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论文之汶川地震
【内容摘要】:近年来,全球各地地震频发。不论规模强度是大是小,不可否认的是,地震给我们中华民族,乃至全世界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给我们的生活也带来了无尽的恐惧和阵痛。而我们这一代,最难遗忘的恐怕就是2008年发生的5.12汶川大地震了。在那次不堪回首的过去,数以万计的人们在这场地震中失去了家园,失去了亲人,甚至失去了生命。大震过后,我们痛定思痛、振作精神,对这场巨大的灾难进行各种理性的分析思考。然而今年学习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让我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关键词】:地震、灾难、哲学思考
马克思1842年在《莱茵报》上提到,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在种种实践的考验下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跨时代的非凡意义。现在,就像我们所知道的,甘肃酒泉、四川、重庆、武汉、玉树地震等等都发生了规模不慎庞大的地震,这些自然现象足以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下面,我将以汶川大地震为例,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四个方面来一一阐述自己对地震现象的哲学思考。
一、从唯物论的角度看
(一)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震发生后,由于实际灾情比想象中还严重,我们国家的领导人从灾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坚持以救人为主,立刻从全国各地调出大量的救援人员进行抢救工作,对灾区人民实施高效而快速的救援安抚工作;另外,在救灾的过程中涌现了很多英雄事迹,进而引发了更多人的救灾热情。这些都体现了这一原理。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意识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和创造性;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正确的意识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意识,并将它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救灾热情的逐渐高涨促使救灾行动的不断加快,全国人民凝聚力大为提升,为灾区人民提供了不少保障就体现了这一原理。
(二)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既有偶然的转瞬即逝的方面,也有其必然的稳定的方面。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内在的联系。自然与社会都具有客观物质性,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客观性。人不能任意改变、创造或消灭自然规律。但是,人可以使用自己的躯体和物质工具作用于客观世界,引起自然界的某些变化,并能有目的地引发、调节和控制自然界中的实物、能量和信息过程,使各种客观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发生有利于人的变化或保持有利于人的稳定性。因此,我们要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并且,我们要把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起来,从而更好地达到自己预想的目的。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这句话就是这次抗震救灾的最好写照,也是对这个哲理的最好注释。人虽然不能改变大自然的客观规律,但是可以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事物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全国人民众志成城,上下一心抗灾赈灾,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受灾地区一定会重拾往日光辉。
二、从辩证法的角度看
(一)矛盾的观点
1.矛盾具有普遍,要求我们要正视矛盾,敢于揭露矛盾,并到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地震发生后,我们国家领导人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快速研究救援工作和马上开展救援工作。由于没有回避问题,直面救人这一现状,进行了高效率的抢救工作,救灾工作取得了全世界的
普遍赞扬。
    2.矛盾具有同一性,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地震是一种大灾难,但通过这次地震,中国人的团结精神空前提高,全国上下一条心,捐钱,捐血,做志愿者,抢救伤员等等,表现出令全世界感到震惊的凝聚力。正如胡主席会见吴伯雄时所说:“这次汶川大地震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伤痛,但是也使我们全民族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
3.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由于各地灾区的受灾程度不同,特别是学校受损遇难比较严重,针对这一具体情况,我们的救援人员制定了相应的救援方案,与时间抢生命,力争在72小时的黄金时间里抢救最多的生命。
4.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主要作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地震发生后,主要矛盾是紧急救援,次要矛盾是灾后重建,而救援任务完成后两者就能相互转换。这就体现了以上原理。
5.矛盾既对立统一,要求我们要一分为二地全面地看待问题。俗话说,多难兴邦。我们的民族遇到这场灾难,并不完全是一件坏事。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历来就有一种百折不挠、
愈挫愈奋的民族精神,在灾难面前,更加激发出了全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凝聚力。这也不失为一件好事。我们长期生活在和平的环境之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生活水平有很大的提高,可以说是。这是一种幸福。但是,也容易消磨人们的斗志。这场地震灾难,使人们充分地动员了起来,激发出人们的斗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这不能说不是我们的重大收获。在救援灾区的战斗中所激发出的民族精神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将会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里发挥作用。
(二)发展的观点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因此,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来看待任何人和事。人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分析问题,就必须用发展的观点来观察和处理问题。我们要知道,事物的发展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其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地震无疑是一个大灾难,虽然在其中我们经历了很多的困难,在救人的过程中更是一波三折,但即使如此,我们依然要相信光明的前途就在眼前,只要我们同心协力,只要我们众志成城,任何困难都是可以被克服的。
(三)联系的观点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从这次地震中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大陆板块的活动,致使出现地震,地震导致大约8万人遇难,几千亿人民币的损失,同时,由于地震的爆发,引起山崩滑坡、堰塞湖等等一系列灾难,都说明了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三、从认识论的角度看
玉树地震时间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没有实践,认识将不复存在;认识也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能够更好地指导实践,促进实践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理论结合实践,形成历史的辩证的统一。通过这次地震,大家认识到了许多求生的技巧,比如说地震时要躲在墙,受困时要保持体力,饿太久了连自己的小便都得喝等等,这些做法都有利于保住自己的性命。
四、从历史观的角度看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由于这次地震,大家更懂得珍惜生命,更懂得珍惜身边的的人,珍惜一切拥有的东西,也让我们更认识到我们祖国的人民是多么团结,更加热爱这个国家。我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都发生了很多变化。这些变化也将对我们的救灾抗灾行动甚至以后的生活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它在一定社会存在的基础上产生,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的价值观对个人和社会有着不同的导向作用。价值观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评价也不同。正确的价值观对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有促进作用,错误的价值观对社会发展有阻碍作用。价值观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当一个人有了正确的价值观作指导,认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在危难时刻,他就会挺身而出。因此,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汶川地震中,感人的事迹俯拾皆是,自发付出的爱是最高贵的,天灾激活了全中国人民的爱心,激活了中华民族的大爱。爱国主义,意味着把国家的利益置于所有其他事情之上。当号召捐款时,各个民族,各路企业以及个人,不论自己生活富裕还是拮据,纷纷慷慨解囊。汶川大地震凸显了中国的价值观,其将在中国未来的发展中逐渐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人民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因此,在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我们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始终坚持众观点和众路线。这次抗震救灾,一切以人为本,从救灾开始温总理的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会以百倍的努力,到后来的安置灾民的灾后生活,我们都可以看到“以人为本”这一精神。
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发现地震现象所引起的哲学思考是非常多的。同样的,我们也可以以此类推,将当今世界人们最关注的问题用哲学的观点反映出来。例如,上海世博会、奥运会、金融危机等等。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现实意义仍是十分巨大的。我们作为祖国的下一代希望,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更是不能够懈怠,我们要丰富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一切问题,并且更好地应用于中国特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参考文献
【1】 一系列汶川地震资料
【2】 马克思主义哲学 百度百科
【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年修订版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