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读后感
中国通史读后感
闲暇之余,读了吕思勉先生的《中国通史》,此书是历史爱好者的良好入门读物,从婚姻到军事,从政治到科技,涵盖社会的各个
方面,读来受益匪浅,引人深思。自己本身对历史感兴趣,但仅存
的那点历史知识荒废多年,《中国通史》使我又重燃了历史兴趣,
趁着假期,游历了书中提到的一些地方,感触颇多。
中秋节,去看了人祖庙,国庆节期间又游览了太昊陵,跟随伏羲氏的脚步从天水追到周口。祖先不畏艰难险阻,为了生存和繁衍,
战胜大河的泛滥,融合不同的族,迈着艰难的脚步,才发展成我
们现在的国家。
从关西到豫东,从关中平原到华北平原,祖先在这片土地留下太多的脚印。工作地和家乡分处陕西和河南,
一个美曰"中华民族的父亲",一个美曰"中华民族的母亲",每年都要沿着连霍高速在"父亲"和"母亲"之间走上几趟,不曾留意过沿途的风光,总觉得太过乏味,
审美疲劳的黄土,普通甚至略显破败的村庄,跟那些雄奇的雪山、
美妙的瑞士风光相差太远。然而,仔细品味,这一路,并非这么简单。沿途四个古都,西安(咸阳)、洛阳、开封、郑州,短短五百
多公里,中国八大古都有其四,再加上宝鸡的周秦故地,中国宋之
前的王朝都城几乎全部囊括其中,这是一条了不起的路线。再往前
追溯,天水的大地湾遗址、西安的半坡遗址、渑池的仰韶、偃师的
二里头、郑州商城遗址,一连串的大遗址,在史学界都曾引起轰动。这是祖先走过的路,在这条线路中我们会清楚地知道我们从哪里来。
这段路程是丝绸之路的东线延伸,正是有了从长安向东的这条路,才使得向西的丝路走的更远。这是文化交融之路,佛教东传与中国
文明西渐均是由此路流转。天水麦积山、洛阳龙门,中国四大石窟,这段路程有其二。沿着这段路再向东,便是孔孟之乡,姜尚、管子、
老子、庄子均是在这条线路上进行生长和活动,中华文明的奠基者
多半都分布在这条线路上下,知道血脉从哪里来才会明白灵魂向哪
里去。
伏羲生于天水葬于淮阳,连起了东西文化的土壤,夏从西向东统一散乱的部落,商从东方崛起取代西方的夏,周盛于西岐,从西方
伐商,取而代之,又被从东方迁徙至关外的秦取代,起于东方的刘
邦又攻破西方的秦,随后历经几百年混战,一直到西方的关陇集团
崛起建立隋唐,东方的赵氏又在混乱中建立宋朝,至此,东西方文化、政治的更替告一段落。近一千年历史基本演变为南北方的抗衡,北方的元被南方的明所破,生于白山黑水之间的清人入关又打破南
方建立的大明,然后南方的革命志士又将最后一个王朝葬送,最终,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启新的篇章。
吕思勉在《通史》指出近代中国有两种潮流潜伏着,一曰南方势力的兴起,一曰全国皆兵制的恢复。"作历史的人,一定要认此为划
时代的大转变,是毫无可疑的","在中国,受世界交通影响最早的是
南部,和旧文化关系最浅的是南部,所以改革的源动力,全出于南方;南方始终代表着一个开明的势力".这种判断,从近当代中国史
的发展可以得到印证。然而,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并不重要,重要
的是解放思想。如若北方能够解放思想,打破藩篱,则照样可以引
领发展,在中国历史中独领风骚。
"民族是论文化的,不是论血统的",吕思勉先生在《通史》中这
样认识民族,实是高论。中国历史,少数民族与汉族在战争与和平
之间交流融合,最终都接受了汉文化,当然,汉文化也不断对少数
民族文化兼收并蓄,才形成了我们独特的中国文明,中国文明才有
了永不断流的活水,成为了世界上未有间断的原生大国文明。
在中国近现代史中,中国文明与西方的交融从陆路转入海上,逐步发展至天上、网上,文明的冲突也伴随着交流途径的转变,由内
而外全面转移,一直持续到当今。
如何在新的环境中强大自我,沿着祖先的脚步战胜困难,是一个新的命题。如何继承并发扬、丰富我们的文化,是每个中华子孙都
中国动漫发展史应该思考的疑问。仔细想来,我们当下面临的困难,与我们祖先经
历的生死存亡相比,并不足为惧,只要上下一心,我们依旧会像祖
先一样披荆斩棘,浩浩前行。
在历史长河中,虽然我们个体如沧海一粟、如一叶扁舟,但正是我们每个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才构成了我们以前的历史,也将
构成以后的历史。不管有意无意,我们每个人都是历史的参与者,
我们都在书写历史,我们能做的就是尽职工作,多思古今,多虑国家,安心而行。
现代中国史学四大家是吕思勉、陈寅恪、陈垣、钱穆四位先生。这个暑假因为看了《秦时明月》的动漫,所以想要了解一下真正的
中国历史,就迫不及待买了吕思勉先生的《中国通史》,拜读这位
