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的诞生网络化是信息时代战争的基本形态
樊高月
信息时代的战争形态究竟是什么?目前学术界众说纷纭,主要有“数字化战争”、“智能化战争”、“信息化战争”、“信息战争”等多种见解,当然占主导地位的还是“信息化战争”。
上述说法虽然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信息时代战争的一些基本特征,但信息时代战争的基本形态应该是“网络化”。“网络化“之所以成为信息时代战争的基本形态,主要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
信息成为新的社会生产力,网络则是这种新力量的主要载体
历史上,随着蒸汽机的诞生,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时代,机械力逐渐取代人力、畜力,车辆、舰船、飞机等成为社会生产力和军队战斗力的主要载体。经过200年的发展,机械力逐渐到达物理极限,人类寻求到新的力量源——信息。
人类寻求新力量源的革命,始于1946年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的诞生。过去60多年中,现代
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传统工业各部门,在工业革命实现的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基础上,进一步实现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使制造业和其他产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到20世纪90年代,由计算机辅助制造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和柔性制造系统结合在一起的自动化生产系统,将新产品设计的速度加快了16倍,产品更新速度提高了数百倍。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芯片运算能力和记忆能力不断增强,人类的逻辑思维在理论上已可以用机器替代。在土地、资本与各种物质资源依然重要的同时,信息资源正成为社会经济系统最重要的资源基础。能否及时掌握和利用反映各种生产要素状态和运动的信息,已经成为一个国家、企业和个人在信息时代竞争力强弱的主要标志。
特别应当指出的是,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和分发都有赖于计算机和网络。计算机计算速度越快,传输信息的路径越宽,互联网分布越广,信息的时效性和价值就越高。因此,计算机和网络问世以来的半个多世纪,计算机网络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04年5月,联合国经社理事会指出:“互联网的普及应用无论是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其影响均可与18世纪的工业革命相比拟。”到2008年6月底,全球互联网平均普及率达21.1%;美国网民数量约为2.3亿人。中国最新统计的网民数量则达到3.38亿人。互联网已成为打破国家边界、沟通全球信息、对国际国内事务施加影响的有效工具。与此同时,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电子军务
、电子交通等专用网络也在飞速发展,开始对本行业的快速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互联网和各种专用网络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社会劳动效率和生产率,降低了成本,改变了企业、政府和各种社会团体的活动方式和决策方式。由此可见,各种广域网、局域网、城域网上高速流动的公用和专用信息,已成为推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行各业快速发展的原动力,而网络则成了承载这种原动力的主要载体。一个无网难交流、无网难发展、无网难强大的时代正在到来。
战争形态应以战斗力载体命名,而不是以时代特征命名
人类历史上,战争形态已经经历了3次革命性变化,目前正在经历第4次革命性变化。前3次革命性变化是指从木石器战争到冷兵器战争、从冷兵器战争到战争、从战争到机械化战争。目前正在进行的这次革命性变化,是从机械化战争到信息化战争,还是从机械化战争到网络化战争呢?
分析前3次战争形态的变化,我们不难发现新的战争形态都是以战斗力载体命名,而不是以时代特征命名。除了人这个最具活力的战斗力载体外,在原始时代,承载战斗力的是木制石制兵器,我们称之为“木石兵器战争”而不称之为“原始战争”;在农牧时代,承载战斗力的是刀
、矛、剑等冷兵器,我们称之为“冷兵器战争”而不称之为“农牧战争”;在农业时代,承载战斗力的是地雷、、土炮等火药兵器,我们称之为“战争”而不称之为“农业化战争”;在工业时代,承载战斗力的是装甲车、军舰、军机等机械,我们称之为“机械化战争”而不称之为“工业化战争”。在信息时代,信息成为社会生产力和军队战斗力,而承载信息的载体就是纵横交错的战场感知网络、指挥控制网络及其他各种交战网络。因此,就像人们把工业时代的战争称之为“机械化战争”而不称之为“工业化战争”一样,我们其实应该把信息时代的战争称之为“网络化战争”。
网络是战斗力载体的叠加,而不是对原有战斗力载体的否定
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看,农业化、工业化、信息化不是有我无你、互相排斥的发展过程,而是一个承前启后、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过程,是农业化的发展导致了工业化,工业化的发展导致了信息化。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事物的发展不可能超越历史阶段,所以农业化不可能跳过工业化直接发展到信息化。
