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资要考的知识点
小学教资要考的知识点
    知识点:第一章 学生观——“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根据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的要求,《小学综合素质》学生观这一节需要“理解'以人为本'的涵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一、“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
    “以人为本”的教育战略思想把人置于教育发展的起点和目标上,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确立了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人为本”就是素质教育的显然属性。秉持以人为本,最稳固的落脚点是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全面落实在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充份认同、关心、信任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恰当的方式鼓励、爱护学生,认同学生的生命主体意识,把课堂送给学生,使学生充分发挥教育的主体作用。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很好地体现和遵从了学生的本质属性,将学生视为发展中的人,尊重个体的独特性,并切实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学生放置在发展的主体位置。
    1.学生就是具备单一制意义的主体,就是不以教师意志为迁移的客观存在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要求把学生置于教育活动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把学生真正的当作“人”来开展教育,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不以教师的个人意志去支配学生,按照学生的成长规律开展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而现实中,个别教师忽视学生的独立主体性特点,以教师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进而树立教师的所谓绝对权威,这是与当代学生观相悖的。
    (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在主体地位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需要树立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活动过程中,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学生角观念,帮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转变为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探究。在这种学生观的引导下,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探索精神,眼界开阔、思维活跃,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和开拓进取的精神。
    (2)学生具备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迁移
    学生作为个体.具有主观的意志,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并非简单地被动接受知识,而是经过自己的考量之后做出的判断。由于学生自身认识的不同,造成了学生学习效果的不同,说明学生在思想上具有鲜明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独立性,不能把自己的个人意志强加于学生的思想之上,要客观地看待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把学生当作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当作具有个体独立性的人来看待,因势利导地去施加教育,推动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
    (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备主体的市场需求与责权
    学生的主体性的根源在于个体需求与责权的统一。学生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独立的主体,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具有学习的自主需求和动力,拥有享受相关需求的权利。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使学生认识到权利与责权是并存的,更是统一的,在享有一定权利的同时也必须承担着一定的责任,这是学生主体性的客观要求。
    2.学生就是发展的人,具备非常大的发展潜力
    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在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以及自我内部矛盾运动的相互作用下,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所发生的质、量、结构方面变化的过程及结果,是内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学生作为发展的人,其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身心发展的社会需要与个体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备规律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①顺序性
    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如身体的发展遵循着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从骨骼到肌肉的顺序发展。心理的发展总是按照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由情绪到情感的顺序发展。
    因此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应当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序列展开学前,努力做到循序渐进,“拔苗助长”“陵节而胡”都就是有悖于身心发展顺序性规律的。
    ②阶段性
    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就是指个体在相同的年龄阶段整体表现早年心发展相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遭遇着相同的发展任务。例如小学生的思维具备很大的具体性和形象性特点,不难认知抽象化的道理。
    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还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
    ③不平衡性
    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在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儿童身心发展的速度并不是完全与时间相一致地匀速运动,在不同的时间里,其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是有明显差异的。具体表现在两方面:
