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复习:赠友送别类古代诗歌阅读专项练习题汇编
1.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
谢亭送别
(唐)许浑
劳歌①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落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巴陵夜别王八员外
(唐)贾至
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②。
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
[注]①劳歌:送别歌的代称。①三湘:泛指湘江流域、洞庭湖南北一带。
(1)对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许诗的第二句写深秋霜林尽染,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借美好的秋反衬别离之悲。B.许诗三四句与上文有较长的时间间隔,朋友乘舟远去,诗人没有离开谢亭,一觉酒醒,已是薄暮时分,更觉黯然孤独。
C.贾诗一二两句既有时间的变换,又有地点的转移,巧妙的呈现宦游之人的漂泊不定。D.贾诗用暮春时节的典型意象“柳絮”和“梅花”来写离情别恨,给人一种人生飘忽、聚散难测的感觉。
(2)赏析《谢亭送别》一诗“红叶青山水急流”中的“急”字。
(3)两首诗都写江边送友,你觉得哪首诗的结尾更胜一筹?请结合全诗探究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浣溪沙·和无咎韵(注)
陆游
懒向沙头醉玉瓶,唤君同赏小窗明。夕阳吹角最关情。
忙日苦多闲日少,新愁常续旧愁生。客中无伴怕君行。
(注)和无咎韵:韩元吉,字无咎,与陆游友善,多有唱和。1164年,陆游在镇江通判任上,时金兵方踞淮北,镇江为江防前线。韩元吉来镇江省亲暂住,两位朋友相聚。
(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玉瓶”指酒瓶,首句是说因为将要与友人分别,词人就邀约友人一起话别、喝酒。B.“夕阳”是所见之景,“吹角”是所听之声,视听结合,定格离别的画面。
C.“吹角”点出了词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南宋朝廷偏安江南,正与金对峙。
D.下片三句,语言浅显如同白话,但直言无隐,真情流露,亦有动人之处。
(2)请指出作品中表达了词人哪些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按要求作答。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①
苏轼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它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②莫相违。西州路③,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①参寥是僧道潜的字,他与苏轼为莫逆之交。元祐六年(1091年)苏轼由杭州知州召为翰林学士承旨,将离杭州赴汴京时,作此词赠予参寥。①谢公雅志:《晋书·谢安传》载:谢安虽为大臣,“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欲经略初定,自江道还东。雅志未就”。雅志,很早立下的志愿。①“西州路”三句:谢安死后,其外甥羊昙“辍乐弥年,行不由西州路”。某次醉酒,过西州门,回忆往事,“悲感不已”,“恸哭而去”。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词作开端写万里风涛,气象开阔,“无情送潮归”突显离别的不可改变。
B.上片写钱塘江景,下片写西湖湖景,记述作者与参寥子在杭的游赏活动。
C.作者在下片中表示历代像他和参寥子那样写诗颇有成就的诗人比较稀少。
D.本词虚实相生,写人、叙事、描景切换自然,情意深厚,给人无尽哲思。
(2)“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两句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两种加以简析。
(3)请简要概括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阅读下面的词,按要求作答。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注】此词作于熙宁七年(1074)七月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时杭州太守陈襄(字述古)调任,宴僚佐于杭州城中吴山上的有美堂。应陈襄之请,苏轼即席写下了本词。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上片前两句极写有美堂湖山满眼、一望千里的美丽壮观的胜景,与后文呼应,对景物的赞叹之中已含有对友人的离情。
B.上片后两句运用设问,询问友人,期待与述古有朝一日能再次相会,把酒痛饮。
C.下片前两句化用杜牧“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词句,描写杭州繁华夜景,直抒内心痛别之情。
D.此词以白描取胜,既描绘出杭州形胜的美好景,又充分表现了陈襄留恋钱塘之意和僚佐们的友情。
(2)请赏析“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3)请简要分析本词上下片的情景关系。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欲与元八①卜邻②先有是赠
