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舞蹈
中国古诗词歌曲《幽兰操》的演唱处理
赵玉溪
(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610100)
摘要:《幽兰操》是我国一首极为优秀的古诗词作品,它的歌词与中国古典诗歌高度融合,带给人以美的感受。其语言魅力和韵律感的独特特,成为我们声乐学习和演唱中具有重要的价值的艺术歌曲之一。本文从歌曲的创作背景,几个方面的艺术特,如何演唱以及情感的处理,通过对此曲进行全面的研究分析可提升我们对情感的把握能力,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感受和演唱歌曲。
关键词:《幽兰操》 艺术特,古诗词,演唱与处理
一、《幽兰操》的演唱技巧分析
在声乐课的学习中,以本人的授课经历来分析《幽兰操》气息与吐字咬字运用以及情感的处理。
(一)气息的运用
针对《幽兰操》的气息运用,笔者以自身理解来对此曲作相应分析。首先开口要好切入点,提前吸好气,才可以做到支撑整首歌曲的气息平稳。此曲多次运用一字多音,气息不能随音高而上浮。
A段(9-19小节)旋律线条悠长平稳,换气口要舒缓,在11、16小节后,换气需要灵活,稍作紧促,但气息的支点要控制好;B段(21-36小节)音高较A段高,情绪较A段高涨,更需要气息的支撑,对技巧有较高的要求,换气点需要稍作急促:通过连接部带动情绪的高潮,B段(45-60小节)旋律要较前B段有气势更大气,气息的运用也要更加灵活,从而表达出独树一帜的情感;再现部A(61-69小节)采用同头异尾的手法,乐句末节奏与旋律较前A段(9-19小节)都不同,气息还原舒展与前面形成呼应,表达出主人公不改初衷的感情。
(二)吐字咬字的运用
在声乐课上讲师建议我,在私下练习时将全文朗诵一遍,再开始歌唱。
首先这首歌在段落节奏上,刚开始主题舒缓,之后变奏速度加快,最后回到原速。
作品第一句旋律起伏比较小,演唱时应用诉说的语气,音量适中。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见图一),根据旋律节奏规律来看,应当加字头的有“兰”“之”、第二个“猗”“其”,“兰”,声母“l”,韵母“an”,演唱时不要从声母滑到韵母,应当直接到位,在此基础上稍稍加重一下声母,唱出语气感,兰就典型地运用了一字两音,纯四度的跳进需要咬字不能有古诗改编的歌曲
变化,后面的字延续并且保持兰的声母“an”,注意不要变换声音位置;“之”,声母“zh”,韵母“i”,字头“zh”需要加重,一字两音,一个下行的纯四度音程跳进,也是要求声音位置不能变,喉头要稳,保持“之”的尾音;两个“扬”字,都需要唱得饱满,有韵头的零声母“y”,韵母“ang”,口腔需要充分打开,把声母,韵母唱的清楚,又要自然,两个“扬”,同字同音,但是第二个“扬”要重新咬字,不可囫囵吞枣,但由于是两个八分音符,时值较短,咬字要稍快,八分音符
应与四分音符做明显区分。
(图一)
作品第二句“众香-拱之,幽幽-其芳”(见图二)旋律起伏较第一段小,但是后半句时值拉长,要求在演唱过程中气息、声音状态、位置都要拉住,根据旋律、节奏总结出“众”“拱”“幽”“其”“芳”“众”,声母“zh”,韵母“ong”,“众”是一个合口音,部位深,是一个后鼻音,字头要唱的干净利落,字音要唱清楚;“拱”的咬字同“众”。第一个“幽”字头唱出来,字尾要收好,第二个“幽”保持好口型,切不可随意变动;“其”字,一字两音,它是齐齿音,用力在齿,但不可过度用力,会造成牙关太紧,做不到饱满;“芳”字同“众”,
但需要保持四拍。
(图二)
作品的第三句“不采-而佩,于兰-何伤”(见图三)节奏、旋律和第一句相同,但咬字比第一句稍难,容易咬得紧,就
109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