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兴业县产业扶贫发展模式及经验总结
-140-
兴业县位于桂东南地区,隶属于玉林市管辖的以种养为主的农业县,为广西壮族自治区49个区级贫困县之一。在中央、自治区和玉林市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兴业人民多年的攻坚克难,经贫困人口脱贫“双认定”和贫困村脱贫摘帽认定,相关指标均达标,全县人均年收入达到3300元以上,于2017年12月成功摘除贫困帽。兴业县精准实施“增收工程”、“健康扶贫”、“教育扶贫”和“住房保障”等四大工程,切实抓好扶贫要扶智和建设特产业项目等重要举措,通过发展优质水稻、生态养猪、规模养鸡、马铃薯、食用菌和农产品深加工、光伏发电等“5+2”特产业体系,实施“一十百千万”扶贫产业行动,使92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8674户74520人顺利脱贫,走出了一条致富之路。总结兴业县产业扶贫发展特点和脱贫致富的经验教训有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建设和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兴业县农业扶贫产业发展概况
1.1 兴业县农业产业发展的区位优势
兴业县位于桂东南地区,地势平坦、耕地资源比较丰富而且土壤肥沃,适合种植热带、亚热带优质高产的高效作物。位
于粮食产区玉贵走廊上,东面与广东、海南等省份相邻,西北紧靠广西、云贵川腹地,南部紧挨广西几大
港口,是云贵川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因此,兴业县有着独特的地理区位,起到连接东西、贯穿南北的作用。这样的区位优势不仅能够降低作物种子种苗、化肥农药和农产品以及工业原材料的运输成本,同时对于相关产业产品的运输、销售、出口起到推动作用,更重要的是可以将相邻区域的经济串联起来,利用彼此的优势,不同地区间资源互补,打造完整的农业产业体系,助推农村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
1.2 兴业县产业扶贫发展概况
兴业县在市、县两级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脱贫摘帽为奋斗目标,开展产业扶贫、增产增收工作,紧密围绕加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提高贫困户收入为目标,大力发展“5+2” 扶贫产业,五大主导产业分别为优质水稻、养猪业、养鸡业、马铃薯和食用菌产业,二个备选产业为农产品加工产业和光伏发电产业。至2019年底,全县共实施扶贫产业项目40多个,扶贫产业对贫困户覆盖率达100%,其中发展优质稻种植3673.33万hm 2,覆盖贫困户达65.07%;生态养猪项目13个,年可出栏肉猪达17万头,覆盖45个贫困村集体经济,贫困户覆盖率达22.03%;发展
[收稿日期] 2021-01-19
[作者简介] 王天石(1995—),男,山东泰安人,硕士,研究方向:农村与区域发展。[通讯作者] 禤维言(1963—),女,广西玉林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农村发展。
广西兴业县产业扶贫发展模式及经验总结
王天石1,宁 瑜2,施东龙1,禤维言1
(1.广西大学 农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2.兴业县高峰镇政府,广西 兴业 537821)
[摘要]今年是我国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兴业县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扶贫县之一,通过扶贫产业项目的实施带动,采用多种扶贫产业管理运营模式,贫困农户依托产业发展,实现了种养的增产增收,已于2017年末摘帽脱贫,走上了乡村振兴的致富之路。通过调查研究,分析总结兴业县扶贫产业发展特点和脱贫致富的经验教训,针对影响扶贫产业发展的因素和存在问题,提出解决相关问题的建议和对策,有助于扶贫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壮大,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推动乡村振兴建设,最终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
[关键词]兴业县;产业扶贫;脱贫致富[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A
生的紧张感。
3.3 拓宽信息渠道,助力防控工作
疫情发生后,对疫情发展的关注度显著影响了居民的果蔬购买行为。如果居民不了解疫情防控状况,可能会造成社会恐慌,引发果蔬价格或供给秩序混乱。及时公开疫情防控工作的进展,拓宽居民信息渠道,减少因为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恐慌情绪,居民会更加信任政府,积极配合各项防控措施,有利于构筑
同心战疫的坚固防线,为战胜疫情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润雅,李中慧,蔡少伦,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管控期间儿童
果蔬消费状况及影响因素[J].中国学校卫生,2020,41(10):1477-1481.[2] 骆歌,康豫,李祎.消费者对有机果蔬的购买行为分析—以南阳市
居民消费为例[J].环渤海经济瞭望,2020(08):72-75.
