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乡土文化的鲜明标志.概要
玉田乡土文化的鲜明标志
——谈谈我对两处古迹的理解和感悟什么是乡土文化?说得通俗些,乡土文化就是本乡本土的文化,是几千年来我们的先辈创造而出、积淀而成的文化。这种文化既包括物质的,也包括非物质的。不论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所有乡土文化都是无价之宝,值得我们精心保护,深入研究,薪火相传。
与其他地域的乡土文化相比,玉田县的乡土文化具有鲜明的特,这种特集中反映在两处古迹之中,一处是麻山顶上的古人种玉处,另一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净觉寺。在我看来,这两处古迹凝聚着太多的历史信息,蕴含着厚重的文化底蕴,折射着玉田先民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是玉田县区域文化的鲜明标志。下面我就谈一谈我对这两处古迹的理解和感悟,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第一处古迹:麻山顶上的“古人种玉处”
3张古碑照片,传递给我们的是苍桑感,凝重感,多少还有一点神秘感。照片上这座低矮的山
土字旁加个于念什么头叫作麻山,它的海拔只有105米。但是,唐代大文学家柳宗元说得好:“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麻山的“仙”在哪里?就在这统老态龙钟、疮痍满目的古碑上。这统古碑的正面铭刻着五个大字:“古人种玉处”。几百年来,它像一位饱经苍桑的老人,风雨不误、孜孜不倦地讲述着一段美丽动人的传说,这段传说就是阳伯雍种石得玉的传说。下面,按照我的理解,把这段传说讲给在座的各位。
1、阳伯雍种玉——一段美丽动人的传说
洛阳有个名叫阳伯雍的小伙子,他原来的职业是在集市贸易中充当中介,也就是“侩卖”。他是个大孝子,对父母特别孝顺。父母亲死后,他把父母的遗体埋葬在无终山上,又在墓旁搭了间屋子,为父母守墓。无终山下有条崎岖不平的道路,来往行人往往口渴难耐。阳伯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不辞辛苦,每天提来清水,做成稀饭菜汤之类——统称义浆,供过路人饮用,一分钱也不收取。过路人喝了他的义浆,就像喝下雨露甘霖一样,解除了痛苦,振奋了精神,说了不少感谢话,然后继续赶路。就这样,阳伯雍坚持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
三年之后的一天,一位过路人喝了阳伯雍的义浆,送给他一斗石子,并且嘱咐他:“你寻一
块既高且平又杂有石块的好地,把这些石子种上,可以生出白玉来。”听说阳伯雍还没娶媳妇,他又说:“你不必着急,将来一定能娶上漂亮而又贤慧的媳妇!”说完这些话,那人就飘然而去,踪迹全无。阳伯雍按照那人的嘱咐,选了块好地把石子种下去。这块好地在哪儿?就在麻山顶上。那里比较高,比较平,又有石块裸露。此后几年内,阳伯雍经常到种下石子的地方察看。一天清晨,他又一次登上麻山。哇噻!种下石子的地方长出了一对对美丽的白玉!看到这一奇迹,阳伯雍又惊又喜。但他心里想,这些玉石圣洁无比,不到万不得已,决不能轻易触动它们。
过了一段时间,一位过路人向阳伯雍提供了一条重要信息:城里有位姓徐的人家,是个豪门大户,他家有位小,品行特别好,又很俊俏,很多官宦人家的子弟都去求婚,结果怎么样呢?进去时挺胸抬头,出来后蔫头搭脑,一个个都
以失败告终。阳伯雍听了这一信息怦然心动,他不由自主地想起那位过路人说过的一句话:“你一定能娶一位既漂亮又贤慧的媳妇”,难道这位徐小就是我命中注定的另一半?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我得到徐家试一试。
第二天上午,阳伯雍就来到徐家。徐家的当家人——姑且称他为徐员外吧,见到阳伯雍,问
他来干什么,阳伯雍郑重其事地回答:“我是来求婚的”。徐员外把他上上下下仔仔细细地打量了一通,又好气又好笑,心想,求婚的人我见得多了,不够一个连也够一个加强排,哪有像你这样寒酸的?你没有骑着高头大马,没有穿着绫罗绸缎,没有长着细皮嫩肉,就想娶走我闺女?你是不是有点变态呀!于是故意耍笑他:“小伙子,你要娶我女儿并不难,只要献上一对白玉,这事儿就可以搞定!”各位要问,徐员外为什么跟阳伯雍要一对白玉?因为那个时代,白玉价值连城,比金子贵重得多。他琢磨着,像阳伯雍这样的穷小子,怎么可能有白玉可献?让他献上两个白玉米棒子还差不多。