同样,网络也是在机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力量载体,它的出现并没有否定原有力量载体的作用。一般而言,新力量载体都是对旧力量载体的叠加,而不是对旧力量载体的否定。
的出现,并没有把冷兵器直接扔进历史的垃圾堆,只不过由主要载体退居次要载体,而且制造冷兵器的钢铁还成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坦克、军舰、战斗机等机械化兵器的出现,并没有使火药兵器黯然失,相反火药兵器与机械兵器紧密结合,共同承载战斗力,结果使战斗力成倍增长。在信息时代,信息成为一种特殊的力量,机械已经不能很好地承载这种力量,于是出现了新的力量载体——网络,但网络的出现没有而且也不可能取代机械承载全部战斗力。网络承载的是信息流,机械承载的是物质流。只有网络和机械共同承载信息和物质两种力量,才能使军队作战能力极大跃升。所以,在信息时代,网络只有在冷兵器、、机械兵器的基础上,才能把信息的力量发挥到极致,成就信息时代的网络化战争。
美军的网络化之路,有许多经验教训可资借鉴
与西方发达国家军队相比,我军对信息时代战争本质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必须以开放的胸襟寻求有益借鉴。
美军对信息时代战争本质特征的认识,经历了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由零碎到系统的发展过程。起初,美军认为计算机是靠0和1这两个数字来处理和传输信息的,信息时代的军
队应该是数字化军队。于是从1992年开始试验和组建“数字化”部队,到2000年正式建成第一个数字化师,并且准备续建数字化军。但美军接着发现,信息传输不仅要靠数字,更要依托网络,只有网络才能使海量信息在各级指挥机构、各军兵种部队间横向纵向地高速流动,让各级指挥机构和作战部队实时或近实时地共享,最终协调一致地实施联合作战。因此,“网络化”才是信息时代军队的主要特征。于是,美军把“网络化”确定为联合部队7大特征之一,弃“数字化”而用“网络化”(“数字化”和“网络化”是一致的,只是后者立意更高,视野更广,更能体现信息时代的本质特征)。一时间,“网络化”成为美军使用频率最高的术语。在美国国防部《实施网络中心战》一文中,“网络化”一词就出现了78次。相反,在美军的各种文件中却不到“信息化”这个词。目前,美军已建成规模庞大的分布式网络系统,“千年挑战”、“施里弗Ⅰ”、“数码珍珠港”等大规模联合作战演习都通过这些网络进行,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也靠这些网络倍增作战效果。
为了推动军事转型和打赢信息时代的战争,美军积极鼓励作战理论创新。“行动中心战”、“网络中心战”、“知识中心战”、“快速决定性作战”等创新性作战理论层出不穷。美军根据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和对未来战争本质特征的认识,最后将美国海军于1997年提出的“网络中心战”理论,确定为全军共同采用的未来联合作战理论而加以大力开发。目前,“网络中心战”
已成为美军设计未来战争、开发作战概念、研发武器装备和改革体制编制的指导性理论。
在武器装备建设上,美军过去主要采取“贴花”方式提高武器装备的信息化程度。现在,美军武器装备建设重点已转向网络化建设:在投巨资建设“全球信息栅格”的同时,大力加强战场态势感知网络、指挥控制网络和交战网络建设,努力提高各级指挥控制机构、各军种作战部队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能力,力图通过网络把各种作战能力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为应对信息时代的战争做好充分准备。
在体制编制上,美军为适应未来网络化战争的需要,大规模地着手组建网络战部队和网络司令部。2002年,美国海军航天司令部和网络作战司令部合并为海军网络与空间作战司令部。2006年,美国空军组建了第一支网络战部队,又于2007年成立了网络司令部。日前,美国防部正式宣布组建由四星上将领衔的一级网络司令部,并于10月正式开张。而按照计划,美军的网络战部队也将全面担负起网络攻防任务。
美军网络化建设实践表明,只有根据对信息时代本质特征认识的深化不断调整军队建设指导思想,才能保证军队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切实根据未来战争需要,加强网络化建设
为了真正打赢信息时代的战争,我们决不能固执已有的见解,必须准确地认识信息时代战争的“网络化”特征,有的放矢地进行军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
一是加强对未来战争“网络化”特征的研究,创新网络化作战理论,以此牵引信息时代的军队建设。
二是以“网络化”为龙头,全面系统地设计全军的武器装备建设,确保战场态势感知网络、信息传输网络、指挥控制网络和交战网络互联互通,实现实时或近实时信息共享。
三是正确认识机械化与网络化的关系,在加强网络化建设的同时,尽快实现机械化,以最充分地发挥网络化的巨大潜力。
四是逐步调整改革军队的体制编制,使之适应未来网络化战争的需要。
五是跟踪研究外国军队军事转型和网络化发展情况,及时吸取经验教训,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缩小与发达国家军队的差距。
六是高度重视网络空间的占有和利用,防止其他国家挤压我网络空间。随着人类社会逐步
进入信息时代,网络空间将会越来越拥挤。从某种意义上说,信息时代的网络空间很可能比领土、领海和领空更重要。总之,应以“网络”为重要抓手,紧紧围绕“网络化”这个主题,以信息网络为基础,以战场态势感知网络、指挥控制网络和交战网络为重点,抓好顶层设计和配套建设,在作战理论创新、武器装备开发、体制编制变革中充分贯彻“网络化”思想,通过各种有形无形的网络,把我军的各种作战能力整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为打赢未来网络化战争做好充分准备。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