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节⽓的含义
⼆⼗四节⽓是指⼆⼗四时节和⽓候。⼆⼗四节⽓是中国古代订⽴的⼀种⽤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古代劳动⼈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
由于中国农历是⼀种“阴阳历”,既根据太阳也根据⽉亮的运⾏制定,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周期。但中国⼜是⼀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所以在历法中⼜加⼊了单独反映太阳运⾏周期的“⼆⼗四节⽓”,⽤作确定闰⽉的标准。⼆⼗四节⽓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住⾏。⼆⼗四节⽓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
⽴春,是⼆⼗四节⽓中的第⼀个节⽓,⼲⽀历的岁⾸,建寅⽉之始⽇;到达时间点在公历每年⽴春
2⽉3-5⽇,太阳到达黄经315°时。
⽴春是汉族民间重要的传统节⽇之⼀。“⽴”是“开始”的意思,⾃秦代以来,中国就⼀直以⽴春作为春季的开始。⽴春是从天⽂上来划分的,春是温暖,鸟语花⾹;春是⽣长,耕耘播种。从⽴春交节当⽇⼀直到⽴夏前这段期间,都被称为春天。
广东重点大学所谓“⼀年之计在于春”,⾃古以来⽴春就是⼀个重⼤节⽇,叫春节(到民国后被易名)。中国⾃官⽅到
民间都极为重视,⽴春之⽇迎春已有三千多年历史。⽴春时天⼦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来之后,要赏赐⾂,布德令以施惠兆民。这种活动影响到庶民,使之成为后来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动
⾬⽔是24节⽓中的第2个节⽓。每年的正⽉⼗五前后(公历2⽉18-20⽇),太阳黄经达330度
白居易的名诗⾬⽔
时,
⾬⽔
是⼆⼗四节⽓的⾬⽔。此时,⽓温回升、冰雪融化、降⽔增多,故取名为⾬⽔。⾬⽔节⽓时段⼀般从公历2⽉18⽇或19⽇开始,到3⽉4⽇或5⽇结束。⾬⽔和⾕⾬、⼩雪、⼤雪⼀样,都是反映降⽔现象的节⽓。
平静书斋
《⽉令七⼗⼆候集解》:“正⽉中,天⼀⽣⽔。春始属⽊,然⽣⽊者必⽔也,故⽴春后继之⾬⽔。且东风既解冻,则散⽽为⾬矣。”意思是说,⾬⽔节⽓前后,万物开始萌动,春天就要到了。如在《逸周书》中就有⾬⽔节后“鸿雁来”“草⽊萌动”等物候记载。
惊蛰,古称“启蛰”,是⼆⼗四节⽓中的第3个节⽓,更是⼲⽀历卯⽉的起始;时间点在公历3⽉5-惊蛰
6⽇之间,太阳到达黄经345°时。《⽉令七⼗⼆候集解》:“⼆⽉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惊蛰,是蛰⾍惊⽽出⾛矣。”
惊蛰时间在公历3⽉5-6⽇之间这是正确的。以前有⼈说“时间点在农历每年⼆⽉初⼀前后”,这是不对的,农历与公历⽇期是较⼤的出⼊。
春分,是春季九⼗天的中分点。⼆⼗四节⽓之⼀,每年农历⼆⽉⼗五⽇前后(公历⼤约为3⽉
春分
20-21⽇期间),太阳位于黄经0°(春分点)时。春分这⼀天太阳直射地球⾚道,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北半球是春分,在南半球来说就是秋分。春分是伊朗、⼟⽿其、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等国的新年,有着3000年的历史。
