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临沂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试题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试题卷1至8页,答题卡1至4页。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规定的位置。
3.考生须在答题卡规定的区域内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不得分。选择题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须用0.5毫米黑签字笔书写。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试题卷
一、积累运用(22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瞥见(piē) 贮蓄(chǔ) 宽宥(yòu) 拾级而上(shí)
B. 蜷伏(juǎn) 侦缉(jī) 鄙薄(báo) 忸怩作态(ní)
C. 悄然(qiǎo) 愧赧(nǎn) 栈桥(zhàn) 接踵而至(zhǒng)
D. 豢养(juàn) 倘若(tǎng) 驾驭(yù) 目眩神迷(xuàn)
【答案】C
【解析】
【详解】A.贮蓄(chǔ)——(zhù),拾级而上(shí)——(shè);
B.蜷伏(juǎn)——(quán),鄙薄(báo)——(bó);
D.临沂中考成绩查询豢养(juàn)——(huàn);
故选C。
2.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元旦联欢会上,我们班的张小丽同学盛装出现在舞台中央。她体态聘婷,随着音乐翩翩起舞,瞬间惊艳了全场。
B. 春天到了,人民公园风景如画。澄彻的湖水,青青的杨柳,绿阴阴的草地,各种各样的花争奇斗艳,真让人赏心悦目。
C. 现实题材热播剧《人世间》反映了中国社会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剧情紧凑,毫无拖沓之感,细节真实感人,是当之无愧的催泪大戏。
D. 北京冬奥会大幕拉开后,以熊猫为原形设计的吉祥物“冰墩墩”备受人们追捧,奥运特许商品店里的存货很快告磐,出现了“一墩难求”的局面。
【答案】C
【解析】
【详解】A.聘婷——娉婷;
B.澄彻——澄澈,绿阴阴——绿茵茵;
D.原形——原型,告磐——告罄;
故选C。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教授正在为同学们上古典诗词鉴赏课,他旁征博引,各种典故信手拈来,让人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B. 旧城改造中,一间间棚屋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摧枯拉朽,住在这里的居民终于看到了告别危房、搬进新居的希望。
C. 让中医药文化发扬光大,需要品读相关经典文献,浮光掠影不行,浅尝辄止不行,需要系统品读,积土成山,积水成渊。
D. 观看电影《长津湖》后,不由感慨正是志愿军战士的前仆后继、浴血奋战才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应该铭记历史,砥砺前行!
【答案】B
【解析】
【详解】A.信手拈来:随手拿来,多形容词汇或材料丰富,不假思索,就能写出文章来。正确;
B.摧枯拉朽:枯草朽木受到摧折。形容轻而易举。也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不能用于棚屋的倒塌,错误;
C.浮光掠影:像水面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形容印象不深刻。又指文章言论的肤浅,无真知实学。正确;
D.前仆后继:意思是指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英勇斗争,不怕牺牲。正确;
故选B
4.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我们学过的《陋室铭》就属于这种文体。
B. 《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均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纪传体史书。
C.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D.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作者雨果,法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答案】B
【解析】
【详解】B.《战国策》国别体史书,不是纪传体;
故选B。
5.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__!(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2)_________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鸡声茅店月,__________________ 。(温庭筠《商山早行》)
(4)四面边声连角起,______________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5)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6)___________,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周敦颐《爱莲说》)
【答案】 ①. 独怆然而涕下 ②. 乱花渐欲迷人眼 ③. 人迹板桥霜 ④.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⑤. 三人行 ⑥. 必有我师焉 ⑦.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解析】
【详解】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多字,不少字,不写错字。本题中注意“怆、涕、渐、霜、嶂、焉、亭、植”等字要书写正确。
6. 综合性学习。
毕业在即,班级开展“岁月如歌,畅想未来”主题班会活动。
(1)【致敬母校】活动中,你将代表全班同学向母校致敬。请仿照画波浪线的部分,在横线处补写一个句子,使之与上下文构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
三年初中时光,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让我们快乐成长。课堂上,孜孜以求,我们收获知识:________________ ;合唱比赛,齐心协力,我们获得佳绩……爱的母校啊,您是我们扬帆起航的港湾!
