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组成原理》(微课版)第1章计算机系统概述
《计算机组成原理》(微课版)第1章计算机系统概述
01 第1章计算机系统概述
⽂章⽬录
1.1 计算机发展历程
 计算机是⼀种能够按照实现存储的程序,⾃动、⾼速、准确地对相关信息进⾏处理的电⼦设备。从数据表⽰来看,计算机可分为数字计算机和电⼦计算机。今天的计算机以数字计算机为主。
1.1.1 国外计算机发展概况
 1946年2⽉,电⼦数字计算机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电⼦数字积分计算机)在美国宾⼣法尼亚⼤学诞⽣,它标志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了新的时代——电⼦计算机时代,从电⼦计算机诞⽣到现在,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以下4个阶段。
 1.电⼦管计算机(1946—1958年)
 第⼀代计算机的基本电⼦器件为电⼦管。其主存先后采⽤⽔银延迟线、磁⿎、磁芯,存储容量只有⼏千
个存储单元,运算速度为每秒⼏千次⾄⼏万次。输⼊输出设备为穿孔卡⽚或穿孔纸带。第⼀代计算机体积⼤、功耗⾼、可靠性较差,主要应⽤于科学计算,编程语⾔为机器语⾔。
 2.晶体管计算机(1958—1964年)
 第⼆代计算机的基本电⼦器件为晶体管。其主存采⽤磁芯存储器,存储容量增⾄10万个存储单元以上,磁⿎、磁盘被⽤作辅助存储器(辅存),输⼊输出设备为穿孔卡⽚或打印机,运算速度为每秒⼗万次到数百万次。相对于电⼦管计算机,其体积和功耗均有明显减少。其应⽤领域从科学计算扩展到数据处理,编程语⾔主要是汇编语⾔,并开始使⽤FORTRAN、COBOL和ALGOL等⾼级语⾔。
 3.集成电路计算机(1964—1971年)
 第三代计算机的基本电⼦器件普遍采⽤集成电路。其主存采⽤半导体存储器,以磁盘为辅存,主存和辅存容量显著增加,出现了键盘、⿏标、显⽰器等外部设备,操作系统得到⼴泛应⽤。计算机运算速度⼀般为每秒数百万次⾄数千万次。计算机的体积和功耗均显著减⼩,可靠性⼤⼤提⾼。在此期间,出现了向⼤型和⼩型两级发展的趋势。与此同时,计算机类型开始出现多样化和系列化;微程序、流⽔线和并⾏性等技术也陆续被引⼊计算机设计中;软件技术和外部设备的快速发展,应⽤领域不断扩⼤。计算机的诞生
 4.超⼤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71年⾄今)
 第四代计算机普遍采⽤了超⼤规模集成电路(Very Large Scale Integration Circuit,VLSI),以微处理器为特征,运算速度从6912
MIPS(每秒10条指令)级提⾼到GIPS(每秒10条指令)级甚⾄TIPS(每秒10条指令)⽔平。VLSI进⼀步减⼩了计算机的体积和功耗,提升了计算机性能。1981年,采⽤Intel 8086系列芯⽚的IBM PC诞⽣;计算机出现了精减指令系统计算机RISC(如1985年推出的MIPS机)和复杂指令系统计算机CISC(如1978年推出的SPARC)两个发展⽅向。与此同时,多机并⾏处理与⽹络化也成为这⼀时代计算机的重要特征,⼤规模并⾏处理系统、分布式系统、计算机⽹络的研究和实施进展迅速;系统软件的发展实现了计算机运⾏的⾃动化,⽽且正在向⼯程化和智能化迈进。
1.1.2 摩尔定律
 1965年,Intel创始⼈之⼀的⼽登·摩尔(Gordon Moore)对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性能和价格等发展趋势进⾏了预测,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量⼤约18~24个⽉翻⼀番,性能也将提升⼀倍”, 此即著名的摩尔定律。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