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土家族摆手舞的形态变迁与当代传承
PIANXIANWUYUN 翩跹舞韵
个形态动作。 摆手舞的音乐主要以锣鼓点的伴奏为主。在土家族摆手舞中,“摆”是特有的动律,形成了别致的风格。“摆”,指腰顺向移动位置,以大臂带动小臂在身体的左右、上下和前后方向摆动,是土家族摆手舞的核心动律,其顺拐、屈膝、下沉风格特点的独特性,与土家人所处的武陵山区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摆手舞中“一边顺”的动作特征也始终贯穿于舞蹈的全过程,具有显著的“根性”特征。
根据笔者向民间艺人的学舞体会,摆手舞的摆手动作面积较小,一般手不过肩。由于受到封闭山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影响,土家人在常年上山狩猎和出行的生活中背负重物行走于大山中的羊肠小道,为保安全,多为矮蹲曲腿,侧身顺拐前进。摆手舞中屈膝与躬背的基本体态、前进与后退的单一性步法,都真实地反映出土家人的劳动生产,在精神上也表现出土家人内心淳朴而真挚的思想感情。
(二)湘西土家族摆手舞的文化阐释
摆手舞是土家族人民千百年来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是土家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挖掘和整理这一古老的民族艺术遗产,对土家族摆手舞在当代的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尝试从社会功能与价值上对土家族摆手舞的文化特征进行阐释。
土家族的祭祀仪式主要以祖先崇拜为核心文化内涵。摆手舞作为最具有本质意义的民间祭祀性舞蹈,其
原真性的品格,在祭祖习俗的仪式中具有极强的功利性目的。美国舞蹈理论家约翰马丁在祭祀与游戏一说中指出,“在这里,所有舞蹈都自然而然地分为了松散的三类。第一类由简单的游戏、宴享和性爱舞蹈所构成;第二类由或许可以称为紧张状态的祭祀所构成;第三类则由放松状态的祭祀所构成。” 传统的摆手舞具有宗教或者巫术的属性,从根本上来说,土家先民在进行民族迁徙的过程中因缺乏主客观的认识,对于自然界的一切都归因于万物有灵的神秘力量,表现出体的恐惧与不安。因此在保护土家先民部落的安宁不受突发事情的侵害时,摆手舞与祭祀产生合流,具有补偿性,康复性和娱乐性。随着时代与社会生活的不断向前发展,土家族摆手舞的祭祀功能逐渐向健身功能变迁,至今在土家族舍巴日中有着原始文化的遗存。这种放松状态的祭祀在特定时间与神圣而自由的仪式场合中,是每一个土家人在集体无意识当中构筑的体狂欢,摆手舞逐渐发展成为健身与审美相统一自娱性舞蹈。土家族摆手舞的社会功能不断的扩展,但其强调生命、表达情感的内在本质与普适性,以及传承教化的社会属性在当今时代依然在延续。
二、民间传承的衰落与职业化艺术人才的断层
(一)民间传承的衰落
笔者在摆手舞流传的湘西地区进行走访调查,发现大多数青壮年都已外出打工,村子里留下的基本上都是老人、妇女和小孩,会跳摆手舞的人也越来越少。摆手舞的民间艺人主要靠口头传承,随着摆手舞传承人的高龄化与青少年对民族文化的淡泊意识与疏远,易造成失传的局面。
据古丈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吴善流先生介绍,摆手舞在历史上曾因民族压迫,失传长达五十余年。直到土家族于1957年被确认为单一的少数民族之后,摆手舞才被挖掘出来。“文化本身的超生理性和变迁性决定文化并不是固定不变的生活模式。” 由于时代的变迁,摆手舞较之于过去的本质走向已发生变化,其中许多的舞蹈动作也因本民族文化资源的严重流失,在现代化与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显得岌岌可危。
(二)职业化艺术人才的断层
在湘西土家族摆手舞主要分布地的文化部门和文艺团体肩负着挖掘,整理与弘扬本民族文化的责任,但因各地发展不均衡使得摆手舞没有得到有效的传承。据古丈县第二十七届土家族舍巴日参与摆手舞节目表演的成员数据统计,平均年龄44岁,最大的56岁,最小的38岁,且均为女性。这一现象从一定程度上极大地阻碍了摆手舞的发展。
土家族摆手舞为何没有出现像其他少数民族那样的代表性成果?究其原因,其一,土家族摆手舞主要是以碎片的方式保存在史料当中,而本体动态的文本却未能完整地进行流传,如民间艺人的舞蹈体系表演中零散、单一的舞蹈语汇较多,大部分的动律动势不清晰。其二,当今时代的研究者们深入湘西进行田野调查的热情削弱,依靠二手资料的拼贴与对史料中舞蹈动作的复现使土家族摆手舞失去了活态传承,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摆手舞陈规守旧的舞蹈形式、传承主体极大的年龄结构反差与职业
PIANXIANWUYUN 翩跹舞韵