听徐员外说只要一双白玉,阳伯雍心里偷着乐,他想:你老跟我要轿车、要别墅我没钱给你老买;你老跟我要白玉,那可撞到我的口上了,我们家多着呢。他什么话也不说,出门就一溜小跑,到麻山顶上抱起五对白玉,一口气送到徐家。徐员外看了,惊讶万分,那神态就跟《追捕》里的横录净二差不多。他怎么也没曾想到,这位衣着寒酸、长相一般的小伙子竟能一下子捧来这么多白玉!他没话可说,当即答应了阳伯雍的求婚。阳伯雍听了,那心情可以用一个最古老、最深奥的词汇来概括:给力!此后不久,他就跟徐小喜结良缘。
后来呢?后来这段故事传到天子的耳朵里,他也觉得挺
新奇,就封阳伯雍为大夫。于是,阳伯雍在种玉处四角竖起大石柱,石柱高达一丈,中间那块地就叫“玉田”。
大家都知道,阳伯雍种玉的故事最早出自晋代干宝编著的《搜神记》。我讲的这段故事是不是跟原文相符,是原版
阳公伯雍,洛阳人也,本以侩卖为业。性笃孝,父母亡,葬无终山,遂家焉。山高八十里,上无水。公汲水,做义浆于坂头,行者皆饮之。三年,有一人就饮,以一斗石子与之,使至高平好地有石处种之,云:“玉当生其中”。阳公未娶,又语云:“汝后当得好妇。”语毕不见。
乃种其石。数岁,时时往视,见玉子生石上,人莫知也。
有徐氏者,右北平著姓,女甚有行,时人求,多不许。
公乃试求徐氏,徐氏笑以为狂,因戏云:“得白璧一双来,当听为婚。”公至所种玉田中,得白璧五双以聘。徐氏大惊,遂以女妻公。天子闻而异之,拜为大夫。乃于种玉处四角做大石柱,各一丈,当中一顷地名曰“玉田”。
大家知道,古人写文章惜墨如金,《搜神记》的作者干宝也是如此。阳伯雍种石得玉的传说总共271个字,简洁得没法再简洁。要真正读懂原文,要想生动形象地讲述这段故事,一定要发掘出每句话、每个词汇的含意。比如,读到“饮毕不见”这四个字,你应该窥测到神仙的身影。说完话就不见踪影,你办不到,我办不到,只有神仙才能办到。神仙为什么要饮用阳伯雍的义浆?难道他也跟凡人一样口喝难耐、嗓子冒烟吗?当然不是,神仙不但来无踪去无影,而且不食人间烟火。他之所以来饮用阳伯雍的义浆,一定是听到人们对阳伯雍的称赞后似信非信,特意到阳伯雍的义务供水站进行实地考查——耳听是虚,眼见为实嘛。经过这番考查,神
仙确信阳伯雍真是位充满爱心、助人为乐的好人,所以奖给他一斗石子——那石子当然不是普普通通的石子,而是能够生出白玉的奇特的石子!又如,阳伯雍到徐家去求婚,徐员外问清他的来意后“笑以为狂”,这是为什么?人家好好的一个大小伙子,你怎么竟把人家当成精神病患者?原因肯定是:阳伯雍的穿戴土得掉渣儿,一看就知道他是个穷小子,穷小子到豪门大户去求婚,也就难怪徐员外“笑以为狂”了。
2、阳伯雍的原型——“爱仁博施”的阳翁伯
讲到这里,有的同志可能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阳伯雍的事迹的确动人,但是,历史上真有阳伯雍这个人物吗?你不能老是拿一个不着边际的传说忽悠我们啊。对于这个问题,我曾进行缜密的考证,得到了准确无误的结论。这个结论是:阳哥,不仅仅是个传说,阳哥有其原型的。大家请看下面这
“翁伯是周景王之孙,食采阳樊。春秋之末,爰宅无终,因阳樊而易氏焉。爱仁博施,天祚玉田。”这段话是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引用的《阳氏谱叙》(即阳氏家谱)中的一段话。我来解释一下这段话的含意:翁伯是周景王的孙子,食采于阳樊(在今河南省济源市境内),于春秋末期迁徙到无终,因为封地在阳樊而改姓阳——周朝的天子都姓姬,比如周文王,姓姬名昌,周武王姓姬名发,周武王的弟弟,一个著名历史人物俗称周公,实际上姓姬名旦,阳翁伯的爷爷姓姬名贵,如此等等。后来从姬姓中繁衍出很多姓,阳姓乃是其中之一。这段话的核心是“爱仁博施”四个字,爱,是指充满慈爱之心的人,仁,是指具有大智慧和人格魅力的人;博施是指时时处处做好事满腔热情地帮助别人。祚是赏赐的意思。因为阳翁伯时时
处处做好事,满腔热情地帮助别人,所以上天赏赐给他种玉之田。从《水经注》引用的这段
话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阳伯雍确有原型,这个原型就是春秋末期的阳翁伯;而阳翁伯乃是玉田县有名有姓又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人。
讲到这里,至少有两个问题需要解释。其一,既然阳翁伯是周景王的孙子,那么他为什么不在洛阳享受荣华富贵,反而跑到人烟稀少偏僻荒凉的无终安家落户呢?原因是,周朝到了周景王的时代,已经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眼看就要呜呼哀哉了。各路诸侯争强斗胜,连年征战。周天子自顾不暇,对其子孙也便爱莫能助。伯翁一家的封地阳樊被兵强马壮的诸侯占领了,夺走了,不然,他也不会以“侩卖为业”,到集市上去当个体户。但到后来,连个体户也干不下去了,因为到处都在打仗,天天都在打仗,这日子怎么过?没办法,他只好扶持着父母跑到无终山,这里虽然偏僻荒凉,但毕竟可以过几天日子。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