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产业化的思考
作者:吴琼
来源:《环球市场》2019年第04期
作者:吴琼
来源:《环球市场》2019年第04期
摘要:运用经济学理论,判断教育为准公共产品;但从社会学角度看,应当坚持教育的核心;对于目前产业化以及过度追求经济利益所带来的问题,应予以妥善解决。
关键词:教育;产业化;规范发展
长期以来,教育产业化引起了多轮广泛的讨论。但不论教育与经济的交融如何错综复杂,把握住教育的初衷,实事求是地看待纷繁演绎的现象,才能看清到底哪些是广义教育产业中可以也应当进行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的区别“产业化”的门类,而哪些是必须坚守的不以短期经济效益为衡量标准的核心。
一、教育的核心
广义来说,教育就是培养人,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参与的有益于身心发展的各类社会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教育。狭义来看,教育一般指学校教育,是根据社会需要和身心发展规律,有组织、有计划,系统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陶冶情操,把他们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
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人类活动。教育的根本在于最大范围地传播知识,发掘并培养能够传承并发扬人类智慧的接班人。从这个社会使命出发,教育具有公益性,是为全人类福社服务的。珍贵而有限的教育资源,不应当被某个阶层独占。
随着经贸活动的繁荣,经济理论被用来解释更多的社会现象。比如,教育也可以看作是产业,教育服务便是产品。萨缪尔森1954年在《经济学与统计学评论》上发表“公共支出的纯理论”,將公共产品的特征归结为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比如国防;而消费上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产品就是私人产品,比如蛋糕。经济学还用外部性来解释产品给生产者或消费者以外的人所带来的长期效应,当然,这个效应可正可负。一般来说,国防等公共产品由政府承担,当然实际是通过税收支付,私人产品则遵循谁受益谁支付的原则。优质的教育塑造高层次人力资源,不仅个人终身受益,也是整个社会效率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教育是准公共产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