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春的由来
挥春的由来
作者:卢广
来源:《大东方》2017年第01
        要:挥春(粤语,即普通话说的春联),是中华民族家家户户在新年的时候用来贴在大门辞旧迎新的楹联,在增加节日喜庆气氛的同时,也是大家对新一年的寄望。
        关键词:挥春;中华民族;文学
        挥春(粤语,即普通话说的春联),是中华民族家家户户在新年的时候用来贴在大门辞旧迎新的楹联,在增加节日喜庆气氛的同时,也是大家对新一年的寄望。
        挥春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之一,它与书法的美妙相结合,形了成中华民族绚丽多彩的艺术独创。它源于秦汉,形成于五代,盛行于明朝及满清时期,迄今已逾千年历史。
普通话的来历        早期的挥春又叫桃符,源于秦汉以前,那时民间过年就会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郁垒的名字分别雕刻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大门左右,意以驱魔逐邪,是为桃符。而且这种习俗一直延续了一千多年。直到五代,人们才开始把挥春的内容题于桃木板上面。据《
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经考究,此乃我国有记载最早出现的一副挥春。
        据明代文人瞻在《簪云楼杂话》中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挥春一副,用以为自己歌功颂德,并多次微服私访巡查。鉴于皇权的作用,文人墨客也渐渐将题写挥春视为雅事。及后,渐次将这种儒雅独有的风气传到民间,开启了挥春的新时代。
        满清占领中原以后,满人崇尚汉文化,所以挥春在有清一代获得空前的繁荣,同时也产生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明朝及满清前期是世界的强国,所以中华民族的文化也备受外国青睐,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挥春还传到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挥春的习俗。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