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基层武装建设工作的调研报告
关于基层武装建设工作的调研报告
我最近进行了实地调研,旨在了解基层武装建设的情况。基层是指在乡(镇)、街道设立的人民,是我国国防体制和基层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国防动员建设和实施战争动员的组织基础。因此,加强基层建设,提高整体建设水平,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但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基层建设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认真研究解决。
一、当前基层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在各级力支持和不懈努力,基层建设在质量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按照目前强军思想的要求来衡量,还不同程度存在一些问题。通过这次调研,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层武装工作开展不容易。
尽管各级党委、政府对基层建设重视,各类政策规定也是有章可循的,但由于长期处于和平环境,个别领导和武装工作岗位上的同志滋生了和平麻痹思想,对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有所淡化,
出现了“抓经济,忘国防”、“进市场,丢武装”的现象。地方党委政府工作量繁多,基础建设任务重,导致武装工作重视不够,有的领导认为武装工作是个软指标,不想更多的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在武装工作的经费安排上只能维持日常基本办公。由于经费投入不足,民兵政治教育、军事训练、“民兵之家”等活动开展受限。这些问题导致了加强基层建设、抓好武装工作各项政策规定的落实不到位,严重削弱了基层地位,使武装工作任务在基层难以完成。
二)从事专武干部的人员不合理。
在调研中,我发现从事专武干部的人员不合理。有些专武干部身兼多职,存在武装工作可干可不干的模糊认识。这些问题也导致了基层的建设水平不高。
二、加强基层建设的对策建议
为了解决当前基层建设存在的问题,我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加大经费投入,提高武装工作的重要性。
地方经费投入,提高武装工作的重要性,确保武装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加强民兵政治教育、军事训练等活动,提高基层建设水平。可以在家兼职的工作
二)合理配置专武干部人员。
加强专武干部队伍建设,合理配置人员,提高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确保武装工作的顺利开展。
总之,加强基层建设,提高整体建设水平,是当前国防建设的迫切需要。我们要认真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武装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现行管理体制存在问题。基层实行的是军地双重领导制,即基层的工作由区管理,而平时人员管理、工资待遇则由街道负责。这种体制导致区赋予基层的工作不能很好地落实到位。
二、专武干部进出渠道不畅。一方面,很多有专长、适合做武装工作人员的无法进入;另一方面,基层人员的工作性质要求其年龄不能过大,达到一定年龄就需要适当的调整交流。但目前镇街部分专武干部任职时间过长,年龄偏大,跨进基层武装工作的大门,一干就是很多年,工作缺乏创新。在村居,从事人武工作的民兵营长,部分年龄太大,由于农村中现状多为老人和儿童,无适合的年轻人来接替。
三、基层人武工作落实不到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一些乡镇领导对武装工作的特殊性认识不足,硬性给乡镇专武干部分配其他兼职工作。据调查了解,绝大多数乡镇专武干部身兼多职,除了长期性的兼职外,还要应付临时性工作,导致日常工作忙于应付。特别是和平时期,一些镇、街道党委政府武装工作重视不够,没有把武装工作纳入镇、街道目标考核体系之中,党管武装工作停留在口头上的多,具体落实的少。多数单位日常工作停留在布置了就等于落实了,计划了就等于开展了的状态,喜欢搞些花架子,不跟踪问效抓落实,特别在民兵政治教育、军事训练、战备工作等方面尤为突出。
四、民兵整组工作不实。部分单位存在着在花名册上整组,在派出所户籍网上整组现象,有的把符合年龄条件的,在网上进行整组一网搞定;有的甚至闭门造车,没有结合本地区实际、没有考虑人员流动量、没有考虑兵员所在位置,也不管人员编组结果合理性、能否拉得出用得上等因素,部分镇和村居对建立民兵组织热情不高,甚至有抵触情绪。
三、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改进措施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