史学大家的经典。在前面的出版序和绪论中,我了解到吕思勉先生
的生平,了解到先生所处的那个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在那个特殊
的年代,抗日战争进行的如火如茶,先生为了满足大学教学需要,
呕心沥血编写此书,用简单易懂、精练上口的语言,写下这本堪称
经典的通史。
由于时间关系只看了上编。
上编主要介绍中华传统文化,分为婚姻、族制、政体、阶级、财产、管制、选举、赋税、兵制、刑法、实业、货币、衣食、住行、
教育、语文、学术、宗教十八个章节,每个章节都是中华文化的一
个部分。
第一章婚姻,我了解到并不是古代社会一开始就是一夫多妻或者现在的一夫一妻。“人类的婚姻,是以全无禁例开始,逐渐发生加
繁其禁例,即缩小通婚的范围,而成为今日的形态。”中国古代是
农业社会,由于家庭分工,男子地位逐渐变高,地位也就高于女子。进人谈到古代婚姻总会为女子鸣不平,说妇女地位太低,男女婚姻
不自由。但其实是从宋代理学兴起,对人的束缚加紧,妇女的.地位
变低,婚姻也愈来愈不自由。婚姻在古代是两个家族的事情,个人
价值时常被埋没,儿子长大娶妻父母就近于调谢,反有悲伤之意,
不同于今日婚姻看做个人的事,是结婚者的幸福,多有欢乐的意思。我又了解到女子的离婚在后世较古代难,古代的财产带家族共有的
意思更多,女子离婚后不怕穷无所归,后世的财产多为个人所有,
所以女子离婚后家族多不愿抚养,理学以后,离婚女子又被贱视,
所以后世离婚女子很凄惨。
第二章族制主要讲家族、宗族的行横和发展。“人类愈进步,则其分化愈甚,而其组织的方法亦愈多。”从女系氏族,到后来的父
系社会,都是血缘为基础,宗族制度越来越严,族制越来越复杂。
姓氏的变迁也与族制有关、与婚姻有关。到后来选举制度重门阀、
重家室,宗族观念更加强了。中国古代往往一个家族都在一个地方,故看到三国里面有“弘农杨氏”“颍川荀氏、陈氏”等这样的郡望。而到如今的中国社会,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细化,多以小
家庭为主,族制在现代不被看重。第三章政体国家、社会的形成。
从古代的氏族部落,到夏朝开始的奴隶社会,再到春秋战国的封建
社会,近代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
展完善。中国古代政体的君主制彩强烈,君主的前身是氏族的族长,所以继承法即氏族族长的继承法,母系社会兄终弟及,父系社
会父死子继。值得一提的是关于封建社会的概念。今人所说的封建
社会不同于古人之说。古人所说的封建是封邦建国的意思,源于周
朝实行的分封制、宗法制,今人所说的封建制是指徒弟私有制、小
农经济基础.上的封建地主阶级占有土地,剥削农民(或农奴)剩余劳
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二者本质不同,需多加注意。再说君主专制,古代中国的君主专制也好,中央集权也罢,大体上都是愈来愈集中、愈来愈强烈,当然个别的分裂时代是有所下降,但大体是趋于,上升。一-直到清朝的行省、军机处的设立,君主制和中央集权都达到
高峰。这些也就是近代中国改变政体的阻力如此之大的原因。
第十一章实业、十二章货币连在一起说,也就是关于经济民生方面的。说起实业,中国是个农业社会,农业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农工商三者以农为要,以农为本,以商为末,重农抑商,重本抑抹。农业很重要,现有农而后人类得以生存,进而有工商业的发展。古
代的科技、文化也大多与农有关。但农业的进化也是有很大阻力:讲
究农学的人太少;土地公有,个人利益和公益冲突,;土地私有,兼并
盛行,耕者无其田,大地主官僚则纵横阡陌。而工商业的发展则在
春秋战国时期、两宋时期比较繁荣,宋朝商品经济发达,甚至有一
种说法,若没有王安石变法的干预,中国在宋朝就能产生资本主义
萌芽,说不定就出现资本主义社会。到明清,工商业发展,资本主
义萌芽兴起,但由于中国的经济受政治的影响太过强烈,萌芽-一直
都是萌芽。至于货币,跟大多数国家一样,最开始的交易是以物易物,后来是贝壳、盐、羊等充当--般等价物,再后来经济发展产生
货币。古代最普遍的货币大约是贝,后来多为铜钱。铜钱的样式也
多有改变,比如秦朝半两钱,汉朝时汉武帝五铢钱,到后来王莽改
币制,光武复五铢钱、董卓废五铢铸小钱。货币制度发展比较复杂,宋朝的时期产生交子,纸币出现,而后明朝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改
金本位为银本位。晚清、民国时期的货币多样不提。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