[3] 马云倩,李淞淋,王秀丽,等.营养视角下的农村居民食用油消费
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四川农村居民为例[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20,19(04):421-430.
[4] 王爱莲,冯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消费者行为分析—以新冠肺炎
为例[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9(06):55-61.[5] 陈园园.宁夏大学生信用卡消费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对外经
济贸易大学,2018.
养鸡项目3个,年可出栏肉鸡1700万只,涉及11个贫困村,贫困户覆盖率达9.88%;食用菌项目5个,种植面积达20万m2,覆盖了9个贫困村,贫困户覆盖率达8.18%;冬种马铃薯示范点5个,种植面积为800hm2,带动贫困户劳动就业2万多人;农产品深加工项目4个,可年产大米粉50万t,参与项目的贫困户达8.59%;光伏产业项目8个,惠及7个贫困村,贫困户覆盖率达12.38%;特种植产业5个,贫困户覆盖率达4.07%;特养殖(小龙虾、蛇)项目2个,贫困户覆盖率达15.05%(见表1)。
表1 兴业县扶贫产业的构成及贫困户覆盖率
产业类别产业项目
个数
产业项目
规模
覆盖村集体
贫困户
覆盖率
优质稻/3673.33hm2完全覆盖65.07%
生猪1317万头45个22.03%
养鸡31700万只11个9.88%
食用菌520万m29个8.18%
冬种马铃薯5800hm2完全覆盖100%
米粉加工450万t12个8.59%
光伏8200hm27个12.38%特种植5666.67hm23个  4.07%
特养殖2800hm25个15.05%
兴业县于2015年10月开展精准识别贫困户工作后,便启动实施产业扶贫策略。在实施产业扶贫后,县GDP、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以及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均表现出逐年明显递增的趋势(见表2),其中,农村人口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由2014年的0.8万元逐年增至2018年的1.35万元。由此可知,产业扶贫对当地农业经济增长产生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表2 兴业县2014-2018年主要经济指标发展状况
年份全县生产总值
(千万元)
财政税收
(千万元)
固定资产
投资指数
社会消费
品零售总
额指数
农村人均
可支配收
入(万元)
20141195.043.44115.327.70.8 20151363.647.0133.6330.430.9 20161504.3551.77149.8130.01  1.12 20171628.2650.32172.3336.31  1.22 20181573.6143.83116.0110.6  1.35
数据来源:广西2015-2019年统计年鉴。
2 兴业县产业扶贫管理模式及主要案例
根据产业扶贫的引导主体进行分类,产业扶贫项目的运营管理模式可分为政府主导型、龙头企业带动型、村民合作社抱团型、领导干部农技人员助推型等。
2.1 政府主导型
政府主导型产业扶贫模式就是在产业扶贫中政府相关机构或组织发挥主导作用,负责政策制定和项目落实、为各经营主体牵头、检查产业项目落实情况、解决产业发展存在问题的一种管理模式。其主要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需要推广的项目,政府为了提高贫困户参与的积极性,对按照相关要求去实施的村民给予一定奖励。比如需要种植某种作物,政府对于改种该作物的农民给予每667m2一定数额的
现金补助,并与土肥站、种子站合作,对于购买种子种苗、农药化肥、农机工具等进行一定补贴,以降低生产成本,达到政策的推广作用;二是对于缺乏资金和技术的贫困户,政府相关机构为其牵头连线,介绍农户与企业联系,让其参与到企业的扶贫产业项目建设中。通过政策的倾斜,比如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吸引企业发展扶贫产业;另一方面,通过企业参与建设,可以提高扶贫产业应对市场变化风险、规避损失的能力,保证产业发展的稳定性。
