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提升城市能级和城市品质的实施意见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提升城市能级和城市品质的实施意见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武汉市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21.06.26
【字 号】武政〔2021〕13号
【施行日期】2021.06.26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城市建设
正文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提升城市能级和城市品质的实施意见
 
武政〔2021〕13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武汉移动营业厅
  为进一步推进打造“五个中心”、建设现代化大武汉,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持续推进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城市能级、品质提升,经研究,特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武汉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坚持把全生命周期管理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锚定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总体定位,面向全国拓展功能,面向未来塑造功能,面向基础夯实功能,优化空间布局,
转变发展方式,强化基础设施,拓展综合功能,提升人居环境,塑造特魅力,创新城市治理,全面提升城市能级和城市品质,不断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加快打造“五个中心”、建设现代化大武汉。
  二、工作目标
  到2025年,城市能级和城市品质明显提升,达到全国城市先进水平,城市更加宜业、宜创、宜居、宜乐、宜游,人民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
  (一)国土空间形成新格局。“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理念深入实施,城市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持续优化,“主城做优、四副做强、城乡一体、融合发展”空间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探索出一条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发展新路。
  (二)综合功能实现新跃升。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全面形成,科技创新策源、高端要素集聚、优质产业引领、交通市场枢纽、公共服务供给、对外开放交流等功能显著增强,武汉战略牵引和辐射带动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三)现代都市展现新风貌。现代化城市骨架基本形成,大江大湖大武汉的大城风貌得到
充分展现,都市活力、现代时尚与楚风汉韵、江风湖韵相得益彰,滨水生态名城、历史文化名城魅力更加彰显,城市美誉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四)人居环境实现新提升。15分钟生活圈、12分钟文体圈、10分钟公共活动圈和中心城区10分钟、新城区12分钟医疗急救圈基本建成,生态质量持续改善,城市环境更加干净、整洁、有序、优美,人性化城市、人文化气息、人情味生活的品质品位显著提升。
  (五)城市治理走出新路子。树立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统筹协调机制更加完善,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大城市病”得到有效缓解,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三、重点任务
  (一)构建高起点规划体系
  着眼生产、生活、生态融合,优化国土空间布局,以高起点规划引领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不断提升城市规划的战略性、科学性、权威性。
  1.构建“多规合一”规划体系。以“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详细规划”为核心,加快构建全市域、全要素、全覆盖的“多规合一”规划体系,建成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 严格规划实施管理,强化刚性约束。坚持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集约型的空间发展要求,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形成科学适度有序的国土空间布局。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推动“主城做优、四副做强、城乡一体、融合发展”空间发展格局加快落地。强化城市设计的法定地位,实现重点区域城市设计全覆盖。建立规划战略“留白”制度,为城市未来发展预留空间。
  2.重塑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布局。聚焦构建“965”产业集,强化产业发展的空间承载力。优化完善产业地图,实行产业用地总体管控和结构管控,全面推行新型工业用地(M0)制度。聚焦“两江四岸”核心区,推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跨区集中连片发展,打造世界级服务业中轴带。聚焦四大副城,科学布局发展优势主导产业,推行园区经济密度考核,提高园区产出能力。聚焦四大新城区,统筹推进现代产业园、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都市田园综合体建设,构建多极支撑发展格局。探索低效产业用地整理和退出机制,提高产业空间总体利用效率。
