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021年3
月总第
75期
古诗新唱 唱古颂今
———音乐课与中华传统文化融合的实践探索
雷天胜
摘要:古诗新唱是为古诗谱曲而唱的一种艺术形式,是深受小学生喜爱的音乐课堂“打开方式”。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诗新唱教学中融合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既是新时代的育人要求,也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内在需求。通过实践探索发现,把握新背景、新要求、新路径,开展唱韵律、唱情境、唱情绪,立足颂中华文化、颂多彩中国、颂美好时代,能使音乐课与中华传统文化融合的教育实践接地气、不跑偏、出实效。
关键词:古诗新唱;音乐教学;融合;中华传统文化;实践探索
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开展古诗新唱的探索研究,不仅是对“诗·歌”一体的教学回归,还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融合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路径。在实践探究中,教师要把握“透析时代背景,立足核心素养”的出发点,坚持“从诗歌中来,到诗歌中去”的基本点,回归“让中华传统文化绽放”的落脚点,让古诗新唱成为连接音乐与传统文化的桥梁,提高学生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等方面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一、“三新”:透析时代背景,立足核心素养(
一)新背景古诗新唱是为古诗谱曲而唱的一种艺术形式,是“
诗·歌”教学的回归。通过古诗新唱融合音乐课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实践主要基于两个新背景:一是文化多元,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新增危机感;二是音乐多元,网络流行音乐带给音乐教学新思考。可见,开展古诗新唱专题研究,既是提升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需要,又是在多元文化时代背景下,开展中华传统
文化教育、提升学生文化自信的需要。(
二)新要求古诗新唱的新要求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践
行新理念但音乐课不走样,二是开展新设计但音乐性不能丢。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学科教学,既是时代要求,又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因此在融合教育过程中需要新理念。古诗新唱的歌词是古代诗歌,因此这类歌曲教学还需要新设计。然而,无论怎样的新理念和新设计,都以音乐课堂教学为基础,必须保证音乐教学的本质属性不变。(三)新路径
基于新背景和新要求,在音乐课古诗新唱教学中,融合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实践有三条新路径,即探索学科融合、指向核心素养、深挖音乐要素。探索音乐与语文、道德与法治等学科的融合,是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必然选择;指向核心素养是开展教育实践探索的落脚点;深挖音乐要素是构建古诗新唱教学的支架,是保证音乐课不走样的生命线。二、“三唱”:从诗歌中来,到诗歌中去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
·
26·
古诗新唱教学实践中,为了让学生演唱出古诗之美,应在唱韵律、唱意境、唱情绪三个方面下功夫,让
音乐从诗歌中来,回到诗歌中去。(一)唱韵律,让古诗新唱达韵1.从节奏入手,把握古诗韵律
我国古代诗词自带韵律,因此作曲家在为古诗谱曲时,都会将音乐节奏与古诗韵律相结合。在古诗新唱教学设计中,教师首先要从歌曲的节奏入手,将其作为古诗与旋律教学的衔接点,在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让古诗新唱达韵。如在对比欣赏陈炳铮和谷建芬不同作曲版本的《春晓》时,笔者让学生通过聆听对比这两首《春晓》在节奏方面的相同之处。当学生发现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晓、鸟、声、少)都是长音时,笔者便启发他们思考作曲家为何会不谋而合。当学生发现歌曲的节奏与古诗的韵律一致时,笔者再让他们通过演唱和朗诵,感受歌曲节奏与古诗韵律互相融合、彼此呼应的巧妙关系。2.学习装饰音,体会古诗韵律
倚音、波音等装饰音在古诗新唱类歌曲中极为常见,可使旋律走向与歌词发音保持一定的默契度,从而让古诗演唱更有韵律感。《明日歌》是清代诗人钱鹤滩创作的古诗,谷建芬在谱曲时巧妙地使用了四处波音,让这首歌更富童趣。教学中,笔者在初听歌曲感受情绪环节,启发学生思考:“歌曲哪里让你觉得欢快而富有童趣?”随后让学生一这四处波音出现在小节的第几个音符上,引导学生观察出现波音记号前后歌词的音调。学生此时恍然大悟,感受到诗与歌的巧妙衔接,体会到古诗韵律与歌曲旋律的完美融合。3.依托旋律线,感受古诗韵律
