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里罕名字的由来
八里罕名字的由来
八里罕名字的由来有好多的说法,不过大多数说法都认可一点,这个地名和长度没有任何关系,如果依据字面顾名思义,那就大错而特错了。
从笔者可以收集到的资料看,八里罕最早见于史籍是康熙二十年四月。据《清圣祖皇帝实录》记载这一年三月:“癸酉,太皇太后圣躬违和。上奉太皇太后幸遵化州汤泉。是日启行。”康熙朝的太皇太后应该就是大名鼎鼎的孝庄文皇太后了。随行的官员有一位清朝大臣中的奇葩叫高士奇。他极会讨康熙皇帝的欢心,以至于因为贪污受贿也不被康熙皇帝追究。
高士奇在他随康熙的这趟旅行中,沿途的记载合成一个集子,名叫《松亭纪行》。乾隆四十六年,纪晓岚编撰的《钦定四库全书》收录了高士奇的这本书,序中说:“康熙二十年辛酉二月癸酉,圣祖仁皇帝恭奉太皇太后行幸温泉。四月戊子,驾出喜峰口,士奇皆扈从。因记其往来,所经喜峰口为古松亭关,故以名书然。”
陪着康熙皇帝游山玩水,进入塞外蒙古人居住的地界后,高士奇写到:“戊戌,所经时见蒙古居,人在山隩向阳处,富者支毳幕,内设床幔,以妆锦为之……驻跸巴尔汉汤泉。较遵化之泉
更热。”于是高士奇赋诗一首,《晚至汤泉》:夕照西下岭,平楚生荒烟。旌旗散晚猎,万马奔前川。忽看碧草际,一水流潺潺。深涧转澄澈,暖气如沸煎。小坐濯寺缨,云是古汤泉。远听饶吹发,帘幕灯光悬。四望尽暝,圆月明山巅。
高士奇提到的巴尔汉就是今天的八里罕。康熙三十年,这位雄才伟略的皇帝再次“驻跸巴尔哈地方之汤泉”。
由此可见,八里罕作为一个地名,最晚在清朝初年就已经有了。
八里罕地名的由来最典型的说法记载在《红山文史·第五集》马宏图先生的文章《昭乌达盟地名趣闻》中。马宏图认为,八里罕是由蒙语“宝力罕”音译而来,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人初移居此地,掘土建房屋时,从地下挖出一个石雕佛像,蒙语把“佛”叫“宝力罕”,这就是八里罕的由来。
对于八里罕地名的由来,位于八里罕的宁城老窖酒厂搜集的资料又有了另一种说法,他们认为八里罕是蒙古语“圣泉”的意思音译,说的是从镇子流过的八里罕河,流淌着可以酿出有“塞外茅台”之称的内蒙古名酒“宁城老窖”的“圣水”,而且和许多民间传说的套路一样,在宁城老窖的展览中,这“圣水”的来源也和一位仙女有关。
关于八里罕的来历还有一种说法。百度百科记载:在八里罕地区,沿着最主要的交通干道平均每隔八里就建有一所供奉众神像的庙宇,庙里的众神像栩栩如生,神采奕奕,具有很高的艺术与观赏价值。这种每隔八里建一座庙的景观在中华大地十分罕见,故此地区得名:八里罕。直到近现代,这些每隔八里而建的庙宇大多依然保存完好。遗憾的是这些庙宇在“”时期全部被永久性地损毁。
经过在这一带地区的了解和考察,可以确认,这种说法仅仅是望文生义,毫无根据。
关于八里罕方言
在中国的汉语分布中有一种奇特的现象,叫做“方言岛”, 操相同或相近方言的一部分人迁入操另一种方言的人的地盘,他们所带来的方言在本地方言的包围下,就如大海上的岛屿,即是通常所说的“方言岛”。我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著名的方言岛。因宋朝政权南迁临安在一定时期内,今杭州地区形成了北方话方言岛。明代因农民镇压起义,派去镇压的军队就地住防,形成了福建南平地区北方方言岛。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军统一了台湾,郑成功的亲属开始受到清廷的政治迫害,其中的一支潜回大陆,隐居于闽南漳浦县沿海。后被发现,复逃迁到闽侯县西台村,至今,这带郑氏居民都还在说他们自称为“下南话”的方言。
赤峰的宁城县就以八里罕为中心,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方言岛”现象。八里罕“方言岛”最显著的特点一是范围很小,二是独一无二。
据李文先生所著《宁城方言方音》一书所述,八里罕方言区以八里罕镇为中心,包括存金沟、热水、头道营子、西泉等邻近乡镇的大部分地区。这一方言区南北宽不过30公里,东西长亦不过30公里,地域总面积不足1000平方公里,偏居于宁城县西南部,且多为山区,人口密度较小。这一范围外,人们说话的语音就有了不同程度的区别。除了这一地区,宁城县其余乡镇和赤峰市其他地区都再也没有典型的这种方言出现,这种独特的“孤岛方言”在我国北方极为罕见。
八里罕地区方言同普通话相比,语音差别很大,主要表现在声母、韵母和声调方面。
据李文先生调查,以八里罕方言区为代表的方言属北方语言中的冀鲁语系。
关于八里罕方言,有一种流行的说法,认为这一“方言岛”是因为明朝初期宁王朱权带来的大批军队留在当地形成的。这与历史事实并不相符。当时燕王朱棣突袭大宁,便将朱权的军队悉数带领入关,大宁之地交给助朱棣兴兵的兀良哈三卫管理了,以至于这一地区在接近300年的时间内没有成规模的汉人居住生活。
