区的开发建设,尽快脱贫致富,对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重心由东部向中西
部转移的战略部署具有重大意义。历史上黄河流域工业基础薄弱,新中国成立
以来有了很大的发展,建立了一批能源工业、基础工业基地和新兴城市,为进
一步发展流域经济奠定了基础。能源工业包括煤炭、电力、石油和天然气等,
目前,原煤产量占全国产量的一半数以上,石油产量约占全国的l/4,已成为
区内最大的工业部门。铅、锌、铝、铜、铂、钨、金等有金属冶炼工业,以
及稀土工业有较大优势。全国八个规模巨大的炼铝厂,黄河流域就占个。
2.防洪保护区概况据1990年资料统计,12万km'的黄河下游防洪保护区,共有人口7801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8%。耕地面积10699万亩,占全国的
7.5%。黄河下游防洪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粮棉基地之一,粮食和棉花产量分别
占全国的7.7%和34.2%,农业产值占全国的8%。区内还有石油、化工、煤炭等
工业基地,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自然资源
黄河流域土地、水能、煤炭、石油、天然气、矿产等资源丰富,在全国占
有重要的地位,发展潜力很大。流域内现状有耕地1.79亿亩,林地1.53亿亩,牧草地4.19亿亩。宜于开垦的荒地约3000万亩。黄河流域上游地区的水能资源、中游地区的煤炭资源、下游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都十分丰富,在全
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被誉为我国的"能源流域"。例如,位于河口的胜利油田,为我国的第二大油田。黄河流域矿产资源丰富,1990年探明的矿产有114种,在全国已探明的45种主要矿产中,黄河流域有37种。其中具有全国性优
势(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32%以上)的有稀土、石膏、玻璃硅质原料、锐、煤、
铝土矿、铝、耐火粘土等8种。黄河流域矿产资源丰富,分布相对集中,为综
合开发利用提供了有利条件。
流域简史
1、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半坡氏族是我国黄河流域氏族公社的典型代表,4000年前,黄帝和炎帝部落结成联盟,在黄河流域生活、繁衍,
构成华夏族的主干部分。2、到宋元以前,黄河流域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
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3、自宋元以后,直至近现代历史时期,黄河流域
由于人口的压力自然条件等因素,经济重心南移,但黄河流域仍是我国重要的
经济中心。
治理规划1.治理成就治理黄河,最早可追溯到传说中的鲧、禹治河,随后
创建了堤防,秦代已统一了下游堤防体系。西汉贾让、东汉王景、元代贾鲁、
明末潘季驯和清代的靳辅、陈潢等,对防洪的理论和实践均有重要贡献,其中
以潘季驯的束水攻沙方略影响最大。近代水利学者李仪祉提出了黄河上中下游
全面治理的方略,主张在上中游广修水利,植树造林,建拦洪水库;在下游整
治河槽,淤滩冲槽和开辟减河排洪。德国水利学者H.恩格斯多次为黄河进行河
工模型试验。较早利用黄河水资源的大型灌溉工程是战国时期在当时的黄河支
流漳河上兴修的引漳十二渠,以后历代修建的著名灌区有郑白渠、汉延渠、唐
徕渠、枋口堰和近代的泾惠渠灌区等。历史上黄河水运也曾一度较为发达,盛
极时,可南达江淮、北通蓟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就着手提高黄河下游
防洪能力,开发利用黄河水资源的规划研究。1954年10月提出了《黄河综合
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1955年7月3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
《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黄河治理开发取得
了很大成绩。①通过加高加固堤防、整治河道、修建拦蓄洪水和分滞洪水工程,改进暴雨洪水预报与防洪调度等措施,初步建成了防洪体系。②全流域共建成
了各类水库3000多座,其中大中型水库170多座;建成500kW以上的水电站
80多处,装机容量约260万kW。干流上已建骨干工程有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青铜峡、三盛公、天桥、三门峡等七座。在建的龙羊峡水电站,装机容量
128万kW(1988年开始发电)。全流域有效灌溉面积由1949年1200万亩增至近7000万亩。流域内工农业及城市用水已达270多亿m3,约占地表水资源的1/2,1972年后,还曾先后5次向天津市送水约16亿m3。③在黄土高原开展了以造林、种草、梯田、淤地坝等为主要内容的水土保持工作,至1985年初步治理面
积约10万km2。④流域内广泛利用洪水、泥沙,如引洪漫地、高含沙水流灌溉、用挖泥船放淤加固大堤等。2.存在问题①下游防洪任务仍很艰巨。在三门峡水
库控制上游洪水的条件下,花园口仍有发生40000m3/s以上洪峰流量的可能,远
超过现有堤防抗御22000m3/s的能力,而且堤防还必须随河道淤积而不断加高。
②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系统与经济基础薄弱。防治水土流失,开发当地煤炭
和有金属等资源,振兴当地城乡经济,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