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山岭长城看长城敌楼及建筑形制
从金山岭长城看长城敌楼的建筑形制

      金山岭长城为明长城的一部分,隶属于蓟镇长城古北口路,地处极卫之地,敌楼密集,距离最近的两座敌楼相距不足50米,绝大部分砖石敌楼保存相对完整,建筑形制保存完好.
      一、敌楼的建筑种类
      敌楼的建筑分为三种:砖石结构的敌楼,砖木结构的敌楼,砖石与砖木结构相伴的敌楼.
      1.砖石结构的敌楼:基础为条石砌筑,上用条砖砌筑,只有楼橹铺房的建筑使用部分木料的敌楼.
      2.砖木结构的敌楼:基础为条石砌筑,楼体的外部用条砖砌筑,内部用木料搭建,楼橹铺房部分与砖石敌楼的建筑相同.
      3.砖石与砖木结构相伴的敌楼:基础为条石砌筑,敌楼的四周以条砖砌筑成拱券,形成一个回廊式砖拱通道.在回廊的中心部位用木料搭建,楼橹上,建造望亭. 
      二、敌楼的内部结构
      敌楼的内部结构有五种:拱券式、回廊式、钻天顶式、无梁殿式、十字交叉式.
      1.拱券式:敌楼的底层为东西方向或南北方向,以二至三个主拱券为主,再以南北方向或东
西方向以三至四个副拱券为辅,相互交织,组成网格状的内部格局.拱券的顶部均为穹窿顶形.
      2.回廊式:敌楼的四周由四个主拱券围成一个回廊,内设一个呈正方形的中心拱券.拱券的顶部均为穹窿顶形.
      3.钻天顶形:敌楼的四周由四个主拱券围成一个回廊,内设一个正方形的中心拱券,拱券的顶部为四角或八角组成的藻井顶形.
      4.无梁殿式:敌楼的内部结构由一个呈穹窿形的拱券组成.四周辅以小拱券与箭窗相通.
      5.十字交叉式:敌楼的底层以南北与东西各一道通拱垂直交叉组成.还有的敌楼,四周以多个十字交叉的小拱券组成回廊式的建筑.围成一个空旷的内室,内室再由木结构组成.
      三、敌楼的楼橹建筑
      敌楼的楼橹建筑分为铺房与望亭两种形制.
      1.铺房:位于敌楼的顶层,建有独立的三间房屋,供士兵休息之用.
      2.望亭:位于敌楼的顶层,南北对开建有两门,四周用条砖砌筑的围墙不足2米,用六根或八根木柱支撑,上覆瓦顶.
      四、三层敌楼
      长城上的敌楼多为两层,一层用于储备武器、弹药、粮食、水等之用.上建铺房,供戍守士兵休息之需.在长城上难得一见三层的敌楼,目前在金山岭段长城上发现了砖石结构与砖木结构的三层敌楼各一座.
      金山岭长城上砖石结构的三层敌楼,底层为十字交叉式,二层为拱券式,三层建有铺房.砖木结构的三层敌楼,木结构已坍塌,现四壁的条砖墙保存完好.但是从内壁的柱孔上可以看出,该楼原为三层敌楼.
      五、箭窗的建筑 
      箭窗的作用是用来防御进攻的敌人而建.绝大多数的箭窗设置为东西两两相对,而南北不同,因北方处于防御的方向,所以北部的箭窗多于南部.如,南三北五,南四北六等.还根据敌楼所处的位置的重要程度,北侧的箭窗有三个到六个不等. 
      明长城的敌楼,不但是长城防御的堡垒,同时还替代烽燧,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金山岭长城上的敌楼,建筑形制各异,建筑艺术精美,异彩纷呈,迄今保存完好的麒麟影壁可称之为敌楼照壁建筑的艺术奇葩.
明长城敌台建筑形制分类
长城敌台也称敌楼,是跨城墙而建的墩台,高出城墙之上.在唐山境内明代长城的实地考察中,我们发现的敌台有实心敌台和空心敌台两类.迁安、迁西、遵化共存敌台662座,实心敌台仅3座,其余均为空心敌台.
