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方言人称代词的复数表达及其来源的类型学意义考察
汉语方言人称代词的复数表达及其来源的类型学意义考察
作者:***
来源:《辞书研究》2020年第06期
普通话的来历
        摘要“数”是汉语代词系统中一个较为普遍的语法范畴,文章主要讨论汉语方言人称代词的复数表达及其来源的类型表现。文章首先对汉语方言人称代词复数多种多样的表达形式进行分类,包括: 变音式、附加式和特殊式等。基于相关分类的分析,我们从类型学角度出发,认为汉语方言人称代词复数标记的来源以“数量结构”“处所词”及“指示代词”为主,并对每种来源的类型表现进行讨论。总的来说,汉语人称代词复数与世界其他语言有着相关共性的特征表现。
        关键词汉语方言人称代词复数标记类型学
        一、 引言
        语言中人称代词“数”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Greenberg(1984)基于30种语言的调查基础之上,指出普遍现象41,即:“所有的语言都有至少包括三种人称和两种数在内的代词范畴。”也就是说,在语言的代词范畴中,“三称两数”是其共性之一。但这一研究所调查的语言数量有限。随后,学者们逐渐扩大语种库中语言的数量。如,Ingram(1978)基于71種语言之上,归纳出人类语言的“人称—数”模式,并指出语言中的人称代词系统至少包括四种人称和两种数。在此研究基础上,有的学者进一步以300多种语言为语种库,利用8种人称原型的组合来反映不同人称数范畴的关系。(Cysouw2003)但上述研究中均缺乏对汉语这一重要语言的考察。
        此外,语言的复杂性影响着“数”的表达。汪化云(2008)253提出了“代词体意义的表达”,这一“体意义”一般包括“复数”意义和“不定量”意义两个方面。但无论是“复数”还是“不定量”,它们均与“数”有着密切的关系,主要表现是人称代词的复数和指示代词、疑问代词的不定量。
        鉴于此,本文将以汉语方言人称代词复数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汉语方言人称代词的复数表达形式有哪些?这些表达形式的相关特征如何?(2) 汉语方言人称代词复数标记的来源有哪些?其类型学意义表现如何?
        二、 汉语方言人称代词的复数表达形式
        “数”[1]是代词系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语法范畴。汉语中,人称代词的复数表达形式多种多样。就现代汉语普通话而言,其人称代词复数形式主要是在人称代词后面加“们”,且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复数表现形式严格配套均衡使用。但汉语方言中人称代词的复数表达则呈现出纷繁复杂的情况,且在表现形式上存在着不配套、不对称的现象。
        (一) 变音式
        所谓“变音”[2],主要是在本音的基础上,派生出其他的语音形式,即“本音带有某种意义的派生形式(derivative form)”(李荣1983)12。这一人称代词的复数表达形式在汉语方言中大量存在。袁家骅(1960)就曾指出,陕西商县的人称代词主要通过声调的改变来区别单、复数。变音式主要分为两类。
        1. 单纯变调
        这种形式在汉语方言里比较常见,其突出表现是改变单数人称代词的声调来完成复数人称代词的表达。如:
        在上述两个例子中,例(1)中的三个人称分别为“o31”“n31”和“ti31”,而其复数形式是在改变单数形式声调的基础上得以实现的,即分别用“o35”“n35”和“ti35”来表达各自的复数意义。同理,例(2)中的湘语绥宁方言也是如此。这一现象除了在湘方言中较为常见之外,在其他方言区也很普遍。如:
        (3) 关中方言—临潼(孙立新2002)247
        在关中方言区的人称代词中,通过改变声调来区别单数和复数的现象十分普遍。除了例(3)的临潼地区,这一现象亦分布在丹凤、黄陵、宜军、白水、富平、泾阳、旬邑、永寿、淳化、乾县、兴平等地。上述例(1)—例(3)各个方言中的人称代词复数表达形式均是在单数变调的基础上得以形成的,这种通过改变声调来构成复数表达的手段在汉语方言中较为常见。
        2. 复合变调
        这种形式是在单数人称代词变调的基础上加后缀来完成复数人称代词的表达。如:
        例(4)中,第一人称单数形式为“42”,而其复数形式是在“42”变调为“33”的基础上加后
缀“a13”构成的。同样,例(5)中的复数形式是在单数变调的基础上加后缀“ti”(几)构成的。
        总的来说,有关汉语人称代词复数变音式表达的来源,我们认为这是对上古汉语中人称代词用法的继承。主要原因在于,那时候的人称代词没有“数”的明确界限。王力(1989)也指出,上古汉语的人称代词形态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我们见到的只是书面记载并无人称“数”的形式,但那时候的人称“数”范畴可能是通过变音的形式来完成的,而且这种表达方式在今天的某些方言中仍存有痕迹并多处可见。从历时角度推断来看,这一说法也依然成立。
        (二) 附加式
        这是汉语表达“数”范畴最常见的一种方式,即在人称代词后面附加词缀来表达复数意义。表达复数意义的词缀有很多,常用的如“们”(普通话和方言中均可见)、“家”、“者”、“都”、“哩”、“搭”、“人”等。这些词缀在不同的方言中不仅有读音上的异同,而且还有书写上的差异,可分为以下几类:
        1. “等”类后缀
        戴昭铭(2003)以及汪化云(2008)将这一类复数标记分别称为“t”类复数标记和“笃”类复数标记。该类复数标记有“等(人)”“笃”“都”“底”“多(人/侬)”“啲”“兜(人)”“丁(人)”等,主要分布于客家话、粤语、湘语、赣语、平话还有吴语等方言点。如:
        上述例(6)和例(7)分别是以“等/兜(人)”“多”为复数标记的方言例子。有关“等”类后缀的来源,目前说法不一,有“多”类说,如李如龙、张双庆(1999),汪化云(2008);“等”类说,如戴昭铭(2003);“属”类说,如梅祖麟(2004)等。我们更倾向于“多”类说。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