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会计电算化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节 会计电算化的起源与发展
一、会计电算化的概念
会计电算化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会计电算化是指以电子计算机(以下简称计算机)为主体的电子信息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广义的会计电算化是指与实现会计电算化工作有关的所有工作,包括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开发和应用、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训、会计电算化的宏观规划、会计电算化的制度建设、会计电算化软件市场的培育与发展等。
二、会计电算化发展概况
(一)国外会计电算化发展概况
1.国外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单项处理阶段、综合处理阶段、管理信息系统阶段,目前正朝着决策支持系统方向发展。
(1)单项处理阶段
利用计算机代替人工成批处理大量数据。基本特征是:程序简单,程序和数据相互不独立,无
数据管理。如早期的固定资产核算、工资核算等。
(2)综合处理阶段
利用计算机对某一管理子系统进行核算。基本特征是:程序已构成一个系统,以文件来实现一定的数据管理,程序和数据相互独立,使用比较灵活。如工资核算与账务处理等一起构成会计核算系统。
(3)管理信息系统处理阶段
利用计算机对整个管理系统的信息进行处理,统一处理和调节信息流程。基本特征是:以文件或数据库作为数据管理的软件支持,数据共享度提高,容量增大。此时将会计系统开发成为具有管理功能的软件且与其他管理子系统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管理信息系统。
(4)决策支持系统处理阶段
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建立了完整的数据管理系统和数据模型库,为决策者提供决策方案。其基本特征是:数据冗余度减到最小,数据可以无限扩张,有分布式终端,构造网络。如管理信息系统、各种经济模型处理等。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会计电算化发展历程中,只有从管理信息系统处理阶段开始才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会计电算化了,在此之前只能说是会计数据的电子处理阶段。而后的阶段则可以说是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趋势了。
需要说明的是:对每一个阶段时间的划分学术界会有不同的界定标准,作为一本实用性教材我们大可不必细究,本教材将不予阐述。
(二)国内会计电算化发展概况
1.起步阶段(1983年以前)
我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于1957年,但到1983年以前,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一直牌起步试点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一是会计电算化人才缺乏,既懂会计又懂计算机应用的人才寥寥无几;二是设备缺乏;三是会计电算化还没有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这一阶段,我国会计电算化主要是进行理论研究和实验准备阶段。
2.缓慢发展阶段(1983-1987年)
1983年微型计算机进入国民经济各个领域。财务主管部门和基层单位财务部门配备的计算机也呈现快速增长。1986年7月,上海市财政局首先制定了《关于在本市国营工业企业推广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提出了会计电算化软件应具有的特征及功能。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理论准备与人才培养跟不上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一方面许多单位的财务部门因得不到合适的软件,而使计算机闲置;另一方面又因组织管理工作的滞后而造成了许多盲目的低水平重复开发,浪费了许多人力、物力和财力。
3.快速发展阶段(1988年至今)
1988年中国会计学会在吉林长春市召开了首届会计电算化学术讨论会,就会计化的通用化和规范化问题进行了讨论。同年12月,我国第一家专业从事商品化会计软件开发的高科技企业“用友电子财务技术有限公司”成立。
1989年12月和1990年7月财政部分别颁布了《会计核算软件管理的几项规定(试行)》和《会计核算软件评审问题的补充规定(试行)》,初步确立了我国会计电算化管理的框架。
计算机的诞生
1996年6月10日,财政部发布了《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该规范对如何配备电子计算机和
会计软件,如何替代手工记账,如何建立会计电算化内部管理制度方面提出了所应遵循的要求,为会计软件在实际工作中推广应用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措施。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一是开发了一批技术较高的会计核算软件,并且已替代了手工记账;二是会计核算软件的开发向通用化、专业化、商品化方向发展,许多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专业开发单位和部门相继成立;三是各级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加强了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管理,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发展规划;四是会计电算化理论研究取得成果,一些高水平的会计电算化专著相继出版;五是正朝着管理信息系统方向发展。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