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邯郸文化代言
邯郸,表面上是两个简单的汉字,背后却蕴含着千年文化的魅力,其文化价值,不可估量。我生活在这座人口上千万的城市里,它不算发达,也不贫穷,它既有现代城市的美感,又有着穿越千年的气质,那种令人心生敬畏的气质,让热爱历史文化的人醉心于此。它拥有7300年的文明史,3100年的建城史,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些简单的称号,是一座城历经千年屹立不倒换来的。邯郸的人们愿意把一生交付与这座城市,不仅仅是它拥有良好的地理位置,最重要的是因为它的文化韵味,它是中国成语典故之都,也是红文化不可缺少的力量。
为自己代言成语,让邯郸文化绽放光彩。
现如今中国的成语数量约有22000多个,而与邯郸有关的成语就占了1600多条,因此邯郸无疑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成语之乡。比如“邯郸学步”,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成语,甚至有许多人是因为这个成语才知晓了邯郸这个历史古城,而这些成语大多又与邯郸的历史文化紧密相关。我们从小就在语文课本上学习古典文化,了解历史佳话,在邯郸生活的人们几乎都知道“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典故,但不一定有人了解“回车巷”,在邯郸老市区距离火车站不远的街道里,有一处非常短小的巷子——回车巷,这里就是蔺相如回避廉颇的窄巷。现如今这里已经兴修了许
多仿古建筑,却缺少了些韵味,巷子也早已名存实亡,古风尽失,唯有巷口那一通石碑,记载着蔺相如和廉颇的典故,还传达着些许的古文化味道。又如“黄粱美梦”这一成语,本地人都会想到这个成语的出生地——黄粱梦镇,这个成语讲述的是一个叫卢生的书生和吕洞宾的故事,讲的是那些不可能实现的虚幻梦想,也可以说是表达了一种人生厌世的消极观点,总之告诫人们要脚踏实地,不要沉迷于虚幻之中,说到黄粱梦当然也少不了吕仙祠,那是供奉著名八仙之一吕洞宾的道观,也是黄粱梦地区的著名旅游景点,更是华北地区的千年古观。
成语最大的意义就是教育意义,古人从一个个典故中提炼出这些成语,都是为了后人们要学习先人的经验,树立良好的思想品德,我只拿一盏灯来指引我的脚步,而那盏灯就是经验,对于未来,我只是能已过去来判断。对于邯郸的未来,我想我们应该将成语传承下去,将正在被现代气息冲刷的古文明一点点回来,使它成为邯郸历久弥新的代名词。
红文化,承载着邯郸现代革命的血与火的历史。
几十年前的邯郸,是一名与中国共产党并肩作战的的伟大战士。邯郸位于晋冀鲁豫四地交界处,是华北的南大门,她北望京畿,南眺黄河,西依太行,东据平原,在春秋战国时期是危机四伏烽火连绵的“四战之地”,在抗日和解放时期则是南北呼应东西交汇的“四达之城”。邯郸
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和革命传统,1921年磁县第一个知识分子王子青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1925年建立了邯郸第一个党支部,在中共地方党组织的领导下,邯郸当地的煤矿产业和汽车产业工人登上政治舞台,他们勇敢地与军阀政府和买办资本家作斗争,掀起一次又一次的农民斗争,为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而发声,1937年11月8日,太原沦陷,三天后,八路军总部作出决定,令129师到晋东南开展游击战争,在太行山建立太行山抗日根据地,更是提出在太行山建立抗日根据地的重要性,他说:太行山我们是一定要占的,太行山是中原的屏障,自古以来,得中原者得天下,抗击装备优势的日军,谋取中原,首先要在太行山站住脚。正是如此,才有了现在的邯郸永年区一二九师东纵队旧址,第一支抗日游击大队诞生地。
希望在未来这些旧址还能像现在一样给一代又一代的邯郸人以红文化的滋养。,让旧址不仅仅是一个旧址,更多的是它对红文化的传承。
过去的邯郸充满着浓厚的历史文化韵味,现在的邯郸柔和着新世纪与古文化的特点,而畅想未来的邯郸,我相信,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我们的经济会蒸蒸日上,同时,那深藏在城市里的小巷,那个充满梦幻的黄粱梦镇,那个千年古观吕仙祠,还有永年区的那些抗日旧址,
将会成为邯郸面向全国乃至世界的新标签。邯郸,我的家乡,那个拥有独特古文化气质的东方古城,那个正逐步走向现代化大都市的东方新星,为你骄傲。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