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教师——“学术民工”?
作者:周文慧
来源:《粤海风》2013年第03期
作者:周文慧
来源:《粤海风》2013年第03期
关于知识分子这个概念的界定众说纷纭,班达提出真正的知识分子“他们的活动本质上不是追求实用的目的,而是在艺术、科学或形而上的思索中寻求乐趣,简言之,就是乐于寻求拥有非物质方面的利益”[1],在萨义德看来“知识分子是社会中具有特定公共角的个人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是具有能力向公众以及为公众来代表、具现、表明讯息、观点、态度、哲学或意见的个人”[2],郑也夫认为知识分子“理论定义是:频繁地使用某种符号系统的人。操作定义是: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3],高军提出“知识分子是受过专门训练,掌握专门知识,以知识为谋生手段,以脑力劳动为职业,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体”[4],这些定义或从知识分子的核心价值内涵去明确它,或从知识分子的社会角去诠释它,或从知识分子的本质属性去界定它,其实,无论从哪个方面看,知识分子应该拥有知识,接受了基本的高等教育,既是知识的接受者,也是知识的生产者和传播者,他们应该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更是具有理想主义、独立思想与人格的人。
无疑,无论从学识修养还是职业特性看,当代大学中的青年教师应该属于知识分子的一部分。透过高校青年教师,我们可以窥见当代青年知识分子生存状况之一斑。青年知识分子应该拥有知识,也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具有独立的思想与人格,并试图寻求非物质利益的社会公众话语权。而我们从现实生活中不难看出,高校青年教师越来越变成了知识的复制者,他们的社会地位并不如其所期,缺乏社会理想与抱负,为社会而思考的使命感逐步减弱,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与独立的人格。
自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的30多年,中国社会经历着全方面的社会变迁。“只有将青年放到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中、放到特定的社会变迁过程中去分析,才能更深刻、也更全面地认清各种青年现象和青年问题的本质”[5]。“70后”“80后”青年正是伴随着这场社会的变迁出生、成长的体,他们伴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而成长、他们在与传统社会迥异的精神文化环境中成长。当代高校青年知识分子大多出生于70年代至80年代,他们出生的时代生存条件和生活方式较之以前有了大大的改变,他们在一次次的过独木桥式的选拔考试筛选中脱颖而出,他们享受到了比老一代知识分子更多的物质资源,他们不再受到“血统论”的影响,他们用更开放的视野接受东西方的精神营养,三十而立或者四十不惑的他们摆脱不了社会变迁对他们的影响,他们在成长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改变,这些让每一位青年知
识分子都无法逃避的客观社会环境为他们社会角的确定、价值观念的形成提供了基本的背景。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