白居易
平生心迹最相亲,欲隐墙东③不为身。
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每因暂出犹思伴,岂得安居不择邻。
可独终身数相见,子孙长作隔墙人。
【注】①元八:元宗简,行八,白居易的好友。①卜邻:选择邻居。①隐墙东:《后汉书》记载:“(王)君公遭乱独不去,侩牛自隐,时人谓之论曰:“避世墙东王君公”,后以“隐墙东”指隐于市井。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白居易为表达“欲与元八卜邻”的恳切意愿寄赠给对方的一首卜邻诗。
B.在诗人的妙笔点染下,他把结邻而居的生活想象得极具诗情画意,极富人情味。C.颈联侧重议论,用“安居择邻”衬托“暂出犹思伴”的重要性,语意更近一层。
D.诗人想“子孙长作隔墙人”,从彼此相亲想到世代的情谊,将感情抒发到极致。
(2)清代诗人查慎行认为颔联应写成“明月好同三五夜”,对此你怎么看?请说明理由。
(3)这首诗写出了多重美感,请做具体分析。
谢公离别处6.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过郑山人所居
唐·刘长卿
一径人寻谷口村,春山犬吠武陵源。
青苔满地无行处,深映桃花独闭门。
送陈靖中舍①归武陵
宋·王安石
知君欲上武陵溪,水自东流人自西。
到日桃花应已谢,想君应不为花迷。
注释:①陈靖,北宋时期人,做孝感令时,因公事忤逆了郡太守,遂弃官,最后以太子中舍的身份致仕。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诗中“春山犬吠武陵源”一句以声衬静,以犬吠反衬春天山林的安静,写出了郑山人所居环境的幽静安谧。
B.刘诗中“无行”和“独闭”照应,写出郑山人所居地人迹罕至,表现郑山人享受高逸出世的生活。
C.刘诗全诗用白描手法描绘景物并抒发情感,语言自然清新,全诗淡雅沉郁,情真意切,让人回味无穷。
D.王诗中“水自东流人自西”一句暗喻时光、精力的匆匆流逝,也暗示友人逆势而行,自有追求。
(2)请结合诗句,分析《送陈靖中舍归武陵》一诗在表现手法上主要有何特点。
(3)两首诗同为送别诗,都写到了“武陵”和“桃花”,请分析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舍弟颖赴齐州三首(其二)
杜甫
风尘暗不开,汝去几时来。
兄弟分离苦,形容老病催。
江通一柱观,日落望乡台。
客意长东北,齐州安在哉。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尘暗不开”暗示了时局的动离不安,同时又揭示了行程的艰难,字里行间蕴含牵挂之情。
B.首联次句在与弟弟分别之际,就关注其几时归来,更显依依不舍之情,新颖别致,不落窠臼。
C.“日落望乡台”极富画面感,诗人借想象自己回望故乡的情景,深刻表达对弟弟的眷恋之情。
D.尾联“长东北”“安在哉”拓展了时空,极言旅途遥远,从此天各一方,伤别之情更进一层。8.请分析颔联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各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船凉。
忆君遥在潇湘上,愁听清猿梦里长。
9.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醉别叙事,江楼点出地点,橘柚香写景并点明时令,描绘了送别的环境,含蓄地写出了与友人分别的心情。
B.潇潇的江风、凄迷的雨、冰凉的船,这些意象是冷调的,烘托出作者内心无尽的凄凉和思念。
C.三、四句“忆”字引发往事联想,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刻画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
D.末句以凄清的环境烘托愁苦心情,与古歌谣“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在表达情感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10.有人说本诗的诗眼是“凉”字,请简析其妙处。
11.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结合本诗三、四两句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李端
卢纶
故关①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②何处期?
【注】①故关:故乡。①风尘:指社会动乱。
12.本诗的体裁是:____________
13.下列对本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离别自堪悲”这一句写来平直、刻露。但由于是紧承上句脱口而出的,应接自然,故并不给人以平淡
之感,相反倒是为本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起了提挈全篇的作用。B.“人归暮雪时”处处与上句照应,如“人归”照应“路出”,“暮雪”照应“寒云”,发展自然,调和谐,与上下句构成幅完整的严冬送别图。
C.“少孤为客早”,“少孤”已属人生之大不幸,“为客早”则不幸又深一层,诗人感叹友人从小成为孤儿,身世飘零,从侧面反映出时代的动乱和人们动乱中漂流不定的生活。
D.全篇用白描手法绘景抒情,语言自然,哀婉动人。全诗淡雅沉郁,情真意切,回味无穷。14.尾联中的“泪”中包含了哪些情感?
古代诗歌鉴赏。
正月二十日往歧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注]
苏轼
十日春寒不出门,不知江柳已摇村。稍闻决决流冰谷,尽放青青没烧痕。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