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的问题与建议
内容简介:6月23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的意见》(国中医药人教发〔2022〕4号)(以下简称《意见》),并于6月24日召开四部门新闻发布会。《意见》对中医药人才目前存在的总体规模不大、领军人才不足、基层人才缺乏、体制机制不活等问题进行了总体部署,其中提出了“大力推进西医学习中医”的重点任务,要求“力争5~10年时间,培养一批中西医结合人才”。纵观历史,无论是在缺医少药的过去,还是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的今天,中西医结合在我国卫生事业发展中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新时代环境下,中西医结合的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
一 中西医结合医学概念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定义是:“综合运用中西医药学的理论与方法,以及中西医药学互相交叉渗透运用产生的新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与环境(自然与社会)关系等。探索并解决人类健康、疾病及生命问题的科学” [1]。中西医结合医学是我国“中西医并存”、“中西医并重”的必然产物,它的诞生合乎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中西医结合医学就是在学习和研究中医
学和西医学的基础上,发挥中西医学各自的优势,形成的一门新的结合学科,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结果。
二 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历史
我国西医的传入最早可追溯到明朝万历年间,到17世纪中叶,中医界开始接受并探索这一新事物。民国时期中医行业受到了政府的打压和冲击。为传承中医,中医与西医交汇融通,逐渐形成了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特有的“中西医汇通派”[2]。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多年战乱致国内医疗资源极度匮乏,全国仅有正式西医2万人,中医几十万人[3]。1954 年以后,我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中西医学的结合。这些措施加深了中西医之间的互相了解,培养出一大批中西医结合人才[4]。
于1958年10月11日对卫生部《关于西医学习中医离职班情况成绩和经验给中央的报告》作了重要批示,要求各省市举办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的学习班。在批示的鼓舞下,全国迅速掀起了西医学习中医、广泛开展中西医结合的众运动[5]。
1978年,我国恢复了研究生的培养制度,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招收中西医结合医学硕士及
博士研究生,设立中西医结合基础和中西医结合临床两个学科。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设立中西医结合硕士、博士学位[6] ,至2014年国家卫计委颁布《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并实施 。中西医结合院校教育从专科、本科至研究生逐步完善,并接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三 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现状
1 形成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
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已建立以病为纲、以证为目、病证相关、病证结合诊断,以及病证同治、从证论治或从病论治、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专病专方或专药、围手术期中西医结合等诊疗模式及诊疗体系;中西医结合基础医学也正逐步建构中西医结合生理学、病理学、免疫学、药理学等学科知识体系。
2 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已成规模
自从1981年我国设立学位制度以来,中西医结合在医学门类中作为一级学科,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药学、中医学等并列;内设中西医结合基础和中西医结合临床2个二
级学科。30多年来,我国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学科建设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及学位工作的推进而不断发展。一大批中医药大学、综合性大学医学院及独立的医科大学,都建立了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博士点和硕士点[7]。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20年全国中医药统计摘编》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高等院校中西医结合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总数为10 237人,招生数11 071人,在校学生数50 127人[8]。
3 取得系列临床与科研成果
我国开创的中西医结合科研工作,一是认真集成发掘中医药学;二是紧跟现代科学技术及现代医药学突飞猛进的发展,及时而充分地引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三是多学科、多层次地从临床到基础、从宏观到微观开展系统综合研究;四是敢于突破、用于创新。形成了我国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显著特点,并保持着世界领先水平[9]。中国中医科学院屠呦呦研究员利用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方法,成功发现并提炼出青蒿素并应用于疟疾,有效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屠呦呦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四 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问题
1 医疗及科研资源总量不足
医药卫生专业基础知识
截至2019年,全国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65 809个,其中,中西结合医院仅有699个,中西医结合门诊部仅有468个,中西医结合诊所有8 360个,这表明,中西医结合医学在面对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方面仍有待完善[10]。截至2019年,全国仅有2个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单位为749个,而中西医结合相关单位的数量仅占9%;教育部中西医结合培育学科单位仅有8个[11]。
2 理论与学术发展存在困惑
中西医结合的研究从根本上讲是两种不同的思维体系的碰撞与交融,简单照搬现代医学的研究设计理念和规范,很难反映中医药特与优势。寻既能反映中医药特、体现中医药原创思维,又能合理借鉴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路径和方法仍然是中西医结合学科亟待解决和突破的关键问题。在我国医学院校,学科、课程之间还存在明显边界,缺乏有效的交叉融合。
3 高层次人才培养面临挑战
人才队伍出现断层。在20世纪初国内动荡的年代,中医学受到了国内政府的压迫,在此期间
损失了大量的医学人才。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政策的影响下,虽然中西医结合事业不断发展,中西医结合医疗人员数也有所增加,但是毋庸置疑,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与人民众对于医疗保健的需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对于中西医结合的学术型研究生而言,需具备很强的科研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才能满足其研究生、学科专业的任务及需求。但学术型研究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较为薄弱,使得其科研思维系统性不足,直接导致中西医结合研究生开题水平、科研论文质量的相对不高,从而限制了高质量科研成果的产出。
各地高等医学院校虽然也开设了中西医结合专业,但这些专业还缺乏比较成熟的中西医结合理论。中西医结合专业课程的教学中缺乏新方法和新技术的融入,所以中西医结合学科培养的人才在实验新方法与新技术方面的了解相对不足,关于国内外研究前沿问题的了解也相对较少,从而影响了中西医结合科研能力的发展[12]。
4 人员执业资格注册及职称评定不合理
现在的医师执业资格,虽然增加了中西医结合医师这一类别,但是这是附属在中医师大类下
的。这样就剥夺了很多学习过中医、取得了西医的执业证书,长期以来又在西医科室从事中西医结合工作的专业人员去申请中西医结合医师的资格。这和国家提倡的“西医学习中医”、“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的方针不相符。
正高职称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师数量相对西医师、中医药要少。由各级卫生部门组织的中西医结合专业人员晋升职称评审工作中,由于评委对中西医结合专业的认识不同(评委不是中医就是西医),使中西医结合专业人员与相等学历的中医或西医相比,低一个职称档次[9]。
五 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建议
1 国家政策引领
加强政府部门的领导和支持,提高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政策的执行能力;制定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的具体规划,为中西医结合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中医药特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国办发〔2021〕3号)文件中提出了完善中西医结合制度:(1)创新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2)健全中西医协同疫病防治机制;(3)完善西医学习中医制度;(4)提高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水平。
2 注重学科交叉
目前,医学、理学、工学、农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交叉,各学科之间可以更好地沟通交流互鉴,充分发挥学科体优势,对中西医结合学科建设有较好的借鉴与引领作用。这种学科体优势对中西医结合人才队伍建设尤其重要,多学科之间的重新整合、互相交叉,有利于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与创新,并通过医学、文学、理学以及工科等多学科的综合教育,培养知识更全面、能力更突出、素质水平协调发展的全方位人才[13]。
3 培育卓越学科带头人
学科带头人应是科学上的“领头羊”,一个学科能否快速发展与学科带头人的水平和素质密切相关。有了高素质的学科带头人,才能带领本学科向前发展。中西医结合学科人才的培养可以来自3个方面:(1)正规院校培养的中西医结合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2)西学中,有志向的中西医结合工作者,要系统学习中医理论,如参加西学中班,通过中医专家、中西医结合专家的传、帮、带等;(3)中学西,中医院校毕业的人员要系统掌握本专业的现代医学理论知识和技能。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