    一就是同一方面的发展在相同的年龄阶段就是不平衡的,例如个体身高体重的发展存有两个高峰期——婴儿期和青春期。在这两个高峰期内,身高体重的发展较其他时期快得多。
    二是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平衡性。即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已经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如学生的感知觉发展达到成熟水平要比思维发展早得多。
    因此,教育必须遵从儿童身心发展的不能均衡性,尽早而教,即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及时地展开教育。所谓关键期就是指人的某种机能在某一年龄阶段最适宜 于构成的时期,也叫做最佳期或敏感期,在这一时期展开教育才可以获得最佳效果,如果错失了关键期,教育的效果就可以减少甚至永远也无法取得成功。
    ④互补性
    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就是指机体各部分或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存有着优势互补关系,某一方面损坏或缺位之后可以由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获得填补。具体表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如盲人的听觉通常会比较发达。
    另一方面,互补性也存有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例如身患重病或存有残缺不全的人,
如果他存有不屈不挠的意志和战胜疾病的信心,身心依然获得发展。
    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注重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⑤个别差异性
    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是指不同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存在着速度和水平的不同。这种不同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从体的角度,相同的体之间存有着差异,例如男女性别的差异,不仅就是自然性别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增添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相处体的差别。
    另一方面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
    根据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创造力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展开教学.并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最小的发展。
教资考什么内容?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建议教师应把学生看做就是发展过程中的客观存在,用发展的眼光回去对待学生.提倡对学生展开构成性评价。从本质上谈,学生处在人生发展的特定阶段,具备非常大的不稳定性和可塑性,教师应防止只高度关注学生的现实情况,必须发掘学生可能将发生的各种情况,同时实现对学生蜕变的全局性把握住,甚至全系列人生的指导,深信每个学生都就是可以积极主动蜕变的,就是存有培育前途的,就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对教育不好每一位学生充满信心。同时认同学生理性思维能力,认同学生民主自由意 志,把学生看做就是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在与教师的相处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慧创造力,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并使每个学生都达至自己的最佳发展水平。
    3.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不仅建议将学生做为一个整体去全面对待,而且必须高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蜕变。“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就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更必须高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宣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满足用户学生的个性发展建议。
    (1)人的全面发展是以承认学生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
    人的全面发展不等同于各个方面的平均化发展,教育活动牵涉德、智、体、美、劳等诸多方面与内容。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建议每个受教育者做为一个单一制而完备的个体,各个方面都能赢得理应的发展,同时也必须宣称人的各个方面发展水平具备一定差异性,无法用同样的标准回去来衡量各个方面的发展指标。“尺有所短,寸有所 短”,智育成绩不佳的学生,可以存有高尚的道德。不擅于艺术表演的学生,可以存有高超的劳动技能。人的全面发展,建议每一个人在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 都获得发展,这种发展,宣称学生个体差异。注重人的个性发展,就是对学生发展不同步的尊重,全面发展的人,不必须就是千篇一律的,而是充满著个性并存有自身特点的 人,完备的人,也不是各个方面平均值发展的人,而是在全面发展基础上个性又获得较好发展的人。因此认同个性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建议和最低境界。
    (2)学生的个性与差异要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教育的生机和活力,是推动学生的个性身心健康发展,就是学生自身发展的落脚点和最终彰显。素质教育建议教师直面学生的个别差异,消除按统一标准和尺度回去来衡量学生,崇尚全然趋同,整齐划一的弊病,根据学生各方面情况展开因材施教。这就建议在教育过程中
贯彻落实个别看待原则,讲究因时制宜,因人而异,为学生创设较好的蜕变成才条件,从个性化的角度人手,力求并使每一个学生在相同领域内有所专长、有所成就,培育大批的创新型人才,为进一步增强民族技术创新精神和能力打下稳固的基础。
    二、小学生的发展特点
    1.小学生美感无意识发展的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在教学活动的影响下,感觉的随意性、感受性不断发展,特别是差别感受性的增长要快于绝对感受性的增长,小学生在音乐学习和训练的影响下, 辨别音调的能力明显提高。同样,通过学习活动,小学生的语言听觉和语言运动觉发展也很快,已逐渐接近成人的水平。在书写、绘画制作等教学活动中,小学生手部的肌肉、关节、力量都有了显著的发展,手部动作的精细性和灵活性也日益增强。小学生知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形状知觉、方位知觉和距离知觉三个方面的发展。首先,在形状知觉方面,小学生刚入学时容易疏忽客体的“形状”特性,而会更多地注视客体的其他特征。所以在写字时经常会出现左右、上下颠倒的错误。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辨别形状的正确率会逐渐提高。其次,在方位知觉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对位置和方向会有更清晰的知觉,左右方位和空问知觉都有
很好的发展。再次,在距离知觉方面。小学生对空问环境中对象问较近的距离可以确定,对较远的空间距离则往往混淆不清,这说明小学生的距离知觉还是比较模糊,有时 候还容易混淆。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