艺术家在为古诗词作曲时,还会根据古诗词的地域特点,谱写符合其特点的旋律。在这类古诗新唱教学
中,教师应巧妙借用歌曲的旋律线,为学生创设感受古诗韵律的情境。歌曲《村居》共分三个乐句,笔者在课件中制作了三条“风筝线”形状的旋律线,让学生思考歌曲中“纸鸢”的飞行轨迹,模仿这三条“风筝线”的走向来诵读古诗,读出古诗的韵律感觉。
(二)唱情境,让古诗新唱达境
情境教学在古诗新唱教学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小儿垂钓》为唐代诗人胡令能所作,由音乐教育家廖乃雄谱曲。歌曲通过旋律与歌词的巧妙融合,生动表现了“少儿垂钓”的有趣情境。教学中,笔者通过深挖歌曲特点,创设情境教学,让古诗新唱充满童趣。
1.创设情境,以“古诗文”作为导入(1)复习古诗《小儿垂钓》
师:今天的音乐课,我们从一首语文课上学的古诗开始,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的琴声,有感情地诵读吧。(教师弹奏歌曲。)
(2)按照节奏读歌词
师:既然是音乐课,咱们就要把这首诗读出“音乐的味道”。你们听,老师是怎么读的呢?(教师按节奏读歌词。)
2.走进情境,用好“休止符”教学主线(1)引出歌曲中的休止符
古诗改编的歌曲师:刚才老师使用的两处休止符,其实是我国著名作曲家廖乃雄爷爷为这首古诗作曲时加上去的。听音乐并思考,廖爷爷为什么在这里加入休止符呢?
(2)创设“休止符”的意境
师:“路人借问遥招手”,路人问路的时候距离“稚子”是近还是远?第一个休止符,仿佛路人做了一个呼喊的姿势;而第二个休止符表现了稚子在用“嘘”的动作,提醒路人不要大声说话(见图1)。请你加上这两个动作,跟老师来学唱。
I
< >6 6@
K
图1 《小儿垂钓》谱例3.表现情境,在“吟·唱”中呈现主题在歌曲表演环节中,笔者延续歌曲教学创设的情境,启发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歌曲主题。教学中,学生丰富了这首歌曲的表现形式,通过自由分组,一边吟诵一边演唱,在情境的串联下,完成了歌曲的多声部编创,参与古诗新唱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有效激发。
·36·
(
三)唱情绪,让古诗新唱达情1.歌词诵读—
——读情诵读是古诗文学习最常用的方式之一,也是古诗新唱教学最有效的“读情”方式。在音乐教学中,歌词诵读有三种方式:一是按照古诗的韵律诵读,这种诵读方式源自语文诵读,通过有感情的诵读,创设学习古诗词的课堂氛围;二是按照节奏朗诵歌词,这种诵读方式是依循歌曲节拍的强弱规律,
按照歌曲的节奏朗读,以此铺垫歌曲的节奏教学;三是在歌曲的旋律中朗读歌词,通过聆听、感受和模仿,将古诗文的韵律与歌曲
的旋律相结合,把古诗读出“
音乐感”。教师应立足歌曲旋律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选择学生喜欢、能促进歌曲教学和有利于学生对古诗文“读情”的方式进行诵读。
2.音乐渲染—
——传情在音乐课的古诗新唱中,音乐始终是第一位的。在融合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实践中,古诗新
唱之所以能成为小学生喜爱的“打开方式”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古诗文插上了音乐的翅膀。在古诗新唱教学中,音乐的渲染让歌曲在情绪表达方
面更加强烈而直接。如歌曲《
咏鹅》用轻巧、欢快的音乐情绪特点,表现出大白鹅在绿水之上向天高歌的画面。歌曲巧妙地通过旋律的上行和下行(见图2),表现出白鹅“向天歌”(旋律上行)和“浮绿水”(旋律下行)的生动画面。通
过音乐的渲染“传情”,可以启发学生在古诗文
中发现更有生命力的中华传统文化
。
图2 《咏鹅》谱例
3.分组合作—
——唱情分组合作是基于歌词诵读和音乐渲染,让学生自主参与到歌曲的表现中来,通过诵读、演唱、表演等多种方式,让古诗新唱“达情”。在《读唐诗》一课中,为了让学生准确把握歌曲中唱到的唐诗,笔者制作了“白鹅”“月光”“白鹭”“红豆”“战士”等头饰。在歌曲表演过程
中,学生戴着相应的“头饰”与歌词同步出现,参与到歌曲表演中来。对于歌词“唐诗里有乐,唐诗里有苦”,笔者让学生深挖其他带有“苦”和“乐”的诗词,以此表现我国诗歌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对中华文明的热爱,
引导学生用歌声表现唐诗中的“酸甜苦辣”
。在一些慢速或中速的古诗新唱中,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为歌曲创设朗读声部,通过卡农形式,尝试在分组合作中完成多声部表演。三、“三颂”:让中华传统文化绽放“唱古”更要“颂今”,在古诗新唱教学中融合中华传统文化,要求教师在新时代背景下,铭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让中华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
一)颂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行为规范和精神归宿,中华文化只有立足于“人”才会有生命力。因此,在古诗新唱中融合中华传统文化既要从大处着眼,又要从小处着手,让学生好理解、能接
受、易消化。《