兴业县政府为了充分利用冬闲田,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实现农民增产增收的目的,大力发展冬种马铃薯产业。制定了《2017年兴业县产业扶贫发展冬种马铃薯实施方案》,该方案计划在92个贫困村中建设冬种马铃薯高产示范区92个以上,每个村至少保证有一个示范区发挥推广示范作用,每个示范区面积达6.67hm2以上,并指定以种植马铃薯品种“荷兰十五”为主。此外,兴业县政府还推出了奖励保障措施,对冬种马铃薯达6.67hm2以上的村镇有关农户每667m2补贴50kg生物有机肥,并给予马铃薯专业合作社2000元/6.67hm2的奖励,种植收益归合作社集体经济所有。为了保障马铃薯产业快速发展形成一定规模,由兴业县政府牵头,引进昊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入股示范区,并介绍种植户与该企业联系合作,发挥企业在产业化、市场化方面的优势,加快冬种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农户负责马铃薯的生产管理,昊华公司为农户统一提供技术、农机农具、管理经验,并与政府、农户签订马铃薯购销协议,实行不低于1.6元/kg价格保价回收,使农户收入稳定,不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2017年兴业县连片种植的冬种马铃薯达到333.33hm2以上,为农民增加纯收入500多万元。这种通过“政府+企业+贫困户+销售链”或者“政府+
企业+合作社+贫困户+销售链”的产业运营方式,既可增加贫困户的就业机会和家庭收入,也使企业获得政策红利,实现企业和贫困户共同发展的双赢局面。
2.2 龙头企业带动型
龙头企业带动型是指区域内相关行业具有领头地位的企业,利用其所具备的雄厚资金、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通过形成“龙头企业+产业园区+贫困户”或者“龙头企业+村民合作社+贫困户”的合作形式发展产业,以实现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一种模式。其特点是通过企业的带动,将企业与贫困户连接在一起,以实现扶贫产业规范化和规模化的发展。由于贫困户土地比较分散,资源难以聚集,由贫困户组成村民合作社,将各自的土地进行地流转,具备一定规模后由企业与合作社进行对接,或者与农业产业园区或特农业示范区进行合作,利用园区完备的基础设施,集中村民或密集的产业,形成企业与村民的交汇点。通过产业园和示范区连接,使扶贫资金的流转
-141-
更通畅。展开合作之后,贫困户参与其中,既可以土地入股,参与分红或以劳动入股,参与到日常生产经营中,从而获得更多的收入。此外,龙头企业通过建立电商平台,不但可以解决农药化肥种苗等生产资料的采购问题,降低贫困户的生产成本,还能解决农产品的滞销问题,实现农产品的远程销售,提高贫困户的收入水平。
龙头企业带动型是兴业县最主要的扶贫产业管理运营方式。兴业县共有50家龙头企业,其中,山心镇生猪养殖产业园区就是属于龙头企业带动型的扶贫模式。山心镇是以养殖生猪、种植水稻和茶叶为主的农业小镇,其中鸿鑫农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经营生猪养殖、淡水鱼养殖、柠檬沃柑种植的龙头企业。在实施生猪产业扶贫政策后,鸿鑫公司立足于自身生猪发展龙头优势,出资915万元,吸纳9个贫困村集体产业发展资金220万元以及4806名贫困人口的扶贫产业资金765.01万元,加上60户的小额信贷300万元共同入股山心镇扶贫产业园,打造养殖示范区,共同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在双方共同努力下,前两期的猪舍已经全部投入使用,后续的猪舍建设也在进行当中。2018年养殖区出售生猪4000多头,销售一头猪可以获利200元以上,预计生猪养殖园区全部完工后一年能够出栏35000头生猪,年收入可达到1050万元。随着养殖园区经济的发展和养殖规模的扩大,必定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解决更多贫困户的就业问题。
2.3 村民合作社抱团型
村民合作社是在家庭承包责任制的经营基础上,农产品生产者和作物生产配套设施服务者为主,以自愿联合、民主管理方式成立的互助性经济组织。作为普通农户,由于力量比较单一,每家每户的土地规模较小、资金不够充裕、不具备相关的标准生产技术和经验,难以独自发展形成特产业,因此村民合作社应运而生。在村民合作社中,农户们可以通过土地互换、土地出租、土地入股、股份合作等方式实现土地流转,形成土地集约化,入股村民合作社。由于合作社具备较大规模的土地,为特产业扶贫的发
展奠定了重要基础。通过村民合作社将一定区域内的贫困户联结在一起,有利于政府政策的统一传达和实施,并使相关扶贫资金与企业帮扶基金下发至合作社,有助于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大量的土地、资本和人力资源集聚在一起,容易形成规模效应,使原料成本降低,有助于提高销售收入,使村民能更好的适应市场环境,提高其抗风险能力。此外,参与村民合作社的农户可以进行投票,决定合作社的生产经营规模、采购事宜、销售情况等,实现决策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因此,合作社聚集型通过“合作社+基地/产业园区+农户”的方式,使农户“抱团”发展,有利于扶贫形成集中性,促进村民合作社良性发展。村民合作社作为农户集合体,代表着广大农户的共同利益,这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在田间地头、在产业扶贫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兴业县2017年已在210个村设立了村民合作社,基本实现了扶贫产业对贫困户的全覆盖。结成村民合作社后,每个成员都在合作社入股,拧成了一股绳,农户的利益因为有了股权分红而得到充分保证。村民合作社通过清点村集体闲置荒地、房屋、农机农具或者未开发的自然资源,将经营权对外租赁,获取租金作为农户收入;或者集中合作社贫困户的扶贫资金,与龙头企业合作入股或者投入生产园区和示范基地共同参与生产,最终实现利润分红。近年来,兴业县92个贫困村共流转土地266.67hm2,盘活资产230多万元,共投入产业扶贫资金1.5亿元,扶持210个行政村发展扶贫产业项目210个。目前,通过产业预分红,已实现92个贫困村村集体收入均达2万元以上。
