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收藏簿71----中国民间剪纸欣赏
中国民间剪纸欣赏
金玉满堂清末 河北丰宁 纵18厘米 宽16厘米 金鱼与"金玉"读音相同,池塘的"塘"字与堂屋的"堂"字读音也相同。民间以谐音取其意,便是"金玉满堂",期望家中堆金积玉,富贵荣华。采集于丰宁大阁镇。莲鱼瓶清光绪 河北丰宁 纵19厘米 横15厘米 莲和鱼在民艺中取其谐音,谓"莲年有余"。瓶与平同音,又取平安之意。作品剪工熟练,精巧,构图丰满,活泼。作者系刘坤(生于1886年)母亲的原作。微集时连同其它剪纸已被揉成乱纸团,采用水漂法才得以复原样。狮子清代 河北丰宁 纵14厘米 横20厘米 狮子作为吉祥,辟邪的瑞兽在民间艺术中极为普遍。狮字与师字同音,民间便将大狮和小狮喻为太师、少保。按太师原为古代的"三公"之一,见〈通典,职官典〉。周制,立太师,太傅,太保,,是辅弼国君掌握军政大权的最高官职;汉初又立少师,少傅,少保为副。因太师,少保曾在历史上有显赫的地位,狮子又是佛的坐骑,民间便以音相谐称谓狮子,表示祝愿及祈求保佑。但民间未见过真狮子,造型常以狮子狗为依据,再加以夸张的想象。此件丰宁剪纸的狮子,头上加了虎额外负担标志"王"字,颈上还挂历了串铃,张贴前要用红绿渲染,既寄托了内心的愿望,又反映了人民众对美好生活
的追求。招才进宝清末 河北三河 纵18.5厘米 横13厘米 此种剪纸是民间艺人为迎合市民和商人们的需要刻制的,旧时春节,城市商人都要迎财神,祈求天官赐福,财源茂盛;同时喜贴招财的窗花。图为大聚宝盆,装满了金银财宝,并分枝长叶,似乎变成了金光闪闪的摇钱树。盆上立两位文官,似是天官。李存孝打虎清代 陕西宝鸡 纵9厘米 横8厘米 这幅剪纸又名"少年打虎",是根据流传于陕西省宝鸡地区秦岭山下的民间故事《李存孝打虎》创作的。故事内容是五代时期少年勇士李存孝,在十几岁时为救父亲,把一只恶虎打死,他的英勇行为传颂至今。人们将其剪成窗花贴在窗户上,以崇尚勇敢,战胜凶恶,镇宅祛邪,鼓励青少年英勇果敢,有胆有谋。回荆州清代 山西祁县 纵19厘米 这幅剪纸为窗上的装饰品,是剪纸老艺人畅奄贞珍藏的几代遗留的熏样之一。左为赵云,右为孙权胞妹尚香,造型和衣饰风格,明显受皮影造型的影响,邻近的县也发现此类剪纸,但都不及此幅细致,精湛。此件《回荆州》剪纸熏样在动乱之年被毁。 本图是根据1955年出版的《山西民间剪纸集》复制的。
扇坟清代 山西孝义 纵8厘米 横8厘米 此幅剪纸系盛行于山西雁北、大同一带的"耍孩儿"剧种的代表剧目,其内容为悟空和八戒随唐僧赴西域取经,行于田野阡陌间,见一美貌妇人摇扇扇坟(民间传说古时妇女丧偶,应在男人坟乾后才能另嫁。此妇急于早日改嫁,扇扇使新坟
快乾),八戒心起爱慕之意。然而,扇坟娘子却是孙悟空变化,他有意戏弄八戒。此幅作品人物安排巧妙,造型生动自然,尤其小娘子的塑造,剪出她轻盈优美的舞姿。虽脸上没有五官,可能是流传失落,或面部空下彩绘;但就现图看也很美,倒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娃娃坐莲清代 山西孝义 纵13厘米 横18厘米 为剪制冥衣用的黑纸所制。这种剪纸至今仍在晋中一带民间广泛流传,它既用于儿婚女嫁的礼品上,也作为刺绣底样,寓生息蕃衍之意。,民间俗语日"莲花莲台水鸭子,金鸡儿落架活八十。"金鸡寓吉利,水鸭子寓鸭子戏莲,两性结合之意,祝愿新婚夫妇生活美满,白头偕老。以莲叶托花,莲花孕子,寓人丁兴旺。笔者1955年深入山西汾阳,孝义调查民间习俗时,曾访问八十二岁王金业老人,和七旬老人武翠兰,她俩对此剪纸讲了许多祝愿新婚夫妇的嘉言吉语,并表示这是"小时听老人们讲的"。此幅剪纸采用对称折叠剪法,作者深谙曲线与直线、阴线与阳线的组合,互相衬托的关系,使作品富有既聚又疏,既对称又不呆板的美感。会客清末 山东福山 纵24厘米 横19厘米 此幅窗花系山东省福山县林秀英作。胶东农村许多地区的窗格作密植的栅状。因此窗花的构图也往往作垂直的长条,称为"棂花"。"棂花"每套有四条幅至十条幅不等,表现的题材有花卉,鱼虫,山水,人物等。此"会客"表现具有装饰性二层楼的房屋,中堂方桌两旁坐有各执团扇之男女,似在拉家常。两厢房有儿女煮茶侍候,富有生活气息。因剪纸整幅表现了楼房,
