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由来与纪念形式等12则
作者:暂无
来源:《新长征》 2014年第10期
1949 年12 月2 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接受全国政协的建议,通过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决议》,决定每年10 月1 日,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的伟大日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
1949 年10 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庆的庆祝形式曾几经变化。在新中国成立初期(1950 年─1959年),每年的国庆都举行大型庆典活动,同时举行阅兵仪式。1960 年9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本着勤俭建国的方针,决定改革国庆制度。此后,自1960 年至1970年,每年的国庆均在天安门前举行盛大的集会和众游行活动,但未举行阅兵。
1971 年至1983 年,每年的10 月1日,北京都以大型的游园联欢活动等庆祝国庆,未进行众游行。1984 年,国庆35 周年,举行了盛大的国庆阅兵和众庆祝游行。在此后的十几年间,均采用其他形式庆祝国庆,未再举行国庆阅兵式和众庆祝游行。1999 年10 月1日,国庆50 周年,举行了盛大的国庆阅兵和众庆祝游行。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20 世纪举行的最后一次盛大的国庆庆典。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国庆庆典上共进行过13 次阅兵。分别是1949 年至1959 年间的11 次和1984 年国庆35 周年、1999 年国庆50 周年的两次。
国庆纪念日是近代民族国家的一种特征,是伴随着近代民族国家的出现而出现的,并且变得尤为重要。
国庆这种特殊纪念方式一旦成为新的、全民性的节日形式,便承载了反映这个国家、民族的凝聚力的功能。同时,国庆日上的大规模庆典活动,也是政府动员与号召力的具体体现。显示力量,增强国民信心,体现凝聚力,发挥号召力,即为国庆庆典的基本特征。
(摘自人民网)
优秀传统文化
为中国梦提供价值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从个人和国家两个角度,总结了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能够发挥的作用,将个人发展和国家强盛,通过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统一起来。在个人发展方面,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全面提升个人综合素质的作用。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在于学习科学技术知识和职业技能,更在于价值观等深层道德情操方面的健全。在国家富强方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
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能够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和价值资源。
习近平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在专业研究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对通过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寄予厚望,无疑将促使文化研究人员以更大的热情,立足中华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生活的指导实践,早日结出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生命活力的累累硕果。
(摘自光明网)
实干苦干才能获得众点赞
做好众工作的[底气]是从实干中来的,要像焦裕禄那样担当有为、实干为先,不辞辛苦、默默耕耘。党员干部只有放下架子、甩开膀子、扑下身子实干,从关系众利益的小事做起,念好[衣食住行业教保医]民生八字经,多做排忧解难、扶危济困、雪中送炭的好事,实干苦干才能让众点赞。
党员干部要学会[看众脸]办事。众的[脸]是真实情感的流露,只有面对面地交流,才能把众的[脸]看得更加清楚,把众的想法了解得更加真切。要解众之所难、排众之所忧,用真诚和热心赢得众的信任与支持,使众的焦灼之情、忧虑之转变为幸福之情、愉悦之。
干事创业不一定非要轰轰烈烈地干大事、创伟业,也包括把身边每一件小事做好,将为人民服务、为祖国尽责的理想化作日常的行为自觉。一心想着干大事、不屑于做小事,就不会成为焦裕禄式的好干部,也不可能拓展生命的宽度,最终只能在碌碌无为中感叹老之将至。焦裕禄式的好干部靠干不靠演,演技再好也得不到众的认可。
(摘自人民网)
让好作风成为新常态
最近,“新常态”成为热词。巩固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果,也应让来之不易的好作风成为新常态。
所谓“新常态”,既不同于以往,又持续于将来。不论好作风,还是坏作风,既然能够称得上“风”,显然不是个别现象,也决非偶然形成,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的过程。告别那些见怪不怪的特权、习以为常的待遇、约定俗成的“潜规则”,迎来的是权力的笼子越扎越密、众的监督越来越严……这种新常态体现着民心所向,意味着风清气正,代表着发展大势。国庆阅兵几年举行一次
形成新常态不易,保持新常态更难。保持新常态之难,难在防止反弹。过往的教训告诉我们,一旦执纪问责稍有懈怠,制度约束就会出现“破窗效应”,不良风气必将卷土重来。《诗经》上说:“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让好作风成为新常态,必须见微知著、防微杜渐,把好第一关,警惕第一次,守好思想防线和制度防线。对那些踩“红线”、闯“雷区”的行为,坚决实行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同志说过:“一件事不做则已,做则必做到底,做到最后胜利。”教育实践活动有起止,改进作风无终点。不论什么时候,在改进作风上我们都要坚持“常”“长”二字,始终做到力度不减,标准不降,乘势而上,乘胜追击,努力保持来之不易的新常态。