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创作的经典诗篇,表现了游子出门前,慈母一针一线为其缝补衣裳的动人画面。很多教师会把母爱作为教学主线,创设母子情深的教学情境,进而开展教学活动。这种“无痕迹”的情感感化,可以很好地融入传统文化教学,让学生感同身受、便于掌握,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古诗新唱教学实践中,还应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通过音画结合的方式,为学生创设更加直观的教学情境,让中华文化更直接地走进学生心中。(二)颂多彩中国
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到处都有歌颂多彩祖国的美丽诗篇。在古诗新唱教学中,教师应主动把握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文化,通过诵读和演唱爱国古诗,赞美多彩中国。在学习《江南》一课时,笔者通过图片让学生走进“荷塘月”湿地公园,并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赞美看到的景,此时就有学生背起了《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学生背诵古诗后,笔者马上将这首歌曲演唱出来,学生立刻被这首歌曲动听
(下转第80页)
·
46·
而上的目标,又应有形而下的目标,目标指引课程内容转化的实效。其次,课程内容转化的形式应是多元的,可以是实践为主的调查报告,也可以是探究为主的实验报告,还可以是观点阐述的辩论会记录等。再次,课程内容转化的教学手段应是多元的,通常有“正反角互换”“观点抉择取替”“分享立场”“产生解决方案并排序”“假设、探究与评价”等[2],通过多元化的教学实现深度学习的目的。最后,课程内容转化的评价方式应是多元的,由于问题结论具有不确定性和争议性,很多知识涉及结构不良领域,既应涉及诊断性评价,也应涉及过程性评价,更应重视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性评价与实践性评价,切实开展多元化评价。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朱玉成.社会性科学议题(SSI)之议题中心教学模式初探[J].教育科学,2013(6):21 25.[3]杨玉琴,倪娟.深度学习: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变革[J].当代教育科学,2017(8):43 47.[4]陆庭銮,孟献华.社会性科学议题的教学设计和组织———以“全球气候变暖”议题的教学为例[J].化学教学,2018(8):48 51.
(作者系江苏省泰州医药高新区教研室教研员。)
(责任编辑:郭晨跃)
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
(上接第64页)
的旋律所吸引。在歌曲拓展中,笔者还向学生介绍了汉乐府,让学生了解诗与歌的密切关系,体会诗人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颂美好时代
在音乐教学中融合中华传统文化,关键在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让他们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对即事感怀、边塞征战等题材的古诗新唱感慨颇多,为自己生活的美好新时代倍感骄傲和珍惜。因此,在“诗韵悠悠”的单元拓展中,笔者向学生介绍了《出塞》,启发学生想一想当代有哪些“龙城飞将”守护着我们的安全,学生自然地联想到保家卫国的人民解放军和救死扶伤的医护工作者。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验下,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再次发挥了巨大作用,学生意识到美好、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在新时代背景下,音乐教师应按照立德树人根本要求,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应对标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为构建五育并举的课程体系贡献力量;应主动融合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为培养具有文化自信的中国青年一代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郑小芸,应晓芳.诗化音乐乐化诗歌———透过“音乐基本要素”分析“古诗新唱”多样教学的实践研究[J].中国音乐教育,2017(11):25 29.[2]叶伟静.古诗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实践探索[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4):89 90.[3]郑琨.奥尔夫教学的本土化实践———古诗新唱[J].北方音乐,2016(16):108 109.
[4]王江红.“古诗新唱”———让诗歌插上音乐的翅膀[J].教书育人,2016(13):63.
(作者系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黄桥实验小学德育处副主任,苏州市相城区音乐学科带头人。)
(责任编辑:郭晨跃)
·08·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