淠河名字的由来论文文献
普通话的来历淠河名字的由来论文文献
当我们在追溯“淠”字之源的小径上徘徊时,豁然穿越到淠河流域悠远而又似曾相识的文明时空——淠河文明:上古时期的皋陶文化、春秋时期的楚国文化、当代的红军文化。上古时期我们淠河流域的始祖XXX“五教”,创“五刑”,立“九德”,以著中国第一部律法典籍《狱典》。春秋时期我们的祖先楚相XXX修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水利工程“芍陂”,成就楚国霸业。当代传播革命火种、XXX中国工农红军杰出将领XXX以及30万淠河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今天还有现代科技领军人物华为高管XXX。5000年的母亲河养育了淠河儿女,培育了璀璨的淠河文明。
今天,为笃学、为求真,为淠河学子树严谨治学之榜样,为寻求淠河文明之源,也为求淠河之名、淠河学校之名,我们穿越时空、查阅典籍、寻访名师。就在今天,我收到了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皖西地方史以及皋陶文化研究的皖西学院教授XXX先生的亲笔手札。手札虽轻,却深感先生治学之严、性情之真、情怀之重。也仿佛看到了先生高擎火炬照亮了5000年文明时空里:5000年前的第一部法典《狱典》、2600年前的第一座水利工程“芍陂”、 90年前安徽省第一个党支部XXX、今天华为主导的全球第一个5G标准。
一脉相承、一脉相传,请先生们引领着我们在追溯文明之源的路上上下求索。
一、“淠河”原为“沛河”,甲骨文为证。
在3000多年前的商朝,皖西大地流淌着一条古老的河流,那是她叫沛河。
1. XXX主编,XXX编纂《尊六室XXX甲骨拓本集》第94片骨,第147页释。
XXX,男,历史学家。主要学术专长是甲骨学及先秦史研究。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先秦史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上古时期,人们对自然充满敬畏虔诚之心,为了趋吉避凶,但凡大事均要进行占卜。并且将占卜的时间地点以及占卜的事由记录在甲骨上。这片甲骨上就记录了商王的多次占卜。XXX教授经过长期研究对图一的兽骨进行了注解。
2. XXX编撰《甲骨文诂林补编》上册第1322词条。
XXX,男,主要从事古文字学、先秦史学的研究、商周金文中的族徽研究、田野考古等。在
《考古》、《南开大学学报》、《古文字研究》、《中原文物》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20篇,出版专著《商周青铜器族氏铭文研究》一部。
3. XXX著《皖西古代史》。
XXX,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曾被选为安徽省历史学会理事、中国先秦史学会皋陶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现受聘为安徽省大别山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姚治中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与皖西地方史的研究,致力于皋陶文化研究20多年,苦心孤诣,笔耕不辍,共发表论文及短论200余篇,著有《皖西古代史探索》《走进古代皖西》《从皋陶到刘安——汉文化成型期的皖西》《重评“淮南狱”》《皋陶文化与<道德经>》等专著,应安徽电视台“新安百姓讲坛”之邀,作“中华文明曙光升起的地方——皖西远古文化”报告,在六安电视台“六安讲坛”连续两年主讲“皖西古代史话”。以及教授应邀专门为淠河写的一篇文章《我们的母亲河叫淠(pèi)河》,详细地注释了了淠河的读音由来(2011年12月3日发表于《大别山晨刊》)。XXX的成果经中央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等多次报道,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商王从今怀远出发,“涉沛”(溯沛河)南下,到“霍”地区讨伐三苗和皋陶的后代。其中多次说到沛河,从当时的六地通往霍山地区的河流,只有这一条河流,因此3000多年前沛河就是如
今的淠(pèi)河。
二、从 到 到“淠”,甲骨文到钟鼎文到现代简体字的字形演变。
古时陆路交通不发达,水路就成了物资运输、经济往来最便捷的方式。人们依水而生,离不开竹筏。“沛”作为水名,先祖们造字时就结合水路运输的特点,甲骨文,就像竹筏一样, “沛”表示有水有草的地方,也是充盛丰沛的意思。象征了祖先们对自然河流的崇尚和渴望生活丰盈的美好愿望。
在竹筏上捕鱼、运输物资需要长时间的生活,为了获得熟食,我们的祖先们用古老的智慧,想出了在竹筏上用火炉等器具上蒸,来获取食物的办法。这种方式一直延续至今。淠河的下游支流与丰乐河,杭埠河在三河古镇处汇集。三河古镇自古以水路交通闻名,一直采用船上蒸菜。如舒城县三河镇的特蒸菜:元宝鸭,米粉肉,米粉蒸饺,辣椒蒸干子……蒸菜,寄托着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代表蒸蒸日上的意思。社会在发展,生活在改善,文字也在随之演变。即“沛”字逐渐演化成 即“淠”字。出于西周制“孟淠父鼎”刻金文:《殷周金文集成》2202词条。
三、沿袭“淠(pèi)”音,传承历史。
淠字见于《诗经》,读作pì,指芦苇长得茂盛,风帆猎猎飘扬,并不是沛河的名称。
淠(pèi)河即是沛河,已经称呼了至少3000多年,这个历史传统一直存在于百姓的口语中,官方的文件中,新旧地名、人名中,一些重要的建筑中。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有诸佛庵籍烈士刘淠西,上世纪60年代有中学教师陈淠衡,后来有司法工作者陈忠淠,1958年,六安城北有淠声剧场,六安城郊有淠源公社。当时都读作(pèi)的。民间继承并保存了3000多年的传统,淠河就应该叫作(pèi)河,这是淠河流域人民大众通过口口相传保留下来的“活化石”。
四、专访皖西古代史研究专家,再证“淠(pèi)”音。
在查阅了大量了资料之后,淠河学校筹建负责人XXX又专程去拜访了皖西古代史研究专家XXX教授。
XXX教授说1976年后,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现代化的载体(包括现代化的“新人类”)越来越多,普通话的推广越来越占有强势,这本来是好事。但是语言是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的载体,所以应该在推广的同时考虑民族传统和人民大众的接受度,正因如此,六( lù)安仍然
读作lù ān,而没改称liù ān。因为pì的发音与屁相谐,不仅难以接受,更会引来许多难以预料的尴尬。
与XXX依膝促谈,忘却了时间也忘记了空间,深切地感受到对皖西文化的执著探寻、对历史文明的严谨态度、对皋陶大地的情怀。依依不舍与君惜别,83岁高龄的XXX先生思维敏捷、精神矍铄。临行时握着我的手嘱托我们:希望淠河学校能够继承和发扬淠河文化的优良传统;希望淠河学校可以匹配母亲河之名;希望淠河学校的未来可以成为淠河文化的一部分!姚教授的嘱托任重而道远,我辈定将上下而求索!
淠河是六安人民的母亲河,六安人对它怀着深厚的感情。几千年来,六安人称它为淠(pèi)河,这已成了习惯,成了历史。这里面饱含着无尽的情思,无尽的乡愁!淠河应该叫作pèi(淠、沛)河!有历史传统,也有众基础。这是淠河流域人民大众通过口口相传保留下来的“活化石”。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