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岩的肉眼鉴定及鉴定表
对沉积岩或沉积物的研究,其目的是:(1)确定其物质成分、结构、构造,以及其中所含化石等,并给予正确的命名;(2)通过对岩石在不同阶段所形成的物质成分及其结构、构造特点的研究,来确定它在沉积、成岩以及后生阶段所发生的变化,以便恢复原生沉积特征及性质;(3)对岩石进行相分析,其目的是再造沉积时的自然地理状况;(4)搞清岩石某些性质,以确定其在国民经济上的价值。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因此对沉积岩的研究应该是全面的、综合地使用各种方法和手段。近代的沉积岩石学研究方法很多:野外地质学研究法;室内的专门的技术性质的研究法;综合相分析法等。下面仅就沉积岩肉眼鉴定方面作概略的介绍。
一、沉积岩肉眼鉴定要点及描述内容
在各论中我们介绍了五个主要岩类的沉积岩即:陆源碎屑岩类;火山碎屑岩类;粘土岩类;碳酸盐岩类和硅质岩类。现分述如下:
(一) 陆源碎屑岩类
陆源碎屑岩按其碎屑粒径可划分为:
粗碎屑岩(砾岩和角砾岩) >2mm
中碎屑岩(砂岩类) 2—0.05mm
细碎屑岩(粉砂岩类) 0.05—0.005mm
每类碎屑岩其相应粒度的碎屑含量必须在50%以上。如含有砾石50%以上的岩石才能称作砾岩,以此类推。碎屑岩的命名是以含量占50%以上的粒级来确定岩石的基本名称:若其他粒级含量在25—50%之间,则在基本名称之前冠以“**质”;若其含量在5—25%之间,则以“含**”表示。
1、粗碎屑岩——砾岩和角砾岩的观察和描述内容:
(1)颜:尽可能指出总的颜,并注意它的成因。
(2)砾石成分:鉴定各种砾石的成分,确定砾石占整个岩石的百分含量。如为复成分砾岩,还需估计各种成分砾石占全部砾石的百分含量。
(3)砾石大小及分选性:如分选不好时,应指出一般大小及最大最小的。
(4)砾石的圆度、球度及形状。
(5)胶结物成分,占整个岩石的百分含量;胶结物本身的性质;胶结类型等。
(6)其它:砾石有没有定向排列,胶结的致密程度,有无次生脉穿插等等。
由于砾岩在地层学上常作为沉积间断的标志和划分地层的依据;同时砾岩的沉积大部分距陆源供给区很近,易于利用砾岩成分来推断古地理情况,故对砾岩的野外研究还应当注意下列方面:
(1)层位和分布概况;
(2)岩层产状及其变化(如透镜体);
(3)层理及层面构造;
(4)与上下层的接触关系及其在剖面上的位置;
(5)砾石的倾向、倾角和长轴方向。
2、中碎屑岩——砂岩类
砂岩通常按碎屑粒径又可分为:(1)巨粒砂岩(2—1mm);粗粒砂岩(1—0.5mm)中粒砂岩(0.5—0.25mm);细粒砂岩(0.25—0.1mm);微粒砂岩(0.1—0.05mm)
各不同粒径的砂岩的观察和描述内容有:
(1)颜,并推断其成因:
(2)碎屑颗粒的大小,分选程度,如大小不均匀,应指出最大、最小和一般的直径以及各种颗粒含量的百分比
(3)碎屑颗粒的形状及磨圆度;
(4)胶结物的成分及其占整个岩石的百分含量;胶结类型;胶结致密程度;
(5)岩石的构造;
(6)碎屑成分:矿屑(需分辨出碎屑矿物的种类)、岩屑(尽量区分原岩类型)以及估计各种成分占全部碎屑的百分含量;
(7)生物残骸;
(8)次生变化。
在野外研究砂岩时除上述内容外,还应注意:(1)层理构造(特别注意斜层理)和层面构造;(2)岩层厚度及其变化等。
3、细碎屑岩类——粉砂岩
粉砂岩按碎屑粒度可分为:粗粉砂岩(0.05-0.03mm)和细粉砂岩(0.03——0.005mm)两类。
粉砂岩的观察和描述内容与砂岩大致相同。但由于粉砂岩颗粒细小,故在手标中难以辨认碎屑和胶结物成分。在野外主要研究它们的产状、构造特征及形成方式等。
(二)火山碎屑岩类
火山碎屑岩具有岩浆岩和沉积岩的双重特征。火山碎屑物质主要来源于地下深处的岩浆,其成分与熔岩相似;但结构构造又与碎屑岩相似。在成因上亦常常与熔岩或沉积岩过度
火山碎屑岩类肉眼鉴定和描述内容:
(1)颜及其分布的均匀程度;
(2)碎屑的粒度、成分、形状及不同物态碎屑的相对含量;
(3)胶结物的性质及含量;
(4)结构和构造(层理发育情况);
(5)次生变化。
(三)粘土岩类
粘土岩类亦具有双重特性,从碎屑粒度来看大部分由<0.005mm的颗粒组成;从矿物成分来看,主要是由粘土矿物组成。
由于粘土矿物非常细小,故要在肉眼中鉴定它们的成分是非常困难的,主要是对其颜和物理性质的研究。这是由于颜和物理性质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判断粘土岩的矿物成分;另一方面可以帮助了解其工业价值。物理性质主要注意其滑腻程度、可塑性、断口、膨胀性、粘舌性和在水中容易不容易泡软等等。