及的结构实心敌台不是齐墙而建,无箭窗,仅有登台顶的踏道.在唐山境内集中分布于迁西县大岭寨北段长城,编号分别为209、212、213号.均位于城墙内侧,基本为方形.基部用预制的条形石块垒砌,基部以上墙体四周用长方形青砖错缝平砌至顶,整个敌台从基部向上有明显的收分,从外侧表面看墙体呈上窄下宽的梯形.在墙顶四周存有垛口,垛上置了望孔.209号台底部长8.55米 宽8.7米 台高7.7米垛口高0.7米,垛口下存女儿墙,高0.7米.212号台底部为方形,9.4米见方,台高5.4米.213号台底部8.7米见方,台高6.7米,其中墙体下部石基高度为1.5米.这三座实心敌台保存得较为完整.
在唐山境内559座空心敌台中,保存较为完整的约占20%.空心敌台是跨长城城墙而建的中空、四面开窗的楼台,守城士卒可居住在里面,并储存武器、弹药以抗击来犯之敌.空心敌台的创建是明长城防御体系逐渐加强的重要标志.空心敌台的创建人就是明朝名将戚继光.
《明史·戚继光传》上记载:自从嘉靖以来,长城虽然已经修了,但是未建墩台.戚继光巡行塞上,议建敌台,略言:"蓟镇边垣,延袤二千里,一瑕那么百坚皆瑕,比来岁修岁圯,徒费无益.请跨墙
为台,睥睨四达.台高五丈,虚中为三层,台宿百人,铠仗糗粮具备.令戍卒画地受工,先建千二百座."在戚继光所著的《列兵实记》中,对创建空心敌台的经过、修筑方法以及用途说得更为清楚.他先说以前的长城比较低薄,很容易倾圯,"间有砖石小台与墙各峙,互不相救.军士暴立暑雨霜雪之下,无所借庇.军火器具如临时起发,那么远送不前;如收处墙上,那么无可藏处;敌势众大,乘高四射,守卒难立.一堵攻溃,相望奔走.大势突入,莫之能御.今建空心敌台,尽将通人马处堵塞.其制,高三、四丈不等,周围阔十二丈,有十七、八丈不等者.凡冲处_即险要处_数十步或一百步一台;缓处或百四、五十步,或二百余步不等者为一台.两台相救,左右而立".造台的方法:"下筑基与城墙平,外出一丈四、五尺有余,内出五尺有余,中层空豁,四面箭窗,上层建楼橹,环以垛口,内卫战卒,下发火炮外击敌人.敌矢不能及,敌骑不敢近.每台百总一名,专管调度攻打.台头、副二名,专管台内军器辎重,两旁主容军士三、五十名不等.五台一把总,十台一千总,节节而制之."经过戚继光的督理,隆庆五年_1571年_,蓟州一带长城敌台工程完成.据《太函集》卷五九《孟诸戚公墓志铭》载,全部经费只用了十万缗,比起原来估计的造价一百二十万来,节约了一百一十万.从此以后,在东起山海关,西到镇边_今昌平县西_的两千里长的防线上,矗立着1017座雄伟的敌台,随着地势,高下相间,突兀参差,蔚为壮观.这些空心敌台一般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下部为基座,用大条石砌成,高与城墙相同,中部为空心部分,有的用砖墙和砖砌筒拱
承重,构筑成相互连通的券室,有的用木柱和木楼板承重,外侧包以厚重的砖墙,形成一层或二层较大的室内空间,以供士兵驻守,存放粮秣和兵器.上部为台顶,多数敌台台顶中央筑有楼橹,供守城士兵遮风避雨,也有的台顶铺漫成平台,供燃烟举火以报警,而无楼橹上下台顶有的在楼层间开洞,利用绳梯、木梯,有的在砖砌墙体中留出仅供一人通行的砖砌或条石踏步通道.中部空心部位开箭窗和楼门,其数量随敌台大小而异,一般每层前后各开三箭窗,左右各两箭窗一门,较大的敌台每面开四或五个箭窗.长城附近的村民常按敌台每面的箭窗数称敌台为"三眼楼"、"四眼楼"、"五眼楼".长城的敌台也有的并不齐墙,而是独立于城墙之外,我们称之为墩台.在喜峰口石梯子西、喜峰口回民村西及西城峪地段有过发现,这些墩台的建筑结构与齐墙空心敌台基本相同.我们根据空心敌台的功能及内部结构归类,将其分为单筒拱柱式、双筒拱二柱式、三筒拱四柱式、环形筒拱四柱式、无筒拱木柱楼板承重式六大类型,下面分别加以介绍

一、单筒拱无柱式敌台
在唐山境内这类敌台共发现18座,主要分布在铁门关以西.较具代表性的是303号敌台,平面呈长方形,长13.8米、宽7米,保存较好.此敌台基座四壁底部四周刨槽,用长方形条石平,上部平铺青砖,基座高度与城墙顶相平,基座从下到上搂比例收分,基座中心填小石块和山皮土夯实.基
座顶部平铺三、四层青砖,最上一层用方形砖平面向上错缝平墁.整个基座骑在长城城墙上,凸出城墙内侧较少,凸出城墙外侧较多,符合作战要求.