2.4 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助推型
该模式是指形成“领导干部+贫困户”或者“农业技术人员+贫困户”的管理模式。其特点是通过发挥领导干部或技术人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同时利用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的管理经验、专业技术和决策能力对当地贫困户进行精准帮扶,发展特种养产业,助推扶贫产业发展壮大。比如,兴业县于2017年启动实施了“万名干部下基层冬种马铃薯•助力脱贫攻坚”活动,助推冬种马铃薯产业发展。 该模式管理方式的具体做法是由县政府聘请有关科研院校骨干或主管农业的领导干部作为科技特派员参与产业技术指导,2017年兴业县共选派46名科技人员,每人均分配负责相关产业,规定每人每个月至少三次到达负责点进行技术指导或进行技术培训,保证农户遇到问题能够及时得到解答。
3 兴业县产业扶贫中存在的问题
兴业县在扶贫攻坚战中主推产业扶贫,成功脱贫摘帽,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仍存在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扶贫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壮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扶贫产业项目投资不足,农户收益分红不高
2017年兴业县产业扶贫按36个预脱贫贫困村每村安排30万元资金,其他56个贫困村每村安排20万元用于发展村集体经济,其中36个预脱贫村按每个贫困人口2300元的标准,其他所有贫困人口1000元的标准投资入股,所有扶贫产业项目均是依托龙头企业入股保本分红发展,按利润10%~12%的比例分红,对入股贫困户实行5年分红制,第6年后分红或本金回归到村级集体收入。一个4人的贫困户,如按1000
元的资金投入,一年每户仅获得400元收入,若按2300元投入每户可获920元收入,5年每户只获得2000~4600元收入。2017年全县投入产业资金约1.5亿元,由于兴业县贫困人数有近6万多人,要提高户均收入,仅靠县政府投资难以提供足够的发展资金。因此,在兴业县的产业扶贫发展中,若只有县政府投资建设很难实现长远发展,还需要企业、社会的资金共同参与,共同支撑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
3.2 产业配套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产业规模较小
兴业县交通道路设施、灌溉设施和相关服务机构等基础配套不够完整,严重影响相关产业建设和后续发展。此外,兴业县的特农业示范区或生产园区一般规模较小,所供应的农产
-142-
品种类、数量有限,在市场竞争中优势不够明显,园区内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发挥技术经济的辐射带动能力有限;同时从事农业生产的个体农户比较多,小农经济的生产和经营与大市场、大流通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随着产业扶贫项目数量的增加,越来越多的新产业得到落地实施,随之而来的是对服务设施需求的增加。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有关基础配套设施和增设服务机构,以适应产业发展的新要求。
3.3 部分扶贫产业项目推进缓慢
虽然兴业县的扶贫计划总体框架已经确定并得到落实发展,但在产业项目的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导致项目推进进度缓慢,主要体现在扶贫产业项目选址所涉及的用地问题难以解决。对于部分农户来说,传统的“乡土重迁”观念较重,认为土地是自己的根本,尽管收入不高,在任何情况下有土地就能有收入,因而不愿意转让或出租土地用于产业项目建设,严重阻碍了土地的流程,导致项目选址发生变化,因而推迟有关项目的实施。如在兴业县高峰镇的养猪项目,需要经过多次反复选址,才能确定下来。还有部分扶贫产业项目由于规模较大,涉及面广、审批手续多,规划实施起步比较慢,导致某些扶贫产业项目从立项到实施需要较长时间,项目建设进展较慢。比如,沙塘镇的生态养猪项目因需要通过玉林市环保部门的环评才可立项,而办理环评需要多个部门进行实地检查审批,延缓了项目的推进进度。
3.4 贫困户的科技文化素养较低,影响产业化和标准化生产
水平的提升