此外若肉眼可见的机械混入物,应鉴定其成分估计其百分含量。
(四)碳酸盐岩
若按矿物成分划分碳酸盐主要分为石灰岩和白云岩两大类型。但在两大端元岩石之间存在着一系列过渡类型(表III—16);在石灰岩(白云岩)与粘土岩之间存在着一系列过渡类型(表III—17)。
表III-16 碳酸盐岩的矿物成分分类表
岩石名称 | 方解石含量%CaCO3 | 白云石含量%CaMg(CO3)2 | CaO/MgO比值 | |
石灰岩类 | 石灰岩 含白云质石灰岩 白云质灰岩 | 100-95 95-75 75-50 | 0-5 5-25 25-50 | >50.1 50.1-9.1 9.1-4.0 |
白云岩类 | 钙质(灰质)白云岩 含钙质(灰质)白云岩 白云岩 | 50-25 25-5 5-0 | 50-75 75-95 95-100 | 4.0-2.2 2.2-1.5 1.5-1.4 |
表III-17 石灰岩(白云岩)与粘土岩过渡类型岩石
岩石名称 | 方解石(或白云石)%含量 | 粘土矿物%含量 | |
粘土岩类 | 粘土岩 含灰质(含白云质)粘土岩 灰质(白云质)粘土岩 | 0-5 5-25 25-50 | 及的结构100-95 95-75 75-50 |
石灰岩(白云岩)类 | 泥灰岩 含泥质灰岩(含泥质白云岩) 石灰岩(白云岩) | 50-75 75-95 95-100 | 50-25 25-5 5-0 |
对石灰岩的肉眼观察要注意下列内容;
(1)颜;
(2)结构与构造特征;
(3)硬度和岩石致密程度、断口类型;
(4)重结晶的程度
(5)肉眼可见的生物碎屑种类
(6)机械混入物的大小和成分,次生矿物成分
(7)加盐酸起泡强烈程度。
对白云岩的观察和描述内容和石灰岩类似,但其中很少有生物碎屑。
对白云岩应特别注意其次生变化的痕迹,以及白云石和方解石的关系,岩石结构特征等。
二、主要沉积岩肉眼鉴定表
表III-20 主要沉积岩肉眼鉴定表
岩石类型 | 岩石名称 | 碎屑粒度(mm) | 结构特征 | 物质成分及来源 | 成岩方式 | ||
陆源碎屑岩类 | 砾岩(角砾岩) | >2 | 砾状(角砾状) | 陆源碎屑物质及胶结物碎屑物质; 石英、长石、白云母、各种岩屑少量重矿物胶结物 | 机械搬运和机械沉积压固、水化学胶结 | ||
粗粒砂岩 | 2-0.5 | 粗砂状结构 | |||||
中粒砂岩 | 0.5-0.25 | 中粒砂状结构 | |||||
细粒砂岩 | 0.25-0.05 | 细砂状结构 | |||||
粉砂岩 | 0.05-0.005 | 粉砂状结构 | |||||
火山碎屑岩类 | 火山碎屑熔岩 | 集块熔岩 | >100 | 集块结构 | 主要为火山喷发的碎屑物质 碎屑物质:晶屑、玻屑、岩屑、浆屑等胶结物; 火山灰、火山尘以及少量的化学沉积物质和熔岩物质 | 熔浆胶结 熔浆胶结及压固 压结、水化学胶结 | |
角砾熔岩 | 2-100 | 火山角砾结构 | |||||
凝灰熔岩 | <2 | 凝灰结构 | |||||
熔结火山碎屑岩 | 熔结集块岩 | >100 | 熔结集块结构 | ||||
熔结火山角砾岩 | 2-100 | 熔结火山角砾结构 | |||||
熔结凝灰岩 | <2 | 熔结凝灰结构 | |||||
正常火山碎屑岩 | 集块岩 | >100 | 集块结构 | ||||
火山角砾岩 | 2-100 | 火山角砾结构 | |||||
凝灰岩 | <2 | 凝灰结构 | |||||
粘土岩类 | 按固结程度 | 粘土 | <0.005 | 泥质结构 | 弱固结 | 主要是母岩风华的过程中形成的粘土矿物及少量细碎屑物质 粘土矿物:高岭石、蒙脱石 细碎屑:石英、长石 | 机械搬运与机械沉积作用为主 |
粘土岩 | 块状构造 | ||||||
页岩 | 页理构造 | ||||||
碳酸盐岩类 | 石灰岩 | 内碎屑灰岩 | 与碎屑岩相对应 | 碎屑结构 | 沉积盆地内碎屑(以碳酸盐矿物为主)、生物遗骸,化学及生物化学沉淀物质碳酸盐矿物以方解石为主 | 化学、生物化学、生物作用以及波浪、岸流、潮汐等的流水机械作用 | |
生物灰岩 | 生物碎屑 | ||||||
鮞粒灰岩 | 包粒<2 | 鮞粒结构 | |||||
泥晶灰岩 | <0.03 | 泥(微)晶结构 | |||||
白云岩 | 大部在0.5~0.05 | 晶粒结构交代残余结构 | 白云石为主 | 由白云石化作用形成为主 | |||
泥灰岩 | <0.03 | 微晶结构 | 方解石(白云石)和粘土矿物 | 同石灰岩 | |||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