《⽉令七⼗⼆候集解》:“⼆⽉中,分者半也,此当九⼗⽇之半,故谓之分。秋同义。”《春秋繁露·阴阳出⼊上下篇》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寒暑平。”
春分也是节⽇和祭祀庆典,古代帝王有春天祭⽇,秋天祭⽉的礼制。周礼天⼦⽇坛祭⽇。《⽉令七⼗
社保卡全国一卡通⼆候集解》:“⼆⽉中,分者半也,此当九⼗⽇之半,故谓之分。”另《春秋繁露·阴阳出⼊上下篇》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寒暑平。”
《礼记》:“祭⽇于坛。”孔颖达疏:“谓春分也”。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春分祭⽇,秋分祭⽉,乃国之⼤典,⼠民不得擅祀。
民间活动上,⼀般算做踏青的正式开始。活动有:⼀放风筝,妇⼥⼩孩放风筝。并在风筝上写
祝福希望天上神看到。⼆簪花喝酒:⽆论男⼥⽼少都簪花。三野外挑野菜:朱淑真《春⽇杂书⼗⾸》:写字弹琴⽆意绪踏青挑菜没⼼情。饮⾷⽅⾯,则有春菜,春汤,春酒等
清明,是⼆⼗四节⽓中的第5个节⽓,更是⼲⽀历⾠⽉的起始;时间点在农历每年三⽉初⼀前后清明
(公历4⽉4-6⽇),太阳到达黄经15°时。⼜名“三⽉节”或“踏青节“。
《历书》:“春分后⼗五⽇,⽃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清明,盖时当⽓清景明,万物皆显(⽓温上升,中国南部雾⽓少,北部风沙消失,空⽓通透性好),因此得名。”
清明的时间点在公历每年4⽉4-6⽇,⽽在农历上的⽇期并不固定,为每年三⽉初⼀前后,此因农历是阴阳历。
中国古代从清明起的15天内每隔5天分出三候:“⼀候桐始华;⼆候⽥⿏化为鹌;三候虹始见。”意即在这个时节先是⽩桐花开放,接着喜阴的⽥⿏不见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后是⾬后的天空中可以见到彩虹了。
《⽉令七⼗⼆候集解》:“三⽉节……物⾄此时,皆以洁齐⽽清明矣。”
《岁时百问》中说:“万物⽣长此时,皆清洁⽽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节与除、盂、九三节并称中国传统节⽇四⼤祭祖节⽇。由于清明节是根据节⽓⽽定的,故清明是少数与西历⼤致吻合的中国传统节⽇。清明为台湾、中国⼤陆、⾹港等地唯⼀根据节⽓⽽定的休假⽇,在澳门则还有冬⾄。
⾕⾬是⼆⼗四节⽓的第六个节⽓,每年4⽉19⽇~21⽇时太阳到达黄经30°时为⾕⾬,源⾃古
⾕⾬
⼈“⾬⽣百⾕”之说。同时也是播种移苗、埯⽠点⾖的最佳时节。“清明断雪,⾕⾬断霜”,⽓象专家表⽰,⾕⾬是春季最后⼀个节⽓,⾕⾬节⽓的到来意味着寒潮天⽓基本结束,⽓温回升加快,⼤⼤有利于⾕类农作物的⽣长。
⽴夏
⽴夏是⼆⼗四节⽓中的第7个节⽓,更是阳历⾠⽉的结束以及巳⽉的起始;时间点在公历5⽉5-6⽇之间,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夏在农历上的⽇期并不固定,为每年四⽉初⼀前后,此因农历是阴阳历。“⽃指东南,维为⽴夏,万物⾄此皆长⼤,故名⽴夏也。”
在天⽂学上,⽴夏表⽰即将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们习惯上都把⽴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炎暑将临,雷⾬增多,农作物进⼊旺季⽣长的⼀个重要节⽓。
⼩满(grain buds)是⼆⼗四节⽓之⼀,夏季的第⼆个节⽓。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满
