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标要求】
1.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汉朝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学习目标】
1.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理解两汉政治制度、国家统一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关系。
2.认识两汉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3.通过文献资料记载,了解两汉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和措施的特征、影响。
4.运用文献资料,认识汉代儒学思想与治国理念、文学作品与汉代社会背景的内在联系。
5.认识到汉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了汉代社会的发展进步。
【教学重难点】
重点:1.了解两汉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和措施的特征、影响。
难点:2.汉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了汉代社会的发展进步。
【教学过程】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庶民建立的王朝,汉高祖刘邦是秦朝微贱的亭长,两名相国萧何、曹参不过是秦朝县政府中的低级小吏,大将军陈平是屠夫出身,另一大将军韩信年轻时做过乞丐,英布、彭越则是盗贼出身。这种庶民皇帝、布衣将相的格局,不仅为汉承秦制提供了可能,维护了秦始皇开创的大一统中央集权体制,而且为政治革新提供了可能。
西汉分期
西汉初年 汉高祖刘邦——文景之治(公元前202年~公元前140年)
西汉强盛 汉武帝统治时期 (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年)
西汉衰落 汉昭帝——王莽篡汉 (公元前87年~公元9年)
一、西汉初兴
(一)西汉的建立:时间:公元前202年;人物:刘邦;都城: 长安
(二)西汉初期的统治——恢复时期
1.思想:黄老之学,无为而治
刘邦建立的汉朝,开创了一个新局面:庶民皇帝,布衣将相。而现实政治的发展,需要一套兼容道、法、儒各家之长的治国理论,黄老之学适逢其会。
形而上出自《易经·系辞》原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儒家哲学中指无形的或未成形体的东西,与表示有形的或已成形的东西的"形而下" 对称。用来说明"道" (形而上)与 "器"(形而下) 的关系,即本源、本体和器物、现象的关系。
形而上者谓之道,(道,宇宙的本源,形而上的本体,超越一切世间存在,包括时空能量因果这些存在。)
形而下者谓之器,(器,有形的存在,大器者,名也,即文字文理真理公理,是道之载体。)
注:这里的"上与下",指抽象的相对位置。道为上界,统领约束下界作为器的自然万物。
所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不可道,可道之道非"常道",可名之名非"常名",其中"常"是恒的意思,《老子》原文中为"恒道",在汉代为避文帝(刘恒)的讳,才改为"常","常"即永恒。
可以说出来的道不是真正的道,可以说出来的名不是真正的名。(大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黄老之学(黄帝学派和老子学派的合称):以道为主兼有法、儒的复合思想,主张道生法,守道就是遵法,法和礼并用,达到“清静无为”的境界。其特点是强调“无为而无不为(不妄为、不乱为)”,是一种“积极无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哲学观。(高祖-惠帝-文帝-景帝)
2.经济:与民休息,轻徭薄赋
(1).重视农业,劝课农桑
(2).减轻赋税、徭役
(3).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3.政治:汉承秦制,与民休息
刘邦建立汉朝,最大的贡献就是汉承秦制,继承维护了秦始皇开创的中央集权的帝国体制,接受了皇帝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郡、县、乡、亭、里,与秦制完全一样。
西汉郡国交叉局部示意图 西汉前期形势图
实行的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分封制(先封再除异姓王,再分封同姓王,最后形成郡国并行制,导致出现王国问题,最后发生了七国之乱)
从汉高祖到汉武帝,经过60余年的休养生息,汉朝一直是在创业——守成——发展的上坡路上前进,其间积累财富而形成的国力,迎来汉武帝大展宏图的时代。
二、汉武强盛
(一)政治强化
1.削弱相权:中外朝制度
2.加强中央集权(1)颁布“推恩令”(2)创建刺史制度(3)酎金夺爵(4)任用酷吏
补充史料 刺史六条问事
一、豪强强占田宅超过定制,以强凌弱;
二、郡国长官背公向私,侵渔百姓;
三、郡国长官不恤百姓,肆意杀人;勾股定理的历史
四、郡国长官任人不当,徇私弃贤;
五、郡国长官的子弟付势欺人,为非作歹;
六、郡国长官与豪强勾结,背令枉法。
3.选官制度:察举征辟
(二)经济垄断