基座之上是一道与长城方向相同的筒拱券,拱券长10.5米 宽4.2米 拱高1.2米.筒拱的一端墙体加厚,有踏梯上接,阶梯木制,口宽0.8米 阶梯为15_17级,每级高0.3米,宽0.25米.在筒拱券的两端,顺城墙各开1门,门框用条石做成拱券形拱,总高1.88米,宽0.66米,厚0.67米.门框内拱总高2.4米,宽1.2米,总厚1.1米.两门口外侧各开一箭窗,筒券拱的内外两侧墙壁上各开5个箭窗,箭窗下均有射孔.同一敌台的每个箭窗尺寸相同,构造基本一致.
这类敌台中部无柱,空间较大,面积不少于40平方米.按每两平方米住一个人计算,可住士卒20人,战时那么可容百人左右.
敌台的上层四周砖砌垛口,垛高0.6米,宽3米,厚0.4米,口宽0.6米.垛口下部的宇墙上有射孔和排水槽,水槽突出墙体一般为0.06_0.08米.宇墙底部平面平铺二、三层青砖,中部用青砖垒砌平面呈长方形的楼橹.但现今楼橹已全部残塌不全,尺寸无法测量.

二、双筒拱二柱式敌台
以迁安县徐流口11号敌台为例.平面呈长方形,长11.3米,宽10.2米,跨建在城墙上,敌台整体向内
侧凸出1.2米,向外侧凸出5米.
基座底部四周刨槽夯实,用长方形条石平,然后用长方形青砖抹白灰泥,按1/10的比例收分错缝平砌,中间部位填充碎石块和山皮土夯实,随着四周墙体的增高填充夯实至基座顶面.基座部分一般高度与城墙顶部相平或相差不多,平面铺墁三、四层青砖,最上层用方形砖,平面向上错缝平铺.
基座上部四壁起墙,中部垒砌成两条大筒拱,也就是两间大的长屋,两筒拱左右交接处形成一条隔墙.隔墙上有三道券门,每券门总高2.5米,宽1.28米,厚0.86米,在两券门之间形成方形砖柱,柱底边长1.8米,宽1.3米.砖柱和券门两侧是两道筒券筒拱长8.2米,宽3米,总高4.1米.两筒拱的两端各顺城墙置一券门,券门总高2.2米,宽1.5米.靠城墙外侧各开一箭窗,尺寸为总高1米,宽0.6米.两筒拱的内外墙体上各置三个箭窗,位置均匀对称,尺寸相同.靠内侧墙体上有通道上楼,楼口宽0.78米,共16级阶梯,每级高0.3米,宽0.25米,在这类敌台中也有在楼顶开天井用梯子等用具上至台顶的,天井有的开在筒拱一角,有的开在中间,一般为方形1.2米见方.
敌台顶部平面长10.5米,宽9.2米,表面平铺方砖,四周宇墙已残塌,残高0.4_0.6米,宽0.4米,中部楼橹仅存基址,长6.72米,宽4.45米,楼橹门口宽1.02米.

三、双筒拱三柱式敌台
以迁安县河流口44号敌台为例.平面呈长方形,长13.7米,宽9米,基座外侧高4.2米,内侧高3.8米.