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满,还未⼤满。每年5⽉20⽇到22⽇之间视太阳到达黄经60°时为⼩满。
芒种是⼆⼗四节⽓中的第9个节⽓,更是⼲⽀历午⽉的起始;时间点在公历每年6⽉6⽇前后,太芒种
阳到达黄经75°时。芒种字⾯的意思是“有芒的麦⼦快收,有芒的稻⼦可种”。《⽉令七⼗⼆侯集解》:“五⽉节,谓有芒之种⾕可稼种矣。”此时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将进⼊多⾬的黄梅时节。
夏⾄是⼆⼗四节⽓之⼀,在每年公历6⽉21⽇或22⽇。夏⾄这天,太阳运⾏⾄黄经90度(处在双夏⾄
⼦座),太阳直射地⾯的位置到达⼀年的最北端,⼏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的⽇照时间最长。在北京地区,⽩昼时数可长达15⼩时。这⼀天北半球得到的阳光最多,⽐南半球多了将近⼀倍。
天⽂专家称,夏⾄是太阳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回头路”,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夏⾄后北半球⽩昼时数逐⽇减少。同时,夏⾄到来后,夜空星象也逐渐变成夏季星空。
⼩暑(Lesser Heat),是⼆⼗四节⽓之第⼗⼀个节⽓,也是⼲⽀历午⽉的结束以及未⽉的起始;公历每年7⽉7⽇或8⽇时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暑。暑,表⽰炎热的意思,⼩暑为⼩热,还不⼗分热。意指天⽓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全国⼤部分地区基本符合。全国的农作物都进⼊了茁壮成长阶段,需加强⽥间管理。
⼤暑是⼆⼗四节⽓之⼀,北半球在每年7⽉22-24⽇之间,南半球在每年1⽉20-21⽇之间,太阳⼤暑
位于黄经120°。⼤暑期间,汉族民间有饮伏茶,晒伏姜,烧伏⾹等习俗。
《⽉令七⼗⼆候集解》中说:“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初为⼩,⽉中为⼤,今则热⽓犹⼤也。”其⽓候特征是:“⽃指丙为⼤暑,斯时天⽓甚烈于⼩暑,故名⽈⼤暑。”⼤暑节⽓正
值“三伏天”⾥的“中伏”前后,是⼀年中最热的时期,⽓温最⾼,农作物⽣长最快,同时,很多地区的旱、涝、风灾等各种⽓象灾害也最为频繁。
⽴秋,是⼆⼗四节⽓中的第13个节⽓,更是⼲⽀历未⽉的结束以及申⽉的起始;时间在农历每⽴秋
年七⽉初⼀前后(公历8⽉7-9⽇之间)。“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到了⽴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从⽂字⾓度来看,“秋”字由⽲与⽕字组成,是⽲⾕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秋是秋季的第⼀个节⽓。
宋时⽴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的梧桐移⼊殿内,等到“⽴秋”时⾠⼀到,太史官便⾼声奏
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两⽚叶⼦,以寓报秋之意。
处暑
处暑,是⼆⼗四节⽓之中的第14个节⽓,交节时间点在公历8⽉23⽇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0°。处暑的到来同时意味着进⼊⼲⽀历申⽉的下半⽉。