1.改革币制:削弱地方实力,加强中央集权;统一全国钱币,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为后世所借鉴;
2.盐铁官营:打击少数地方豪强操纵盐铁经营,收归国家垄断,以加强中央集权的基础;
3.均输平准:打击了商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由国家统一调剂运输、平抑物价;
4.算缗告缗:限制打击了富商大贾、豪强、贵族,增加了政府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迟滞了商品经济发展。
盐铁专卖亦称“盐铁官营”(官山海政策:“官山海”中的“官”即为“管”,“山”即为开矿铸铁,“海”即为用海水煮盐。“官山海”即为国家统一管理山海盐铁,盐铁由国家专营。
浅析“官山海”政策。旧时政府为限制工商发展,增加财政收入而实行的对盐和铁的垄断经营。相传最早始于春秋齐国,《管子》一书中说的“官山海”,即由官府垄断经营山海之产。当时山海之产主要是铁和盐,官府经营盐铁,寓税于价,使人民既避免不了征课,又感觉不到征课。汉初统治者主张无为而治,对盐铁采取放任政策,使经营盐铁的商人富比王侯。
(三)思想独尊
价值判断→价值选择→价值观→意识形态→官方意识形态
①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②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彩;③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④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⑤具有神学彩,(西方汉学家称董仲舒是“儒家的第一个神学家”)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⑥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维护现实统治。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加强中央集权:“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加强君权:“君权神授”“天人合一”
(3)缓和矛盾:限民名田、薄赋敛、省赋役(仁)
(4)加强教化:“三纲”“五常”(礼)
2.建立教育系统
(1)官学:中央官学——太学;地方官学--郡国学
(2)私学
董仲舒“罢黜百家”是要运用政权的力量阻止其他各家学说与儒家学说“并进”,并非禁绝儒家以外的各家;其用意只在于确立儒家在官学与朝廷政治中的地位,不许其他学派分沾,而非禁止诸子百家在社会上流传;读书人若要研究,尽可自便,只是不能用来猎取功名富贵。从汉武帝时代始,儒学成为五经博士研究和教授的经学,从此成为官学,成为“学而优则仕”的工具。但现实政治中,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是有所保留的,其治国方略可以概括为“儒表法里”,
即以儒术的外表掩盖法术的内里(容忍多元文化并存的开明统治术)。而儒表法里也成为了后世统治者的治国秘诀。
(四)外事四夷
1.平定匈奴: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击退匈奴,夺取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
2.经略西域: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张骞两次(前138、前119)出使西域,中国丝织品传向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开拓了“丝绸之路”;
公元前60年,在乌垒城设军政机构西域都护府;
3.经营东南、西南:更加有效地治理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
三、光武中兴(建武盛世25~57年)
(一)王莽篡汉
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王莽篡汉后推行改革,“托古改制”,加剧了社会矛盾,激发了赤眉、绿林等农民起义,公元23年,新朝覆灭。
(二)、东汉建立
新莽末年,天下大乱,西汉宗室刘秀参加农民起义军,他骑牛上阵,终于打出了自己的一片江山,后被称为“牛背上的开国皇帝”。公元25年,刘秀称帝,复国号汉,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
(三)光武中兴
光武中兴: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奉行的是一家一姓的“家天下”制度。古代把一个姓氏崛起从而建立国家的过程叫做“兴”,对于刘氏家族来讲,刘邦建立前汉的过程叫做“兴”,刘秀建立后汉的过程叫做“再兴”,即第二次兴起之意。刘氏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唯一的“一姓之再兴”的家族。为表日后刘家江山在刘邦、刘秀之后能够一次又一次的兴起,所以东汉统治者把刘秀建立后汉王朝的过程叫做刘氏江山的—“中兴”,即这不是刘氏江山的最后一次兴起。到了近代,“光武中兴”也成为了同文景、贞观、开皇等一样的一个“治世”的代名词。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