基座底部刨槽夯实,然后用长方形知石抹白灰泥,四周平.条石一般长0.8_1米,厚0.3米,平后用长方形青砖抹白灰泥错缝平砌,墙厚约1米,中间部门填充碎石块和山皮土夯实到顶.顶面平面平铺三、四层青砖、最上一层用方形青砖,平面向上错缝平墁,苦座顶面四周垒砌砖厚1.1米.内外两侧墙壁上各开四个箭窗,每个箭窗尺寸基本相同,均用青石砌成拱形,箭窗内拱宽1.05米,拱脚高1.6米,拱高0.5米,厚_时深_0.6米,窗外拱宽0.6米,窗外拱脚高0.5米,拱高0.32米,厚0.4米,底部有窗基石,两端有窗轴孔.箭窗下部分有小形射孔宽0.3米,高0.4米,左右两侧墙上各开一门,两个箭窗门均在内侧,与城墙相通,左右两门均有石门框,框厚0.27米,门口宽0.66米,拱脚高1.52米,拱高0.35米.石门拱内用砖砌拱券,宽1.6米,拱脚高1.73米,拱高0.7米,厚0.74米.底部有门基石,基石两侧有圆形门轴,直径9厘米,深5厘米,轴孔距65厘米.靠门的一侧墙体有踏梯上楼,楼口宽0.8米,阶梯15级,每级高0.3米,宽0.25米.四墙中间有两道长筒,筒拱拱脚高3.3米,拱高1.2米,全长10米.两道筒拱中间形成一道隔墙,墙厚1.53米,墙体上有四个券门,将隔墙断成三个方形砖柱,砖柱横断面呈长方形,长分别为1.9米、2米、1.6米,宽1.5米,券门总高2米,宽1.14米,顶部楼橹坍塌严重.


四、三筒拱四柱式敌台
以迁安县冷口附近70号敌台为例.平面呈长方形,南北11.25米,东西9.35米.基座内侧高2.7米,外侧高4米.四周墙体底部首先刨槽,夯实后用长方形条石抹白灰泥垒砌,平后上部开始用长形青砖抹白灰泥错缝平砌,至基座顶面,中间填充碎石块和山皮土夯实后,表面平铺三、四层青砖,最上一层用方形砖,平面向上错缝平墁,基座上部四周继续用长方形青砖垒砌四墙,南墙和北墙结构基本相同,门道口均在敌台内侧,外侧各筑有两个箭窗.门道口用预制的条石拱起,形成石门框,条石厚0.27米,门框口宽 0.66米,拱脚高1.52米,拱高0.35米,门框宽与条石厚相同.框下横卧基石,基石两端各有一圆形门轴,轴直径9厘米,深5厘米,轴距61厘米.基石宽0.75米,厚0.23米.门框内砖砌拱墙,拱墙厚0.74米,拱脚高1.73米,拱高0.7米.门道口外侧是两个箭窗,箭窗内拱宽1.08米,拱脚高1.07米,拱高0.5米,进深0.63米,为箭窗外口.箭窗距基座平面高1米,宽0.59米,拱角高0.56米,拱高0.35米.箭窗外口加宽为0.7米窗,基石宽0.4米,内厚外薄,内侧凿有放木框用的槽口,宽7.5厘米,深8.5厘米,箭窗基石向下0.4米处有拱券形射孔,宽0.46米,总高0.52米.东墙5个箭窗,西墙4个箭窗,每个箭窗下面均有射孔,所以箭窗和射孔的尺寸基本相同.另外在这个敌台四墙的箭窗内拱长0.28米其东墙每组三只箭槽,南北西三面墙上每组二只箭槽.这种现象在调查时只
发现这一个敌台有,其它未见.
四墙中部为顺长城方向_南北_三道筒拱,中间的一道筒拱宽2.35米,两侧筒拱宽1.3_1.32米,三个筒拱高度一致,为拱脚高3.3米,拱高1.2米.三道筒拱间形成两道隔墙,隔墙厚0.86米,两道隔墙上分别有三个券门相通,形成四个长方形砖柱.中间券门宽,两侧券门窄,中券门宽2.45米,拱脚高1.25米,拱高1.3米两侧券门宽1.24_1.26米,拱脚高1.8米,拱高0.7米.在隔墙中拱券门一侧墙上发现有烟道口,直通敌台顶部,烟道口距基座平面高0.4米,口宽0.2米,高0.2米.
敌台顶部呈长方形,南北长10.8米,东西宽9.5米,顶部平面铺砌青砖,中部建有楼橹,楼橹南北长7.24米,东西宽4.4米.残存四墙高度2_4米不等,墙厚0.68米,在西墙上有一门和窗,但均已残毁.楼橹以外四周均有宇墙和垛口,但已坍塌,个别地段不能见到几个射孔和流水槽.楼橹的南山墙距南宇墙1.8米,西墙距西宇墙2.85米,北墙距北宇墙1.85米,东墙距东宇墙1.85米.西墙外有供士卒上下的踏梯口,口宽0.8米.

