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龙山县土家族丧葬仪式三棒鼓田野文化志
湘西龙山县土家族丧葬仪式三棒鼓田野文化志
●向
[摘
要]土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信奉原始宗教、祖先崇拜,千百年来形成了独特的“哭婚喜丧”的生死观念。现今在湘鄂西土家族丧葬仪式中以鄂西巴东、建始的跳丧,湘西永顺、泸溪的道士超度和湘鄂西交界地区龙山、来凤的三棒鼓最为典型。以仪式中三棒鼓的表演过程为研究对象,运用仪式音乐表演民族志的书写方式,采取定点、定时的聚合型仪式的观察,分析三棒鼓音腔的变化及与仪式中各流程之间的配合规律,阐明当代土家族丧葬仪式音乐的转型与再发展。
[关键词]土家族;三棒鼓;丧葬仪式;文化转型
龙山县,位于湖南西北部,东与桑植、永顺接壤,西连重庆酉阳、秀山,北与湖北来凤、宣恩交界。地处武陵山脉腹地,境内山峦重叠,河流纵深,全县面积3131平方千米,现辖民安、新城、华塘3个街道,里耶、洗车河、靛房等31个乡镇。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县总人口约57.3万,其中土家族约占55.07%,形成了以土家族、苗族、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杂居地区①。当下中国土家族人口约有800多万,仍然会说土家语(毕兹煞)的约10万多人,主要聚居在湘西州酉水流域,而酉水流域许多乡镇和村寨,如龙山县的苗市、里耶镇以及永顺县的双凤村,保靖的普戎乡等地的土家族都认为自己的祖先是从龙山坡脚迁徙而来,认为坡脚的土家语是祖先遗留下来的。所以龙山县又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语言环境,保存了较为完整的土家族风俗习惯与传统音乐文化。
一、龙山县三棒鼓音乐形态特征
龙山县土家族三棒鼓所使用的相关乐器及道
具有鼓、鼓架、马锣、花鼓棒、尖刀等5件:
鼓:小圆鼓,直径约30厘米,高11.5厘米,用木头、牛皮、竹钉等原料制成。鼓身边缘绘制有“龙凤呈祥”“富贵牡丹”“二龙戏珠”等传统图案,有些围上一圈自制的土家织锦、锦须装饰,鼓身
作者简介:向婷,博士,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讲师,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后,“中国南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研究
中心”特邀研究员。
本文为2020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68批面上项目“湘鄂交界区域土家族‘三棒鼓’文化身份转型研究”(项目编号:2020M682572)阶段性研究成果。①龙山县民族宗教事务局编《龙山县民族志》,学苑出版社,2018,第1
页。
图1土家族三棒鼓所用乐器
(2018年2月6日摄于龙山县兴隆街乡,左起鼓、鼓棒、马锣、锣锤。
27
两侧镶嵌铁环双耳,便于携带,双耳根据仪式场合的不同系红/白布绸。表演时根据唱腔的需要,有重击、轻击、边打等演奏方式。
花鼓棒:三根,用坚硬的核桃木削制而成,长短一致,长约25厘米。棒上刻有“台台花”“棱形花”等民族特花纹;每根棒不同侧面锉有三个孔,每个孔内嵌有四枚铜钱。
图2土家族三棒鼓刻花镶钱鼓棒
(2018年6月27日摄于龙山县文化馆。)
