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如何避免“新闻审判”
自媒体时代如何避免“新闻审判”
作者:朱金花
来源:《山东农机化》 2018年第2期
    “新闻审判”又名“媒介审判”,最初是西方新闻传播法中的一个概念,意指媒体报道超越法律规定,干预、影响审判独立和公正的现象。近年来,随着我国新闻媒体行业的快速发展,“新闻审判”现象引起了我国司法界和新闻界的高度关注,成为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过程中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也是当年传播语境进入自媒体时代必须重新审视的问题。
江歌案件真实过程    2016年11月3日凌晨,中国留学生江歌在日本中野家中遇害,作为江歌闺蜜,刘鑫在一门之隔,而杀人的正是刘鑫前男友陈世峰。2016年11月4日,日本东京池袋公园,一名母亲站在凛冽的寒风中手持签名板,请愿判杀害女儿的凶手死刑。与此同时,“江歌遇害案”也在媒体的推动下掀起国内舆论的高潮,各种观点与评论层出不穷,使事件持续发酵,公众对江歌在日室友刘鑫的指责也愈演愈烈,全民讨论呈现向网络暴力转向的势头。
    一、“江歌案”揭示我国自媒体环境下舆论现状
    1.媒体成为舆论主导者,诠释议程设置。
    从议程设置来看,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决定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想什么。在事件发生之初,受众从媒体处获取相关信息,当所获得的信息成为体系后,受众将形成自己的认知。信息接收的过程也正是选择和判断的过程,所以当受众认知一旦形成后将很难改变。这也给媒体带来了一个思考,面对情法冲突到底应该如何在一开始就确定正确的报道方向。
    2.情绪比事实更有传播力。
    “江歌案”之所以在一年后再次引发舆论关注,很大程度上是刘鑫与江歌母亲关系闹僵,刘鑫反而自身成为案件的最大焦点,更像是一出自媒体的猎巫闹剧。“江歌案”的诸多报道正是利用了情绪这一煽动性因素,放大了案件中的各种情绪,令人心碎的骨肉亲情、令人愤怒的所谓“不义之举”,两相对比下更加剧了舆论情绪的积累。公众的关注点便从案件事实本身转向了对个人行为的讨论甚至批判。理智在轮番的煽动下便逐渐失去。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