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发错单位的电报
/范庆锋
杂志社的一位同志到我,递给我了一封电报,电报是共青团中央宣传部发来的。电文说,请通知XXX 同志于X 月X 日到北京某宾馆报到,参加首届全国青年报刊十佳记者颁奖大会。
看看单位,是杂志社,不是报社,看看被通知人的名字,分明和我的姓名一字不差,我有点蒙,到底是让我去参加会议,还是让杂志社的某位同志去参加会议?我拿不准。
在此之前,团中央宣传部和中国青年报刊协会联合发文要在全国评选十佳青年记者。尽管报社有外界的压力,但还是把我的情况整理成一份材料报了上去。在我看来,能让我申报这个荣誉已经很不错,而且也十
分满意了。同时,能把我的申报材料的内容在自己的媒体上刊出,已经到了我想要的最高的程度。没有想到我还能入选十佳记者。
这应该是一个意外。
我拿着电报去总编辑,总编辑看了电报内容后也有点拿不准,对我说:先别对外说,我打电话问问武老师。
总编辑说的武老师叫武志莲,当时是全国青年报刊协会的副秘书长。总编辑拨通了电话,只听那头武老师说,就是他,可能发电报时把单位弄错了。即令是总编辑电话做了证实,但我还是不敢信以为真。
我忐忑不安地踏上了去北京的列车。一到达报到地点,只见青年报刊协会的李艳兰老师正准备出门,因为和她认识,就向前跟她打招呼,问她出去干嘛,她说,我去给你们买明天戴的大红花。
颁奖会是在记协礼堂举行的,可能是为了体现对这次评选的重视,颁奖地点选在了中国记协。
参加颁奖会的领导有当时的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徐惟诚、中国记协书记处书记唐非、团中央书记处书记袁纯清等。
在到达颁奖会现场时,还发生了一件事,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一进入会议室,还没有落座,一个年轻的工作人员向我走来,对我说:“咱俩是老乡。”我先是一惊,我跟对方不熟,怎么就成了老乡?
中国十个最邪门的地方这时,站在一边的同志对我说,这是团中央的同志。走过来的年轻人说,我是吉书记的秘书,你不认识我,我认识你。因为你的评审材料我看了很多遍。
和我打招呼的团中央的同志说的吉书记是吉炳轩。当时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他曾在团河南省委任书记,后到地方担任市委书记,再后来担任中宣部常务副部长、黑龙江省委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这时,吉炳轩才到团中央工作半年不到。我连忙问吉书记的近况。那位自称是吉炳轩书记的秘书说,吉书记去西藏调研,患了高原反应症,现在正在住院。出于礼貌,我问吉书记在哪家医院,能不能去看看。秘书说,吉书记有交代,任何人都不让去看。
首届全国青年报刊十佳记者当年表彰名单的排序是,《中国青年报》的马年华、上海《青年报》的王建敏、贵州《青年时代》杂志的卢程、《中国青年报》刘健、《北京青年报》张延平、广东《少男少女》杂志李国伟,还有我和《中国青年》杂志郑勇、宁夏《青年生活导报》赵彬和广东《黄金时代》杂志的温眉眉。
当时新华社发的通稿说,青年报刊十佳记者是从上百名候选人中产生出来的,“代表了全国愈百家青年报刊的1000多名记者的精神风貌。 他们最大的特点是作风踏实,深入实际,吃苦耐劳,有较高的思想政
治素质,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在市场经济大潮的某些诱惑面前洁身自好,忠诚于青年报刊高尚的事业”。
按照武志莲老师的点评,获得表彰的十个人,各有特。这里暂时按下不说。
表彰时,把我和刘健、张延平等安排到了第一排的正中间。刘健是当时的中国青年报山东记者站站长,后来调回总社,担任新闻中心主任,再后来,听说当了中国青年报的副总编辑。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