史赋予了摆手舞文化内涵的增添和更新。” 土家族摆手舞的形态变迁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从祭祖习俗到以舞达欢的表演是在当今时代快速发展下,以满足民众自我需求为出发点,在文旅交融中进行传承与发展的区域性民间文化特。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们审美水平的日益提高,摆手舞教材的建构一方面有助于湘西地区民间舞蹈的保存及发展,另一方面将其作为地方特教程对湘西地区土家族艺术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摆手舞教材建构的民族化特征是用艺术化的语言表达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意蕴与审美内涵,将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素材广泛运用到专业教材的建构中且鲜明地表达出我国的传统文化之声,非遗文化之声。
历史悠久的土家族文化是摆手舞创作、表演、欣赏、接受、反馈循环发展的立身之本,内核之源。用学理性的语言符号与艺术化的“舞声”表达传承与发展湘西土家族的传统品格,重回土家族传统历史语境,用丰富扎实的田野采风实践,搜集与整理更多湘西土家族摆手舞文化素材,不断探索具有民族文化与地域特点的核心身体语言来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摆手舞的教材建构在当今时代的传承中已显得刻不容缓。
结 语
任何的创新离不开传统,任何时代的文化,同样也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湘西土家族摆手舞需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以适应当代的专业性教材更好地面向未来。从土家族的发展可以看出:摆手舞在历史上曾受多次打压,以致失传。改土归流时期因人为的破坏与禁止,呈衰落之势,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初才被挖掘,整理出来。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趋势的加强与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摆手舞在传统与现代关系交锋的新时代下,生存状况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摆手舞艺术在社会主流文化的更迭中也不断地向前演变与发展。
任何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是在与时代相结合的过程中代代延续的产物。摆手舞作为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基于专业性教材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其在当今时代发展的新传承路径,我们应发挥社会主义舞蹈文艺的历史使命,为摆手舞艺术的活态传承与可持续发展而努力。
(责任编辑:杨建)
注 释:
即基本动作、划船、砍火山、抓种子、撒小米、收割、挑担子、喝酒。
土家族的传统节日即单摆、双摆、回旋摆、修山、砍火畲、烧蕃、挖地、撒小米、种苞谷、耙田、撒种子、扯秧、插秧、
踩田草、打谷子、送运、打豆子、挽麻团、纺棉花、织布、扫地、打蚊子、打粑粑、磨鹰展翅、美女望月、水牛打架.
[美]约翰马丁:《舞蹈概论》[M]. 欧建平,译.纽约布鲁克林:舞蹈地平线出版社,1939:143.
黄柏权,葛政委.从仪式到表演——恩施三岔“还愿”仪式的人类学考察[J].广西民族研究,2005(4):68.
尹建宏.中国民间舞蹈舞台编创的文化处境与价值追求:访北京舞蹈学院郭磊教授[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0(2):106.
覃琛.武陵山区土家族摆手舞的文化变迁与争论[J].民族艺术研究,2011,(2):13.
参考文献:
[1] [美]约翰马丁:舞蹈概论[M].欧建平,译.纽约布鲁克林:舞蹈地平线出版社,1939:143.
[2]黄柏权,葛政委.从仪式到表演——恩施三岔“还愿”仪式的人类学考察[J].广西民族研究,2005(4):68.
[3]尹建宏.中国民间舞蹈舞台编创的文化处境与价值追求:访北京舞蹈学院郭磊教授[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0(2):106.
[4]覃琛.武陵山区土家族摆手舞的文化变迁与争论[J].民族艺术研究,2011,(2):13.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