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配套练习(1)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配套练习(1)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任务五:阅读检测、了解成效
    一、选择题
    1.作为一部经典“大家小书”,费老在《乡土中国》中刻画中国乡土社会的概念时,采用了()的做法。
    A.下定义的做法B.举例子的做法
    C.列数字的做法D.和其他社会体系和社会关系对比
    【答案】D
    【解题思路】这个题目主要是通过选择题目考察学生对文本细读的能力,阅读可知道费孝通为了避免研究落入以偏概全的弊病,提出了“比较方法和理论结合实际的对策”。为了突出中国乡土社会的主要性质,费老在《乡土中国》中刻画中国乡土社会的概念时,采用了和其他社会体系和社会关系对比的做法。
    2.在《乡土中国》中论述了乡土社会最大的两个特点是“土气”和“聚居”的章节为()
    A.《文字下乡》B.《再论文字下乡》
    C.《乡土本》D.《礼治秩序》
    【答案】C
    【解题思路】这个题目主要是通过选择题目考察学生对文本细读的能力,通过阅读《乡土本》可知土地是不流动的,因此,靠土地谋生的人也是粘着在土地上的,人们聚村而居,“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可知道“土气”的特点。在这里,人口的流动必然是不频繁的,“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可以得出“聚居”的特点。
    3.阅读下面文字,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里有________的阐释:中国乡村秩序是从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开始的。此后时空流转,纵使百转千回,讨生活也好、讨理想也罢,走出去的中国人,还是会被故土的浓烈情思所牵绊。从这个意义上说,过年回家,大概是三件事:一是省亲,________思念之苦;二是乡愁,归于故土之亲;三是仪式,________精神传承。
    A.恰如其分消除感悟B.一针见血慰藉濡染
    C.高层建瓴抚平感服D.鞭辟入里解除渲染
    【答案】B
    【解题思路】恰如其分,指办事或说话十分恰当合适;一针见血,现在多比喻说话直截了当,切中要害;高层建瓴,把瓶子里的水从高层顶上倾倒,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的形势;形容作学问切实;鞭辟入里,也形容分析透彻,切中要害。结合语境判断这四个成语可以排恰如其分和高屋建瓴,下一个空可以排除解除,即可选出B选项。
    二、综合学习
    (一)阅读《乡土中国》,完成以下问题。
    4.以小组为单位,用思维导图的形式画出前3章的结构提纲,归纳各章主旨,并分析3章之间的联系以及这3章在全书中的地位或作用。
    【答案】
    第1章主旨:乡土社会的本是土气,由此产生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熟悉的社会模式。
    第2章主旨: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面对面社区,在空间角度看不需要文字。
    第3章主旨: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社会,在时间角度看不需要文字。
    前3章的联系:乡土社会土气的本决定了其不需要文字的文化特点。
什么书中毛病最多    前3章在全书的地位或作用:前3章是全书论证的起点、基础。
    【解题思路】本题以前三章为例,通过把握文章思路脉络,了解本文的基本结构,并且通过对基本内容的把握,对概念的理解,熟知各章节在本书中的地位。
    5.联系本书已经阅读过的内容,分析9—11章,用一句话说明这三章与本书标题《乡土中国》有什么必然联系?