(2)【感恩老师】回顾三年来师生间相处的难忘时光,一位同学发表了一段感言,其中有一处表达不够得体,一处语言不够简明,请出来并提出修改意见。
①老师,我清晰地记得:那次因和好友发生矛盾,我郁郁寡欢,是您开导我要豁达开朗:②在我因成绩下滑,迷惘沮丧的时候,是您让我莅临办公室,鼓励我重拾信心:③作文竞赛中获奖,您向我投来了赞许的目光,让我心花怒放。④我相信,在您的教诲下,我的面前将是光辉灿烂的无比光明的美好前景。⑤谢谢您,老师!
第_______句表达不得体,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
第_______句语言不简明,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
(3)【祝福同学】三年同窗,一生情谊。分别在即,请为你最要好的同学小A精心设计临别赠言(30字以内),表达你的美好祝福,并说明这样设计的原因。
临别赠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示例一]运动场上,挥汗如雨,我们强身健体[示例二]阅览室里,屏息凝神,我们畅游书海[示例三]实践基地,各显身手,我们展示才华
(2) ①. 第②句表达不得体, ②. 修改意见:“莅临在临”修改为“到”。 ③. ④句语言不简明, ④. 修改意见:在“前景”前保留“光辉灿烂的”“无比光明的”“美好”中的一个即可,在“前景”前保留“无比光明的美好”“光辉灿烂的美好”也可。
(3) ①. [示例一]临别赠言:亲爱的小A,请带上我的祝福,背起青春的行囊,奔向诗和远方。 ②. 设计原因:小A热爱文学,喜欢旅游。
[示例二]临别赠言:无奋斗,不青春。让我们一起向未来!
设计原因:与小A相约共同努力,携手进步。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的仿写。在仿写时要注意把握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结合上下文选择合适内容和合适的修辞手法。根据上文的结构和修辞手法来仿写即可。
示例:课外活动中,携手共进,我们收获快乐。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运用。
第②句表达不得体,“莅临”是“来到,光临”的意思,多用于修饰长辈、上级及贵宾的光临,以示主人对客人的敬意。因此,“我莅临办公室”中的“莅临”使用不正确,表达不得体,应将“莅临”改为“到”。
第④句语言不简明,“光辉灿烂”意思是彩光艳耀眼。“无比光明”意思是非常明亮;非常正义的或有希望的。“美好”意思是好(多用于生活、前途、愿望等抽象事物)。“光辉灿烂的”“无比光明的”“美好”都可用来形容“前景”,但同时三个形容“前景”语言就不够简明了,保留一个就好,在“前景”前保留“光辉灿烂的”“无比光明的”“美好”中的一个;或者在“前景”前保留“无比光明的美好”“光辉灿烂的美好”也可。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开放类试题,符合题目的要求,言之成理即可。
如,临别赠言:亲爱的小A,愿你在前行的征程中朝着目标勇敢的往前闯!
设计原因:小A对未来的高中生活有些担忧。
二、阅读理解(48分)
(一)(4分)
7.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小题。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词中“争渡”的“争”,在《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中有“争夺,竞争”和“怎,怎么”的义项。教材把“争渡”解释为“奋力把船划出去”,而有人认为“争渡”应解释为“怎渡”,即“怎么把船渡过去呢”。你倾向哪种理解?试结合上下文加以分析。
【答案】[示例一]我倾向于把“争渡”理解为“奋力把船划出去”。词人和她的游伴“误入藕花
深处”,急于到出路而奋力划船,杂乱的划船和欢乐的说笑声,自然“惊起一滩鸥鹭”。这种解释侧重于人物动作,使上下文衔接紧密,也符合全词轻松欢快的基调。
[示例二]我倾向于把“争渡”理解为“怎渡”。词人和她的游伴“误入藕花深处”,急于出路,“怎渡?怎渡?”,慌张的问询和杂乱的划船,于是“惊起一滩鸥鹭”。这种解释侧重于人物心理,使上下文衔接紧密,也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诗词内容理解分析。
这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词作大意:时常记起溪边亭中游玩至日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中忘记了回家的路。尽了酒宴兴致才乘舟返回,不小心进入藕花深处。奋力把船划出去呀!奋力把船划出去!划船声惊起了一鸥鹭。
此词是记游赏之作,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 ”,时间是“日暮 ”,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
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 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