宁城地区的汉族人口,其祖辈主要来自山东、河北、山西等地区。清代,主要从康熙年间开始,通过汉佃招垦、借地养民和私拓丝垦,及清末移民实边等几种渠道,汉族逐渐由山东、河北、山西等地来当时的喀喇沁中旗定居,从事农耕,繁衍生息,发展至今。
在八里罕地区的汉族人口,百分之七八十来自山东,河北人口占到了大约百分之二十,来自山西的,大多属于晋商的范畴,是经商的人。人口来源相对集中,从事的大多是自给自足的农耕业,流动不大,因此许多故土的生活习惯,包括方言也就流传了下来。
八里罕方言最典型的特点就是多把现代汉语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中的阴平和阳平声读作上声和去声,尤以读为去声者居多。
普通话的来历
八里罕方音方言形成的时间不超过300年,加之地域偏僻,其覆盖范围有限,影响范围也不大。现在随着普通话的推广普及,在八零一代之后的语音习惯中,那种有着浓浓山东半岛味道的方音也渐渐消失。然而作为一种奇特的语言现象,许多研究者却兴趣盎然,津津乐道。在他们眼中也许这种“语言孤岛”现象的意义已经超出了语言本身,进而成为研究几百年来赤峰地区社会发展的一个活的标本吧。
宁城“商埠之冠”
《宁城县志》记载,八里罕镇在清乾隆年间就已经形成了颇具规模的市镇。内蒙古图书馆保存着一本伪满洲国时期出版的《热河宁城县志》,上面描绘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八里罕镇的状况:“查该镇居第一区之南部,距县城九十里,为本县西南之门户。在事变以前各项营业颇称繁盛。街市整齐,尤为宁城商埠之冠。自事变后,被匪攻破,商民损失甚巨。所有大本营业率多倒闭;其小本经营业又多变为商摊。商事一落千丈,殊为可惜。每逢三、八等日为集市之期,并设有商会、警察分所、甲公所、初级小学以及中旗第十保安分队、捐税分卡、道德分会、邮寄代办所、平、宁大满分号收买处等。全镇商号大小七十二家,商摊四十三处,户口二百五十二户,人口一千四百八十人。”
这里所谓的“事变”应该是指在日本被称之为“满洲事变”的“九·一八”事变。记述中,我们不难看到一个已经繁华日久的塞北商业重镇。这里商铺林立,摊贩喧闹,人们熙来攘往,交易买卖热闹非凡的景象。1933年3月2日,日寇攻占宁城,6月土匪头子唐七点率领2000余人从黑里河窜入八里罕附近,并一度攻陷八里罕。尽管这部日伪时期的《宁城县志》强调“被匪攻破”是“商民损失甚巨”的原因,但似乎也客观地描绘了日寇占领后这里商业凋敝,民不聊生的悲惨景象。
八里罕之所以成为“宁城商埠之冠”与它所处的重要地理位置有着密切的关系。这里自古就是从中原进入塞外的一条重要通道。宋代许多出使大辽的使臣都在见闻中描绘了经过黑城(宁城县甸子镇)、八里罕、恩州(喀喇沁旗西桥镇)等地前往契丹王廷的经历。在这条北上草原的路线中,如今的八里罕地区是必经之地。明清时期,从华北进入蒙古地区主要经过喜峰口、古北口、张家口、独石口、杀虎口等“五口”,出喜峰口经过八里罕地区北行就是这几条商路上的重要一环。近代,连接关里关外的赤峰至喜峰口的公路从八里罕穿过,交通位置更为重要。1948年,宁城县人民政府就设在八里罕镇直到1954年4月,迁往天义镇。
八里罕成为繁华的商埠也带来了酿酒业的发展兴盛。隆盛泉、景泰泉、天巨泉成为宁城县著名的烧锅,1958年,在“全党全民大办工业”的形势下,宁城县政府决定以隆盛泉酒作坊为基础,成立地方国营八里罕糖酒厂,1964年更名为八里罕酒厂,专产白酒。八里罕酒厂所产之酒凭借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采用传统工艺酿造,古法窖藏,精心调制,其代表产品是由传统窖泥生产,风格别致,又因八里罕隶属宁城县,老窖发酵而美酒飘香,所以取名“宁城老窖”。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已博得人们的普遍好评。1979年宁城老窖荣获内蒙古自治区产品评比第一名后,在以后的二十几年中,先后荣获国家轻工业部全国酒类大赛金杯奖、亚太地区国际贸易博览会金奖、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第五届全国评酒会上被评为国家优质
酒、首届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第四届日本东京国际酒类饮料博览会金奖等几十项荣誉。原乌兰夫在喝了宁城老窖后欣然题词:塞外茅台。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发布,不代表今日头条立场。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