(摘自《解放军报》)
向习近平总书记学文风
文风是党风的重要表现,是人民众观察党风的重要窗口。习近平总书记一贯倡导“短、实、新”的清新文风,反对“长、空、假”的恶劣文风。纵观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不难发现其中四个鲜明特点:
一是论题集中,从不追求“高、大、全”。习近平总书记无论是谈论全面深化改革和党的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样的宏大主题,还是谈论做人、做事、作文、读书这样的具体问题,无不集中论述,从不枝蔓。没有脱离实际人为拔高的所谓“高度”,没有不着边际泛泛而论的所谓“大视野”,没有面面俱到不得要领的所谓“全方位”。众说,总书记的讲话没有“正确的废话、无用的真理”,听得懂,想得清,看得明,读后知道该做什么、怎么做。
二是紧扣实际,从不玩弄抽象概念。总书记谈起问题实实在在、切中要害,说起话来通情达理,通民情、接地气,仿佛坐在百姓炕头唠家常。没有佶屈聱牙的生硬概念,也没有生拉硬拽的学说体系。
三是善于使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俗俚语说明问题。总书记的讲话报告注重学以致用,在问题中讲道理,在思考中谈启示。特别是善于运用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阐述党的主张、人民的愿望。
四是具有国际视野、开放意识。习近平总书记视野开阔、博闻强记,讲话报告往往对域外材料信手拈来,运用自如。比如在谈论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的优势、韧性、活力、潜能时,一口气举出世界贸易组织前任总干事帕斯卡尔·拉米的话,引用《中国大趋势》的作者约翰·耐斯比特的观点,这种用他人之口评价自身工作的做法,充分体现了客观公正的原则,也很符合我们中国人的传统习惯,是非常睿智而有力的表述。
(摘自求是网)
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
需要做到[六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成为每一个人生活、学习、工作须臾不可离开的东西,让整个社会时时、处处、人人、事事都感觉到与核心价值观密不可分,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背后都有核心价值观支撑。这个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长远工程,不能求近,也不能求急,要渐进地深入下去。总体来说需要做到[六化]:
第一,做到日常化。使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不能高高在上,不能悬空。
第二,做到生活化。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每位公民的行为准则,融入我们的生活,不能变为书斋式的、口号式的宣传。
第三,做到大众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针对社会大众,每一个人都应该尊崇和践行。
第四,做到制度化。制度化体现在国家法律、行业规章、市民公约(主要针对城市居民)、乡规民约(针对农村居民)、学生守则(不仅是中小学生,而且也针对大学生和研究生)、礼仪制度。
第五,做到文化化。价值观应该蕴含在文化当中,靠文化去涵养、熏陶。
第六,做到实践化。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和书面上,我们不仅要感知领悟,更要践行。
通过[六化]要让核心价值观成为全体公民的道德信仰、精神追求、最基本遵循和自觉行动。而要做到这[六化],就必须在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方面下功夫。
(摘自光明网)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弘扬中国精神对于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意义,引人深思、催人奋进。
中华民族具有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精神传统。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包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厚德载物”、“仁义博爱”“扶危济困”的利他精神,“诚实守信”、“谦敬礼让”的自律精神,“忧劳兴国”“俭以修身”的勤俭精神,等等。它们培育造就了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习惯,使中华民族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对人类历史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伟大的时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支撑伟大的梦想。我们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程中,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精神文化传统,相继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焦裕禄精神、雷锋精神、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九八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有力支撑,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无论冲破思想观念障碍还是打破利益固化藩篱,无论破解发展难题还是释放改革红利,都需要继续发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样,才能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