五、环形筒拱四柱式敌台
这类敌台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迁西县榆木岭关北段的250号敌台,平面呈正方形,10米见方.敌台基座四周底部刨槽夯实,用长方形条石抹白灰泥平,然后垒砌青砖,青砖表面抹白灰泥错缝
平砌,从下至上按比例收分,从侧面看形成梯形,上窄下宽.四墙中部填充碎石块和山皮土夯实,形成基座平面.基座平面均用三、四层青砖平墁,然后一层用方砖砌面,四周砖墙继续上垒形成中部空间,东西墙_长城呈东西走向_各设有一门,两个箭窗,两门均靠北侧与城墙相通.门框用条石做成券拱,框条石厚0.23米,门框内口宽0.7米,拱脚高1.3米,拱高0.3米.拱石是用三块预制的弧形石垒砌的,厚度与框相同,框下有门基石,宽0.48米,外厚0.2米,内厚0.12米,内侧两端有门轴圆孔,中间有0.2米宽的门坎.门口内为砖砌拱券,宽1.17米,拱脚高1.6米,拱高0.6米.南门墙厚0.68米,北门墙因有上顶层的阶梯踏道,所以墙体加宽,有1.17米.靠城墙外侧均有两个箭窗,箭窗尺寸形状基本一致.窗内拱宽0.85米,拱脚高1.4米,拱高0.5米,进深0.72米为窗,窗口距基座顶面0.95米,窗口宽0.5米,拱脚高0.48米,拱高0.3米,墙厚0.28米.窗口底部横卧窗基石,宽0.4米,向墙体外凸出0.12米.每个箭窗下均有射孔,孔宽0.3米,高0.35米,南墙5个箭窗,北墙2个箭窗,尺寸同上,四墙内部砌成一周环形筒拱,筒拱宽1.25米,拱脚高2.6米,拱高1.1米.中部东西南北有四个券门,券门宽1.2米,拱脚高1.5米,拱高0.35米.四券门隔开形成4个砖柱,四柱底部均有藏洞,除北侧墙壁外,其余三面墙壁上各有两个小佛龛,佛龛宽0.45米,高0.3米,深0.45米.距基座面均为1.5米.在北侧墙壁上有阶梯上楼,楼道口宽0.7米,有砖砌阶梯,共15步,顶部呈方形,长宽各9.5米,四周宇墙垛口坍塌,残存高度最高处0.3米.个别处存有射孔和流水槽,射孔底部四墙外侧有两层锯齿砖,
一层平砖出线角5厘米.中部楼橹遗迹不清,表面只能见到残破的砖瓦.

六、无筒拱木柱楼板承重式 
敌台
为类敌台在唐山境内长城上发现有10余座.以迁安县河流口34号敌台为例,平面近正方形,南北11.4米,东西11.5米.敌台基座建筑结构与其它敌台一样,均从四周底部刨槽,夯实后先用长方形条石抹白灰泥垒砌平,然后用长方形青砖抹白灰泥错缝平砌至顶.基座四墙中间填充碎石块和山皮土夯实,表面平墁三、四层青砖,最上一层为方形砖,平面向上错缝平墁,形成基座平面,平面四周连续垒砌墙体至顶.顶部用木柱木板承重.象这种建筑结构的敌台不好保存,损坏非常严重.
在我们的调查中,这座敌台是保存校好的一座,但也只存东墙和北墙,就这样也不难看出它的总体承重不是采用筒拱式.在两侧的墙壁上发现有圆形木柱的痕迹,木柱直径约0.3米.在北墙和东墙内侧顶部还留有木板槽的痕迹,槽宽0.2_0.25米,东墙4个木柱,北墙3个木柱.木柱之间的墙壁上有箭窗和门,均为拱券式,东墙五个箭窗,在墙壁上的位置与其它敌台有差别,五个箭窗两个靠下三个靠上,靠下的距基座表面0.9米,靠上的距基座表面1.3米,窗口大小基本一致,口宽0.45米,
拱脚高0.7米,拱高0.18米.北墙靠内侧有一门,由于坍塌严重无法测量.靠外侧有4个箭窗,其位置为两上两下,尺寸与东墙一致.顶部已坍塌,情况不清.
长城敌台是整个长城防御体系的一部分,它与墙台、烽火台等建筑密切配合.在没有烽火台的地带,敌台也成为坚强堡垒.遇敌入犯,登台迎战,台上备有军器、辎重,并且守兵居高临下,使敌军不能近台,即令敌军突入边墙,敌台守军依然可以据台固守,射击敌人的侧翼的后方.敌台之下,另有驻屯军队,和台上守军配合作战,令敌人无法拆墙入犯.
敌台的修筑,大大加强了长城的防御功能.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