兴业县大部分贫困人口只接受过小学或初中教育,由于教育文化水平较低,影响其接受新技术能力的提升,使新技术或新品种难以得到推广应用,进而影响扶贫产业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生产。此外,由于文化水平较低,很难接受新理念和新方法,在经营活动中不能对市场需求进行监测跟踪或利用现代物流和网络销售途径经销农产品,阻碍了其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
4 加快扶贫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为了解决扶贫产业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扶贫产业的生产水平和生产效益,防止贫困户脱贫后返贫,需要促进扶贫产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加快实现乡村振兴目标,其对策和建议如下:
4.1 创新产业项目分红模式,增加入股农户收入
为了增加脱困农户的收入,发挥产业扶贫的带动效应,政府应在产业扶贫股权分红模式做出创新。首先是要对入股项目建设的农户进行确权,股权包括土地入股、资金入股、劳动入股等形式,明确其权与责后,签订《村民股权分红协议书》,以推动所有入股贫困户由贫民向股民转变;其次是实行资金使用限期还本的分红模式,该模式是指村民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合作共建特产业示范区或者产业园区,龙头企业承诺在一定时间内将合作社的资金返还,使资金回流到村集体和贫困户手中,实现扶贫资金的再增值,而在与企业合作期间,村集体和贫困户须参与股金分红,解决集体和贫困户后续收入问题。在资金回流之后,村集体和贫困户可以用回流资金进一步发展其他特产业,增加发展和创收途径;三是拓宽扶贫资金支持渠道,政府鼓励企业、社会等民间资本投入到产业扶贫项目中,共建产业协同发展。
4.2 完善基础配套设施,保障产业服务配套到位
在产业扶贫项目建设前期,由于地区社会经济条件落后和扶贫项目较少、规模小,大部分农户可以集中
精力投入项目建设中,人多力量大,项目运转得以在短时间内实现。但当产业发展到具有一定规模,其持续发展需要更多的配套设施带动产业深加工发展,从而促进产业链的延伸,深加工的发展进而加快扶贫产业升级转型。因此,政府需要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比如配套住房、学校、医院等民生设施,加快乡村公路、市场、冷库、互联网工程的建设,保证本地区的基建设施能够跟上产业发展的需求。政府除了保障配套设施外,还应注重对扶贫项目自身创新的支持,保证产业发展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4.3 完善培训机制,提高村民的技术知识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到:“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扶志”是指要提高贫困户对于脱贫致富的信心和理念,而“扶智”是指要提高贫困户自身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水平。因此,需要增加相关培训机构和途径,给贫困户提供与产业发展相关的知识技能培训。比如建设创业培训基地,有助于贫困户之间进行沟通学习,利用基地的设施资源对农户进行生产技能、科技素养和市场意识方面的培训,提高贫困户对扶贫产业发展的认识和自主经营的能力,推动本地区特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和市场化发展。开展各种培训活动,提升贫困户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使每个人都具备一技之长,通过各方面的推动和贫困众自身的努力奋斗,依托产业升级发展,走上致富之路。
[参考文献]
[1] 李银雁,何少凤.探寻广西兴业高质量脱贫摘帽之路[EB/OL].中国
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电子版),2019-01-23.
农村种植致富项目
[2] 宫留记.政府主导下市场化扶贫机制的构建与创新模式研究——基
于精准扶贫视角[J].中国软科学,2016(5):154-161.
[3] 孙文中.创新中国农村扶贫模式的路径选择[J].广东社会科学,
2013(6):207-213.
[4] 金 璟,起建凌,李永前.新形势下的扶贫开发模式创新探讨[J].农
村经济与科技,2014,25(2):106-108.
[5] 蒋永甫,莫荣妹.干部下乡、精准扶贫与农业产业化发展[J].贵州社
会科学,2016,317(5):162-168.
[6] 林万龙,华中昱,徐娜.产业扶贫的主要模式、实践困境与解决对策[J].
经济纵横,2018(7):102-108.
[7] 孔祥智.村民合作社:发展集体经济的特殊载体[J].中国农民合作社,
2020(5):35-36.
[8] 周 立.以“志智制立体扶贫”解决深度贫困[J].人民论坛·学术前
沿2018(14):14-19.
[9] 袁利平.论习近平教育扶贫战略思想[J].甘肃社会科学,2018(3):
30-36.
-143-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