马锣:铜质,有大小之分,大马锣直径17厘米,小马锣直径6.5厘米,高度都为3厘米,配木质锣锤长约8厘米。演奏时左手持锣,左手掌贴靠锣沿,为配合右手捂音,左手时紧时松地捂锣沿,控制马锣的余音。
鼓架:由六根小手指粗细、约1米长的竹棍或胶棍交叉以红线串联而成。早年间三棒鼓以站唱为主,20世纪70年代,龙山三棒鼓艺人何梦萍因腿脚残疾将鼓架降为50厘米左右坐着击鼓演出,后来在湘鄂西地区因红白仪式时间较长,坐唱三棒鼓的形式流行起来。
尖刀:铁质,有木质柄把,长约26厘米。一般为3把。有的还配置链刀、斧头、杀猪刀等,多者达12把。
连绞棒:共三根。一根木质,长约120厘米、直径10厘米,两头稍大如纺锤形。两根竹杆,长约80厘米,小手指粗细。
土家族三棒鼓乐队组合模式与演唱方式相辅
相成,演唱时一人二人均可,艺人击鼓独唱;最初较为正规的是四人表演,以抛棒者为主演,其前置一小圆鼓,边抛边打边唱,另外三人,一人敲马锣,一人抛刀,一人耍连绞棒。现今湘西地区最常见的乐队组合是四人两鼓、两锣的对唱模式和五人两鼓、两锣、一人抛刀的表演对唱模式。除此以外,三棒鼓根据当代商业广告宣传造势的需要也可成倍数叠加至6人组合、8人组合、12人组合等等。而每逢大型节日庆典,三棒鼓艺人结班演唱,除敲锣打鼓者外,其他人分别抛丢刀、叉、瓜、果、镰刀、斧头、藤圈、苞谷等物,气势宏大,相得益彰。
三棒鼓唱词四句称一板,多为“五五七五”句式,四句均押韵。每板唱完后可换韵,每句间隔均有锣鼓。唱词与旋律基本对应,一字一音居多,每字对一拍,唱腔调式多徵、羽、宫三种,唱腔随声调的不同走向而变化。演唱时,可一人唱、众人帮唱,也可独唱和轮唱,有时也分角对唱。除固定唱本外,更多的是表演者即兴演唱,随口便答,风趣幽默,灵活机巧。土家族三棒鼓表演以吟唱为主,说白为辅,锣鼓伴奏,其中锣鼓节奏在整个表演中至关重要。节拍运用规整2/4、4/4,每一板节奏节拍较为固定,程式性较强,二拍子一板(四句唱词)小节数3+3+4+5/3+3+4+7,多运用于“平调”“喜调”唱腔中;四拍子
一板小节数3+3+3+3,多在“悲调”唱腔中使用,一般每句最后一小节无旋律,多用锣鼓伴奏,此类四拍子在土家族三棒鼓中运用范围较局限。节奏总体属于“韵律性”节拍,即可以解释为是节奏的长与短、轻与重的特定组合,这种在唱腔旋律上带有吟唱性,节奏组织相对规律性的音乐形态,属于我国曲艺音乐的基本形态特征。
三棒鼓自流传到湘鄂西土家族地区以来,以其说唱相间、文词通俗易懂、锣鼓伴奏兼有抛刀棍的表演技艺,在民间流传极广。当地除了保留早期汉族花鼓传入的传统故事话本之外,还创作了多种运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曲目,有丧葬类、婚俗类、本土故事类、商业类等,
如下表:28
土家族三棒鼓唱词文本分类表
29
二、龙山县丧葬仪式三棒鼓个案实录与音乐分析
时间:2017年7月20日地点:龙山县城三桥社区性质:丧葬仪式三棒鼓
(注:下列图片均为笔者在仪式中拍摄)2017年7月19日,龙山县杨妙勤三棒鼓团队接到丧葬出活的通知,前期杨妙勤老师先做了基础道具的盘点和准备,确定明天参与孝家仪式的团队人员,同时询问了孝家的整体家庭情况及逝者生平和场地大小,为明天的丧葬仪式活动做前期准备。
仪式实录:2017年7月20日,早上6点,逝者田陆胜的家人开始布置丧葬灵堂,死者家为弄堂三层小楼,由于室内空间局限,在屋前消防通道内搭棚,房屋大门左右放置花圈,死者棺木置于房屋正前方,棺木上方覆盖丧罩子,前方摆放纸糊灵屋,下设案摆放死者照片,白烛置左右,中间摆放蜂窝煤一块(代替
香炉),纸钱若干,案下放一口锅(代替烧纸钱的火盆),三个跪垫于棺前一字排开,供孝子祭拜用。与棺木对立左面两个方桌拼成长案,为三棒鼓队唱台,中间摆放话筒两支,芙蓉王烟若干,袋装大米一包,白面一小捆,茶叶一包,电热水壶一个。唱台外围按照圆弧形放置几十个塑料凳、四台、若干牌桌供街坊邻里及客人参加丧会守夜时用。