  3.优化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布局。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促进基本公共服
务便利共享,增加高品质公共服务供给。完善教育、养老、便利店、菜市场等公共服务设施,打造15分钟生活圈。构建微型公共空间(场所)网络,打造10分钟公共活动圈。优化体育馆、博物院、图书馆、艺术馆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布局,打造12分钟文体圈。持续打造疾控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武汉样板,健全医疗服务网络和分级诊疗体系,打造中心城区10分钟、新城区12分钟医疗急救圈。
  4.筑牢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布局。坚持“一轴三区六段”的长江大保护总体空间布局,完善沿江流域空间体系。严格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锚固“两轴两环、六楔多廊、北峰南泽”的生态框架。规划建设分层多级、贯通三镇的城市风道,江湖相济、湖网相连的城市水道,蓝绿交织、清新富氧的城市绿道,构建“自然公园—郊野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五级公园体系,形成生态结构完善、滨水特鲜明的城市生态景观。
  (二)开展高标准城市建设
  实施品质城建行动,推动基础设施功能复合化、智慧化发展,全面提升城市综合功能和品质品位。
  1.高水平打造重点功能区。突出“主城做优”,推进汉口沿江、中央商务区、汉正街、四新国博、武昌滨江、青山滨江、杨春湖等功能区建设,提升高端要素、优质产业、核心功能、规模人口的集聚承载能力,打造国家中心城市“主中心”。推进“四副做强”,培育发展光谷科创大走廊、长江新区科教城、五大产业基地,完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布局,增强人口集聚能力,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引擎。促进城乡一体融合发展,加快实施“擦亮小城镇”行动,带动地铁小镇、生态小镇等特功能单元综合开发,打造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武汉样板”。高质量规划“两江四岸”、东湖绿心等标志性区域,打造代表武汉新时代建设成就的亮点区块。
  2.打造交通强国建设示范城市。建设“祖国立交桥”,持续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增密、互通、提质”,构建武汉城市圈1小时通勤、长江中游城市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的综合交通网。打造“超米字型”高铁枢纽网和“一环八向”普速铁路网,到2025年,铁路旅客发送量达到1.8亿人次/年。建设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加快港口资源整合,建成阳逻国际港水铁联运二期,完善集装箱港口基础设施,打造中部地区枢纽港,到2025年,武汉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500万标箱/年。积极打造民航客货运门户“双枢纽”,实施天河机场扩容升级工程,推动天河机场和鄂州花湖机场联动发展,增强天河机场门户枢纽功能,完善航空—铁路、航空—地铁、航空—公交等联运体系,打造高效便捷、无缝衔接的综合交通枢纽,到20
25年,天河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4200万人次/年,货邮吞吐量达到40万吨/年。打造全国公路路网重要枢纽,建设武汉城市圈大通道和武汉至周边城市射线高速公路,实现与周边城市直联直通,到2025年,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000公里。加快发展多式联运,建设国家物流枢纽,提升天河机场“空铁公”、阳逻港“水铁公”多式联运枢纽功能。
  3.系统提高市域路网畅通水平。打造“六环二十四射多联”快速路网,到2025年,主城区快速路规划实现率达到95%,主干路规划实现率达到85%。均衡跨越江河湖泊通道布局,到2025年,主城区过长江通行能力提升25%、过汉江通行能力提升50%。突破性发展轨道交通,实现“主城联网、新城通达”,到2025年,形成14条运营线路、总长600公里的轨道交通网络体系。推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加强常规公交与轨道交通的“零距离”接驳换乘,提升无障碍设施和慢行交通品质。优化“快干支微”公交网络,发展“公交+慢行”绿出行,到2025年,中心城区公交出行率达到60%。
  4.推动市政设施提能增效。按照“两江、一湖、五库”的多水源供水布局,打造饮用、备用“双水源”城市,实施“百万居民饮水安全保障”工程,持续推进中心城区居民住宅二次供水改造,到2025年,新增供水能力140万吨/日,让城乡居民喝上稳定水、放心水、优质水。打造世界
一流城市电网,实施“外电入汉”工程,建设重大电力设施和廊道,中心城区电网供电可靠性、综合电压合格率提升至99.999%。完善城市燃气管网,实现“气源多元、一网管理”,天然气应急保障能力跻身全国先进城市行列。实施“冬暖夏凉”工程,集中供热制冷能力达到3000吨/小时。着力建设和配建停车泊位,同步推进公共停车场(库)建设,配套完善停车场(库)和新能源充电设施,建成集中式充换电站1500个、充电桩20.5万个。
  5.打造“新基建”创新城市。着眼“新老统筹、建用兼顾、政企协同、适度超前”,努力构建国内领先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实现5G网络中心城区高质量覆盖、新城区中心区连续覆盖、重点场景室内全覆盖,打造全国一流5G网络,建成移动网、固定网“双千兆城市”。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推进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中部)建设,开展各类标识解析创新应用示范。与现实城市同步规划、同步建设数字孪生城市。依托城市仿真实验室,搭建国土空间决策系统。以智慧路灯建设为抓手,建设一批多功能杆、柱、桩等智能感知设施,打造超大城市物联感知体系。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