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
音乐分析本学期课外练习作业
学生证:1432609006 学生姓名:杨宵
《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
——《友情》音乐分析我国的民歌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丰厚的艺术遗产。远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在劳动实践中,在和自然界作斗争中,就已经创造了歌舞等艺术形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民歌集,记录了春秋以前北方十五国的民歌。此后,楚国诗人屈原搜集了楚地的民歌,编集创作了《离骚》。此后无论是在秦汉还是明清等各朝时期,都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流行,深受人民的喜爱。我国各民族、各地区、各时期的民歌犹如绚丽的百花遍野盛开。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民歌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彩区”之分。总的来说,内蒙民歌气息悠长,西北民歌豪放粗犷,江南民歌流畅秀丽,广东民歌轻松活泼。同时,同一民族、地域内的民歌,也会因题材、体裁的不同,而各有不同的性格、特。我国作曲家们在原民歌的基础上,根据其音乐素材改编了大批优秀的钢琴曲。这些钢琴曲在原有的音乐材料上进行了较大的创造性加工,但其审美本质仍与原曲一脉相承。这其中内蒙、陕北、四川、云南和广东等地区民歌改编的作品较具有代表性。
作曲家桑桐(1923-)的《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又叫《东蒙民歌七首》是以内蒙古东部地区的蒙古族民歌作为音乐材料创作而成的钢琴作品,以《悼歌》、《友情》、《思乡》、《草原情歌》、《孩子们的舞
蹈》、《哀思》及《舞曲》等七首小曲组成。七首钢琴小曲的主题音调来自于《丁克尔扎布》、《塞很》、《满冻通拉格》、《回家乡》、《兴安岭》、《小情人》、《丁郎彬》、《崩博莱》、《思乡》、《莫德格昂嘎》等十首内蒙古蒙古族民歌的旋律。《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中的七首钢琴作品。不仅保留了原蒙古族民歌的风格特点,并且通过钢琴音乐的表现手法为蒙古族民歌旋律赋予了新的彩。这首作品曾获1957年第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联欢节的作曲比赛中获得了铜奖。是一部有着浓郁内蒙风情的钢琴组曲,也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以下我们着重分析《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中《友情》的主题来源与曲
式结构。
l、主题来源
《友情》主题音调来自于《满冻通拉格》与《回老家》两首蒙古族民歌。
例1
上例1一16小节,主题音调采用了蒙古族民歌《满冻通拉格》的曲调;20 —32小节,主题音调源自另一首蒙古族民歌《回家乡》。
例2
民歌《满冻通拉格》旋律为上下两句体结构,而歌词为四句体结构。所以演唱时同一段旋律要反复一遍才能演唱四句歌词,才能表达出完整的内容。旋律简
单却不乏刚劲,有着简单、明了、积极向上的意义。“满冻通拉格"一词在蒙古语中是一个人物的名字,这首歌曲就是为了要赞扬他。
例3
民歌《回家乡》是一首抒情的思乡曲,表达的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旋律为起承转合的四句体结构,其中起、承、合这三句都是以一个长音结尾,这是抒情歌曲最为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
基于感情基调和音乐风格的一致性,钢琴小曲《友情》将民歌《满冻通拉格》和《回家乡》结合在一起,延续了这种亲切、朴实的音乐风格,歌颂了蒙古族人民真挚、淳朴的友情。
2、曲式结构
《友情》的曲式结构图示如下:
这是一首对比性中段的单三部曲式的曲子。呈示段(1—16小节):以民歌《满冻通拉格》为主题材料,用B羽调式,由四个乐句组成,每四个小节一个乐句。前两个乐句(1—8小节),主题材料在低声部出现,高声部用伴奏音型写成。后两句(9—16小节)是前两句的变化重复,主题材料出现在高声部,低声部的伴奏织体也发生了变化,由原来均分的八分音符的伴奏音型变成了现在在的切分节奏,力度增强。经过三个小节的连接,音乐进入到对比性的中段。中段(20—32小节):以民歌《回家乡》为主题材料进行改编,主题材料出现在高声部,低声部的和声材料用平行三度进行,且用两次下行二度模进,最后结束于撑F
角调。再现段(33—48小节):再现时主题在音区上降低八度,且织体加厚,音更加饱满,犹如友情得到加深和巩固,进一步升华。
《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是内蒙古民歌主题钢琴作品中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民歌主题钢琴组曲中具有影响力的作品。
欣赏课《小雨沙沙沙》教案
古诗改编的歌曲
教学内容:歌曲《教学内容:歌曲《小雨沙沙沙》
教学目标:
1.学会歌曲《小雨沙沙沙》,并能用语言、动作、图画等表达对乐曲的感受。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为歌曲《小雨沙沙沙》伴奏或者伴表演动作。
3.培养学生能正确的感知美,理解音乐作品,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4.初步了解沙锤名称及使用技巧。
教学重点:
1.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