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联播》主持人语言仪式化的思考
作者:冯以敏
来源:《新闻世界》2014年第03期
作者:冯以敏
来源:《新闻世界》2014年第03期
【摘 要】央视《新闻联播》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国家政治权威与秩序的象征,主持人语言作为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在《新闻联播》中的作用是什么,主持人语言的仪式化带给我们的思考是什么,本文从国家形象、语言形象以及语言文化形象的传播与维护三个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
【关键词】主持人语言 仪式化 价值思考
央视《新闻联播》自1978年开播至今,经过30余年的变化与发展,它具有的宣传模式一直是省、市级电视台借鉴甚至照搬的标准样板,在全国电视媒体中已成为独具特的“普通话的来历联播体”。“作为国家政治权威与秩序象征的《新闻联播》,已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个仪式。”①作为《新闻联播》的主持人,在语言规范化问题上就显得格外重要。而这种重要性就使得主持人语言形成了一种既定的模式,并且这种模式化已经上升成为了一种仪式化的表现。这种仪式化在《新闻联播》里的作用是什么,价值是什么,这是本文想要思考的问题。
一、主持人语言仪式化表征
1、仪式化的定义
有研究者认为,仪式是文化的核心和缩影,与人类生活具有同构性。“仪式化是指某种类型化的、重复的姿势和姿态。”②这里重在类型化和重复。《新闻联播》的主持人语言就是这种类型化和重复,主持人每天播报新闻时所使用的语言都有一个框架,这样一个框架就是类型化的表现,而主持人每天的工作就是在重复这样一种类型化。所以主持人语言的仪式化就是这种播报模式的姿势和姿态。
2、主持人语言仪式化的特点
从定义我们可以看出,主持人语言仪式化最重要的就是类型化和重复性。所以仪式化的特点从两方面来谈,一是主持人语言的类型化,二是重复性。《新闻联播》的这种填空式的播报模式一直被广大观众所诟病,观众认为多年来《新闻联播》一直重复着国家领导人在各地调研、全国人民安居乐业以及国际局势紧张这样的内容,主持人的播报也一直遵循“今天是某年某月某日,农历某月,今天的主要内容有”的模式。观众可能厌烦了这样的播报模式。但
是,这样的类型化的播报是《新闻联播》发展多年的产物,这样一种既存的模式必然有它存在的合理性,而这种合理性正是这种类型化存在的必要性。正因为这样类型化的播报,《新闻联播》的“联播体”才能成为省、市级电视台借鉴甚至照搬的标准样板。再说重复性。重复性具体就体现在主持人播报新闻时重复类型化的播报模式。但是,正是因为这种重复性的类型化,《新闻联播》才能作为中国的形象面向全球,才能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才能成为国家政治权威与秩序的象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