《⽉令七⼗⼆候集解》:“七⽉中,处,⽌也,暑⽓⾄此⽽⽌矣。处暑含有躲藏、终⽌的意思。”此后中国长江以北地区⽓温逐渐下降。
此时太阳正运⾏到了狮⼦座的轩辕⼗四星近旁。夜晚观北⽃七星,弯弯的⽃柄还是指向“申”(西南⽅向)。处暑的“处”是指“终⽌”,处暑的意义是“夏天暑热正式终⽌”。所以有俗语说:争秋夺暑,是指⽴秋和处暑之间的时间,虽然秋季在意义上已经来临,但夏天的暑⽓仍然未减。尽管早晚已有些浓重的凉意,北京地区⽩昼的时间也减少到了13⼩时25分钟。
⽩露是⼆⼗四节⽓中的第⼗五个节⽓,是⼲⽀历申⽉结束及⾣⽉起始;时间点公历每年9⽉7⽇⽩露
到9⽇,太阳到达黄经165度时。
《⽉令七⼗⼆候集解》中说:“⼋⽉节……阴⽓渐重,露凝⽽⽩也。” 天⽓渐转凉,会在清晨时分发现地⾯和叶⼦上有许多露珠,这是因夜晚⽔汽凝结在上⾯,故名。古⼈以四时配五⾏,秋属⾦,⾦⾊⽩,故以⽩形容秋露。进⼊“⽩露”,晚上会感到⼀丝丝的凉意。
秋分(autumnal equinox),农历⼆⼗四节⽓中的第⼗六个节⽓,时间⼀般为每年的9⽉22或23秋分
⽇。南⽅的⽓候由这⼀节⽓起才始⼊秋。⼀是太阳在这⼀天到达黄经180度,直射地球⾚道,因此这⼀天24⼩时昼夜均分,各12⼩时;全球⽆极昼极夜现象。秋分之后,北极附近极夜范围渐⼤,南极附近极昼范围渐⼤。
寒露是⼆⼗四节⽓中的第17个节⽓,是⼲⽀历⾣⽉的结束以及戌⽉的起始;时间点在公历每年寒露
10⽉8⽇或9⽇视太阳到达黄经195°(处于室⼥座)时。《⽉令七⼗⼆候集解》说:“九⽉节,露⽓寒冷,将凝结也。”寒露的意思是⽓温⽐⽩露时更低,地⾯的露⽔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寒露时节,南岭及以北的⼴⼤地区均已进⼊秋季,东北和西北地区已进⼊或即将进⼊冬季。
这⼀天,北京地区⽩昼时长已缩短⾄11⼩时29分钟,正午太阳⾼度已降低⾄44°09'。寒露过后,太阳⾼度继续降低,⽓温逐渐下降。⽩露、寒露、霜降三个节⽓,都表⽰⽔汽凝结现象,⽽寒露是⽓候从凉爽到寒冷的过渡。夜晚,仰望星空,你会发现星空换季,代表盛夏的“⼤⽕星”(天蝎座的⼼宿⼆星)已西沉。我们可以隐约听到冬天的脚步声了。买房楼层注意事项
霜降,⼆⼗四节⽓之⼀,每年公历10⽉23⽇左右,霜降节⽓含有天⽓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霜降
是秋季的最后⼀个节⽓,也意味着冬天的开始,霜降时节,养⽣保健尤为重要,民间有谚语“⼀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见这个节⽓对我们的影响。
⽴冬
⽴冬是⼆⼗四节⽓之⼀,也是汉族传统节⽇之⼀,作为⼲⽀历戌⽉的结束以及亥⽉的起始;时间点在公历每年11⽉7-8⽇之间,即太阳位于黄经225°。此时,太阳位于⾚纬-16°19',北京地区正午太阳⾼度仅有33°47'。⽴冬过后,⽇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度继续降低。⽴冬期间,汉族民间以冬⾄为冬季之始,需进补以度严冬的⾷俗。
⽴,建始也,表⽰冬季⾃此开始。冬是终了的意思,有农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含意,中国⼜把⽴冬作为冬季的开始。
四枫院夜一
⽴冬节⽓,⾼空西风急流在亚洲南部地区已完全建⽴。此时⾼空西风南⽀波动的强弱和东移,对江淮地区降⽔天⽓影响很⼤。当亚洲区域成纬向环流,西风南⽀波动偏强时,会出现⼤范围阴⾬天⽓。此外,纬向环流结束和经向环流也会建⽴,并有寒潮和⼤幅度降温。
⽴冬前后,中国⼤部分地区降⽔显著减少。中国北⽅地区⼤地封冻,农林作物进⼊越冬期。中
国江淮地区的“三秋”已接近尾声,中国江南则需抢种晚茬冬麦,赶紧移栽油菜,中国南部则是种麦的最佳时期。另外,⽴冬后空⽓⼀般渐趋⼲燥,⼟壤含⽔较少,中国此时开始注重林区的防⽕⼯作。