    【答案】这三章是从政治角度阐释乡土社会的特点。
    【解题思路】通过这一活动,学生联系前八章所读内容很容易发现:第1—3章是从经济、
文化等角度阐释乡土社会的特点;第4—8章是从社会关系、社会规范等角度阐释乡土社会的特点。而这三章(第9—11章)是从政治角度阐释乡土社会的特点。这一活动重在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
    三、综合阅读
    差序格局(节选)
    中国人最大的毛病是“私”。说起私,我们就会想到“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俗语。“私”是个己、人我的界线怎样划分的问题。
    西方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团体,团体是有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这种格局不妨称之为团体格局。家庭在西方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朋友说他要“带了他的家庭”来看你,指的是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在中国,这句话模糊得很,“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伯叔子侄等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近的人物。
    为什么我们对家庭这个概念这样不清不楚呢?因为我们的社会结构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
柴,而是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波纹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推的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势力的厚薄而定。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就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就具有这种伸缩能力。
    在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都得交膳宿费的西方社会,大家承认团体的界限,进入团体得有一定的资格,资格取消了就得走出这个团体。在他们不是人情冷暖的问题,而是权利问题,在西方社会里,争的是权利,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
    以“己”为中心,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而是像水的波纹,一圈圈推出去。儒家最讲究人伦,“伦”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推”字。他先承认一个“己”,推己及人的“己”,对于这“己”,得以礼克服,克己就是修身。顺着这同心圆的伦常,就可向外推了。“本立而道生。”“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以“己”作为中心的,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团体不能抹杀个人。
    中国传统社会里,一个人为了自己可以牺牲家,为了家可以牺牲族,为了族可以牺牲国,为了国可以牺牲天下。这和《大学》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在条理上是相通的,不同的只是内向和外向的路线、正面和反面的说法。这种差序的推浪形式,把己的界限弄成了相对性,也可以说是模棱两可了。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以说是公的。
    在西方社会里,做人民的无法逃于该团体之外,像一根柴捆在一束里,他们不能把国家弄成为每个分子谋利益的机构。于是他们有宪法、有法律、有国会。在我们的传统里,“”的极限是模糊不清的“天下”。可以着手的,具体的只有“己”,克己就成了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德行。
    6.下列关于“差序格局”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差序格局常常要求一个人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表现为由内向外的推浪形式,把个人的权利与义务界定得很淸楚。
    B.差序格局具有伸缩能力,家庭可以小到只包括一家三口,也可以大到包括所有亲戚,这个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变化。
    C.差序格局以自我为中心,由自己向外推出去,一圈一圈,波及和自己有社会关系的那一人,它愈推愈薄,关系越来越疏远。
    D.在传统的差序格局社会中,要求每个人“克己”“修身”,做到“木立而道生”,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就会是一条通路。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A.在西方社会,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得给父母交膳宿费,这是团体格局意识的体现,他们对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分得很清楚。
    B.西方社会里,任何个人无法逃于团体之外,他们个人不能把国家弄成为每个分子谋利益的机构,这是因为有宪法、法律、国会的约束监督。
    C.与中国的差序格局相比,西方团体格局的主要问题是权利问题,争的是权利,主张团体内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
    D.朋友说要带全家来看望你,如果这个朋友是西方人,你就能明确知道客人的数目;如果这个朋友是中国人,你就可能不确定会来几个人。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俗语说“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这看起来是社会公德问题,其实是“私”的问题,说到底,与社会的差序格局密不可分。
    B.我们的“家”讲人情冷暖,有钱有势时可以容纳所有亲戚,大家攀关系、讲交情,其乐融融;一旦“树倒猢狲散”,就让人感到世态炎凉。
    C.儒家讲求“伦”“推”的前提是先承认“己”,对于“己”,得以礼克服,克己就是修身;君主不同,应该“先治其国,后齐其家,再修其身”。
    D.中国传统社会也倡导牺牲精神,不过牺牲是为“公”还是“私”不好确定,站在任何一个圈里,向外看是为私,向内看也可以说是为公。
    9.《差序格局》“私”和“己”两个概念被反复提起,其通读全篇,辨析二者之间的关联。
    【答案及解析】
    6.A(张冠李戴:“权利与义务”划分清楚的是团体格局,差序格局中个人的权利与义务是模糊的。)
    7.B(因果倒置,“于是他们有宪法、有法律、有国会”是结果。)
    8.C(理解不当,所有人都要先修身。)
    9.在这种关系格局中,自己总是这种关系的中心,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公私己的相对性。在这种格局中,站在任何一圈中,向内看可以说是“公”,是“”;向外看就可以说是“私”,是“己”。两者无清楚的界限。在我们的传统里,“”的极限是模糊不清的“天下”。可以着手的,具体的只有“己”,克己就成了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德行。
    四、小练笔
    10.联系现实,以“乡土中国的背影”为话题,分析乡土中国当下的思考,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然后以演讲的形式分享自己的文章或心得。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