故此类剪纸民间又称"窗楼"。(山东省美术馆藏)送子赐福清末 山东福山 纵24厘米 横19厘米 剪纸分四条,由三部分内容所组成,左侧"天仙送子",右侧是"天官赐福",下部是"六合(鹿鹤)同春"吉祥图案。"天仙送子),《魏书。帝纪》略谓"圣武当耕于上泽间,一日,忽见辎车自天而下,中坐一美妇人,自称天女,受命相偶,旦夕请还,期年复会于此,一年后,帝行至,果复相见。天女以所生之男授于帝,并说:"此君之子也,当世为帝王。"后人遂把"天仙送子"作为婚嫁人家颂祝之词。"天官赐福",道教以正月十五为"上元",是天官赐福之辰(见《梁元帝旨要》)。明万历《野猎编》卷宗二十五有"杂剧"一则,其中有《天官赐福》协庆传奇剧目。"六合同春"的"六合"是指"天地四方",亦泛指天下,用鹿鹤谐音,意便是天下皆春。(此幅剪纸中鹤腿短似鹅,想系错剪。)以上题材, 民间年画,剪纸多有表现 ,取意吉祥。蝶恋花清末 山东黄县 纵43.3厘米 横37.5厘米 清代胶东风俗,新婚人家,人们往往根据新娘所剪的窗花来判断新娘的巧拙。因此,姑娘在出嫁前学剪纸也和学习缝纫和刺绣一样认真。所谓:"二八闺秀绣罗衫,巧剪花样百家传"。故胶东妇女剪纸的技艺很精。剪细密窗花时除上面有一张熏样外,下面只垫二三层薄红红纸,因而剪的纹样细腻而不走样。此幅《蝶恋花》剪纸,采用花灯的形式,花纹流苏因打刺(也称打毛)增加了彩的浓淡层次,使剪纸显得丰富而华丽。艾虎薄葫芦清末 山东蓬莱 纵12厘米 横10厘米 山东蓬莱民俗,
端午节往往在一扇门上贴艾虎,另一扇门上贴葫芦。民间把剪纸门花葫芦称作"收毒葫芦"或"消灾葫芦"这幅葫 芦腰下部饰一虎头,是简化的艾虎;腰上部有一蝎子,象征吸收的五毒。葫 中国剪纸教程芦后面的七星宝剑,表示截菖薄充当利剑。《清嘉录》引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小序云:"蒲剑,截蒲为之,利以杀鬼;醉舞婆娑,老鬼亦当退避。"艾虎和大观园清末 山东蓬莱 纵16.5厘米 横14.5厘米 在宋代,艾虎原是在端午节用艾蒜缯楮等材料制作的张天师的座骑,大的挂在门上,小的簪戴于头发。那时也有省略天师的形象,单以艾虎代替天师祛邪除毒之神话职能的。明清两代山东地方志中所记的端午民俗,不乏"人戴艾虎"、"妇女装艾虎"、"童佩艾人艾虎"以及"书门符、悬艾虎"之句。蓬莱民间保存的彩纸剪的艾虎,系于端午节贴在门上之用。虎形都位于艾叶上面,虎头都作仰视之姿态,虎爪都夸张其锋利,似是传统的程式 。清末 山东蓬莱 纵41厘米 横48厘米 是一套分八长条剪成的大窗花。亭台院落,长廊小桥等建筑物,分布在修竹垂柳,芭蕉梧桐,水池丘陵假山之间。标有潇湘馆,栊 翠庵,稻香村,沁芳亭,怡红院等名称,概括地表现 了《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全景。园内出现人物十一,或坐于桌旁,或凭倚石几,或启户欲入,或漫步亭外,或欣赏莲荷,或垂钓池边,或对话院中,则是众多角的一部分。图中景物人物虚实对比鲜明,可谓繁而不乱。(山东省美术馆藏)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