⼩雪,是⼆⼗四节⽓中的第20个。11⽉22或23⽇,太阳到达黄经240°,此时称为⼩雪节⽓。⼩雪
此时,太阳位于⾚纬-20°16',这天北京地区⽩昼时间仅9⼩时49分钟,正午太阳⾼度仅
29°50'。
“⼩雪”节⽓间,夜晚北⽃七星的⽃柄指向北偏西(相当钟⾯上的10点钟)。每晚20:00以后,您若到户外观星,可见北⽃星西沉,⽽“W”形的仙后座升⼊⾼空,她代替北⽃星担当起寻北极星的坐标任务,为观星的⼈们导航。四边形的飞马座正临空,冬季星空的标识——猎户座已在东⽅地平线探头⼉了。
进⼊该节⽓,中国⼴⼤地区东北风开始成为常客,⽓温下降,逐渐降到0℃以下,但⼤地尚未过于寒冷,虽开始降雪,但雪量不⼤,故称⼩雪。此时阳⽓上升,阴⽓下降,⽽致天地不通,阴阳不交,万物失去⽣机,天地闭塞⽽转⼊严冬。黄河以北地区会出现初雪,提醒⼈们该御寒保暖了。
“⼤雪”是⼆⼗四节⽓中的第21个节⽓,更是⼲⽀历亥⽉的结束以及⼦⽉的起始;时间点在公历每年的12⽉7或8⽇,其时视太阳到达黄经255度。《⽉令七⼗⼆候集解》说:“⾄此⽽雪盛也。”⼤雪的意思是天⽓更冷,降雪的可能性⽐⼩雪时更⼤了,并不指降雪量⼀定很⼤。
冬⾄(Winter Solstice),是中国农历中⼀个重要的节⽓,也是中华民族的⼀个传统节⽇,冬⾄冬⾄送领导礼物
俗称“冬节”、“长⾄节”、“亚岁”等。早在⼆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它是⼆⼗四节⽓中最早制订出的⼀个,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21⽇⾄23⽇之间。
冬⾄这天,太阳直射地⾯的位置到达⼀年的最南端,⼏乎直射南回归线(南纬23°26')。这⼀天北半球得到的阳光最少,⽐南半球少了50%。北半球的⽩昼达到最短,且越往北⽩昼越短。如中国最南端——曾母暗沙(北纬2°33’)这天的⽩昼达11⼩时59分,海⼝市约为10⼩时55分,杭州市为10⼩时12分,北京约9⼩时20分,⽽号称“中国最北端”的⿊龙江省漠河县(北纬52°58')也仅有7⼩时34分。冬⾄过后,夜空星象完全换成冬季星空,⽽且从今天开始“进九”。⽽此时南半球正值酷热的盛夏。
⽐较常见的是,在中国北⽅有冬⾄吃饺⼦的风俗。俗话说:“冬⾄到,吃⽔饺。”⽽南⽅则是吃汤圆,当然也有例外,如在⼭东滕州、曲⾩、邹城、临沂周边地区,冬⾄习惯叫做数九,流⾏过数九当天喝⽺⾁汤的习俗,寓意驱除寒冷之意。各地⾷俗不同,但吃⽔饺最为常见。
⼩寒是⼆⼗四节⽓中的第23个节⽓,更是⼲⽀历⼦⽉的结束以及丑⽉的起始;时间点在公历每⼩寒
年1⽉5-7⽇之间,太阳位于黄经285°。对于中国⽽⾔,⼩寒标志着开始进⼊⼀年中最寒冷的⽇⼦。根据中国的⽓象资料,⼩寒是⽓温最低的节⽓,只有少数年份的⼤寒⽓温低于⼩寒的。
⼤寒是⼆⼗四节⽓之⼀最后⼀个节⽓。每年1⽉20⽇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0°时为⼤寒。《⽉令⼤寒
七⼗⼆候集解》:“⼗⼆⽉中,解见前(⼩寒)。”《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寒为中者,上形于⼩寒,故谓之⼤……寒⽓之逆极,故谓⼤寒。”这时寒潮南下频繁,是中国⼤部分地区⼀年中的最冷时期,风⼤,低温,地⾯积雪不化,呈现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严寒景象。这个时期,铁路、邮电、⽯油、海上运输等部门要特别注意及早采取预防⼤风降温、⼤雪等灾害性天⽓的措施。农业上要加强牲畜和越冬作物的防寒防冻。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