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厂离职十年盛衰:从联盟到谢幕
将投中网设为“星标⭐”,第一时间收获最新推送
高速变化的互联网行业如同一股湍流,一切组织和个体都不可避免地跟随大势起伏。文丨孙静来源丨降噪NoNoiseBBC纪录片《绿家园》中,呈现过人与植物互相依附的智慧:在印度梅加拉亚邦的悬崖峭壁下方,卡西族人会利用柔韧的印度榕树根系,在湍流上「种」桥。
他们把榕树种在河边,然后通过竹筒牵引着柔韧的根系向河对岸伸展。那些快速生长的根系聚合到一起,在分享营养和资源的同时,形成一股比单独根系更加坚韧的天然支撑。
一座充满生命力的桥就这样筑成了。
在互联网的黄金年代,这样的「桥」曾以大厂校友会、离职社等「前员工联盟」的形式存在、生长,成为同袍情谊、创业梦想、价值交换的一个通道。阿里系的「前橙会」、腾讯系的「南极圈」、百度系的「百老汇」一度成为投资人疯狂追捧的「概念股」。
不过相比拥有长久生命力、有「不死树」之称的榕树,大厂离职的这座「桥」并不稳固。高速变化的互联网行业如同一股湍流,一切组织和个体都不可避免地跟随大势起伏。
01大家都在谢幕
「我们现在还活着,只不过活得比较艰难。」南极圈创始人潘国华坦诚得出人意料。很少有人愿意主动承认失败或分享正在经历的某种不如意。但他似乎并不介意这些。
作为腾讯离职员工的自发组织,南极圈平台上聚集了1万多名「老鹅」。
到老潘,最初是想从大厂与离职员工关系的角度,看组织对人的定义在不同大厂、不同行业的不同发展阶段之间,究竟存在哪些反差。在企业文化领域,这是我好奇的命题之一。
LinkedIn联合创始人里德·霍夫曼曾在《联盟:互联网时代的人才变革》一书中说过:一个员工只有感受到他和所在的组织存在着社会交换的时候,他才会强化跟这个组织的纽带关系。
离职社应该算得上纽带之一。早年互联网公司都有规模浩大的离职、校友会,且在江湖上各成一派;但移动互联网催生的新巨头如美团、字节、滴滴、拼多多,都还没有孵化出与其声量相匹配的前员工组织。
即便体量最大的字节——员工数早已超过10万、HR团队是业内知名的招聘机器,离职员工之间仍只是松散的关联,不到所谓的组织。美团前员工倒是在2019年创立了「三块钱」,但外部存在感不强。
鹤的部首至于拼多多,在一个强调本分、盛行花名、员工入职约等于「社交失联」的高压企业文化之下,校友会、离职这种组织是否存在,外界不得而知。
不过深入了解后,我发现,在这种关系连接中,时机似乎比企业文化更关键。
比如字节和滴滴都有意效仿BAT,孵化类似的离职员工社。2022年字节高管还专门与老潘交流前员工社的运作事宜,滴滴前两年也拉着老潘开过两次电话会议。但后来似乎也没了动静。魔兽秘籍
字节前中层王笑记得,到2022年底他离职时,都没有听说类似离职社的存在。他只在原团队拉的小里,与前同事们保持互动,这种联系更多只是基于对小团队工作氛围的一种认同和怀念。
对于上述两家公司来说,彼时都有比关照前员工更为紧迫的待办事项。滴滴在监管整改中
等待上架,字节还在电商、本地生活、全球化多条战线打仗。
即便是风光一时的BAT离职社,现在也沉入一个平淡期,没了前几年的活跃。最直观的证据是校友会、社公号更新频次的变化:
阿里集团官方背景的「阿里校友会」,把对「102班同学们」(离职员工代称)的想念停留在了2020年11月26日。最后那篇题为《102班的同学们,我们想你了!》的文章,阅读超过2.1万;同样官方背景的「腾讯校友会」,停更在2021年11月17日,最后一条内容是关于23周年司庆文化衫的预售。
民间性质的阿里「前橙会」,停更在2022年1月17日;「百老汇」最新一篇更新是在2022年10月25日,距今也有半年时间。「南极圈」虽然还在保持更新,但部分内容已经转向行业动态观察。看得出,无论官方还是员工间的自发组织,对大厂离职员工体的照拂都在减退。越来越少的内容分享只是一个缩影。
「我们的时代几乎都过去了,大家都在谢幕。」潘国华自嘲现在是躺平模式。
旁人听起来多少会有点感伤和无措。在大厂离职社最热闹的那几年,南极圈、百老汇、
前橙会是VC合伙人眼中的「寻宝地图」,上面布满密密麻麻的待挖金矿;这些社自身也在通过各种形式,为前同事提供帮扶和链接,像前橙会做了私董会,南极圈则通过商业化运营模式,做了类似美国YC模式的孵化器,并在高峰时期投出六七十家公司。
但最近,老潘的主要精力变成帮一些相对资深的前员工推荐工作机会。
对他而言,变化并不是突然发生的。他有充裕的时间去消解情绪、更新认知。
无论组织者再怎么不甘心,大厂离职社的盛衰,终归只是时代的一个注脚。
02前员工们撑起BAT最早的「互联互通」
企业管理规章制度2015年1月13日,北京辽宁大厦见证了BAT三家少有的一次「互联互通」。
前橙会组织者寿远、百老汇创办人陈枫、南极圈创办人潘国华以及百度元老王啸、原腾讯SVP吴宵光等四五百人聚到一起,探讨BAT前员工拓宽资源及渠道合作的可能性。
当时三家走出的离职员工,保守估计超过10万。对于这些前大厂人的去向,互联网圈曾有一个调侃:百度出术士,输出CTO比较多;腾讯出谋士,擅长做产品;而阿里出战士,长
有什么好看的发型于打仗斗狠。如果三大门派联合,或许能碰撞出更亮的火光。 有参会者回忆,作为三家大厂的前员工「代表」,陈枫、寿远、潘国华等人还在现场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大家口中的「枫」陈枫,为每家都准备了一份纸面凭证——一个「红本本」。
多年后,许多细节被时间风化成齑粉,「结盟」行动似乎也没有带来实质性的进展,但那个红本本,潘国华保存至今。
其实相比豪情壮志的商业「结盟」,大厂离职员工成立之初的目标更为淳朴——为聊天叙旧个线上场所。
陈枫2010年创立百老汇的初衷,只是「闲得没事」,想见见老朋友,但大家总约不到一起,干脆就拉一个聚会。前橙会的出现是为了大家离开阿里后,彼此还能联系上,「最好能常常碰个面儿」。南极圈的前身叫「永远一家人」,不难看出也是一个情感驱动型社。
「只有在公司度过的时光是一个美好的回忆,大家才愿意离开后继续联系。」在前腾讯员工、OKAY智慧教育联合创始人刘希军眼中,离职是有共同价值观的一人聚集、寻求彼此认同的场地。
放到更宏大的背景下,大厂离职的主力大多以公司创业期的老员工为主,因为在BAT成长为巨型互联网企业之前,企业价值观的纯度、对创新的宽容度都是更高的。
反义词组成的词语南极圈早年还有个「特权」,当时QQ主管给前同事们搞了个特批——总入人数无上限。后来赶上QQ统一修改产品规则,「特权」这才名存实亡。
三家之中,百老汇侧重技术产品的交流和培训,始终坚持公益和独立属性,拒绝商业投资;前橙会和南极圈则在2014年前后被推到创业浪潮之巅。
风口其实始于2012年移动互联网的勃发,至2015年举国「双创」达到巅峰。
那段时间也是BAT的黄金时代。2014年9月,阿里巴巴在纽交所上市,上万名员工一夜成为千万富翁;2016年9月5日,腾讯首次成为亚洲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
当一个时代性的机会出现,仿佛一个结界被打开,会有更多的冒险家、梦想家密集涌现出来。新的财富流动就这样出现了。
BAT的前员工们首当其冲。一次前橙会的聚会上,一名风险投资机构的合伙人说,从阿里
系出来的创业者,公司估值要比其他人多20%以上。亦有阿里高管回忆,他的一个下属,写了一份PPT就拿到了融资。
正是在这个时期, 杭州西溪路的福云咖啡、北京中关村创业大街的3W咖啡,成为阿里系创业者、腾讯系创业者的著名据点。大厂离职社也成了汇聚资源的线上平台。
「腾讯是一个'封闭’的互联网公司。创业者对生态外的世界不熟悉,我是一个节点,帮他们对接人。」曾有一名前同事的创业项目急缺流量,老潘牵线给乐信创始人肖文杰——另一名前腾讯人。肖文杰很痛快地答应帮忙。这个同事的产品顺利进入到分期乐的平台,得到了梦寐以求的流量;当然乐信也不亏,相当于多了一个产品服务。
创业潮来临时,社人气一天比一天火。如果老潘某天不看,内未读的聊天记录几乎拉不完。根本看不过来。
当时甚至出现一个奇葩景象:一些人会出于各种商业诉求,冒充前腾讯员工入。后来南极圈不得不增加入审核——持腾讯校友会补开的电子版离职证明,才能加入社。此后冒充人数断崖式下跌。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