晚上7点17分,杨妙勤及其三棒鼓团队队员锻炼、杨永龙、吴燕琼(女)、向邦应、刘广、鲁伟一行7人,到达龙山县湘鄂路三桥社区,逝者田陆胜
家。杨妙勤先再次向孝家确定死者的生平及病逝原因,然后回到唱台前摆置“家伙”,中间放置鼓两架,主唱两位居中,左右为锣手,考虑到场地的局限,此次三棒鼓选择不带抛刀棒的三棒鼓坐唱表演,主要分为唱生平、逗客调侃、讲故事、谢孝家四个部分。
7点30分,三棒鼓白会演唱正式开始,首先为传统的三人组合模式,由杨妙勤担任主唱自击鼓,帮唱为锻炼同时击鼓,向邦应为锣手。晚8点,副锣手鲁伟加入组成四人,这一段为三棒鼓白会“唱生平”,主要交代逝者因肾病逝世,享年45岁及生平的一些事迹,尤其是为家庭或者家族内部做的那些好事,会着重即兴编唱,唱腔缓慢悲切,伴随歌声家人同时要配合哭灵、烧纸、祭拜。如下:
谱例1:
注:唱词第一句中造孽为当地方言口语,意为
可怜。
龙山县丧葬仪式三棒鼓一般都是以夜场表演为主,上述谱例1为第一场头板进入,“叙事型”演唱,其中音乐运用“悲调”起腔烘托气氛,这是三棒鼓特唱腔之一,多运用于丧葬场合中的劝孝,寿宴场合感恩父
母,及缅怀伟人、烈士等曲目当中。演唱时要求艺人,唱腔略带哭腔,表达惆怅之感,发音低沉,全曲速度相较于“平腔”而言要放慢一倍。在仪式中,悲调唱词直至孝家,引导孝子哭丧的情绪,配合整场仪式的发展,现场逝者的妻子及儿子也因曲调的渲染,绕灵痛哭,整个过程锣鼓伴奏速度缓慢,尾音哭腔较长,一个曲调循环,唱词多是强调孝家悲切感念及祈愿逝者一路走好,再世顺遂。
晚10点,帮唱替换为吴燕琼,
锣手分别替换
图3
三桥丧葬仪式场域图
30
为刘广、杨永龙,这一段主要为三棒鼓“逗客调侃”,乐曲节奏明显加快,朗诵性较强,多为互相调侃、吹捧、抬杠、拆台,娱乐性较强,唱词也多为现场即兴,观众参与,观赏性较强。晚11点,主唱休息,开始放宵夜,到场的亲朋邻里每人一碗面,鼓锣不停,按照当地三棒鼓表演的流程,此时应该开始三棒鼓耍唱与抛刀、棒的表演,但是由于孝家场地限制,只单独进行了耍唱。次日零点,演唱继续,杨妙勤主唱,吴燕琼帮唱,杨永龙、鲁伟锣手,这一段主要以唱吉利话为主,表演者会针对孝家每个不同辈分
的人唱一段吉利话,俗称“散花”,被点到名的孝子,在乐队唱完祝福、奉承自己的一段词后,要在唱台上放上自己的心意(即人民币),如果放得少了乐队主唱也会即兴编词笑话孝家,所以一般都是以百元心意“散花”不封顶,这也是丧葬三棒鼓仪式中最具特的一个环节,同时也是乐手们最卖力和创收的项目,因“散花”环节收入不包括在仪式工钱中,所以往往一些三棒鼓技艺较高的乐队“散花”收入会远远高于这次仪式的工钱收入。“散花”环节各地顺序不同,有的地区如旁边的来凤县,一般放在仪式最后一部分谢孝家,有的则在中间环节演唱,也有的仪式中嫌孝家“散花”小气,在仪式中间和最后都要再唱一遍。
第二阶段“逗客调侃型”三棒鼓表演中,两鼓两锣四人组合,变头合尾式“平腔”对唱,D 宫系统中A 羽调终止。由唱词来看,四句“五五七五”,一板押一韵,前两板分别押诸如韵(u )、凌罗韵(ing、
o ),内容从伤感哭孝,开始转向仪式观众的互动中。如下:
谱例2:
“逗客调侃型”是三棒鼓丧葬仪式音乐中变化最为丰富的一场,因为要配合“散花”仪式的需求,对音乐变化、技巧难度、唱词等方面要求较高。喜调唱腔,多用于烘托气氛的场合,往往以对唱形式,如男女对唱、师徒对唱、父子/女对唱等为主,唱词多为即兴编唱、互杠(方言称“臊皮”)、互吹(方言称“吹牛皮”)等。仪式中首先平腔进入,不断上板后,锣鼓伴奏逐渐加快,“喜调”唱腔,全场曲目速度完成了从慢板-中板-快板-急板的变化,同时唱词根据仪式环境即兴编唱,如对唱时杨老师就将当天笔者到场采访
临时编入曲中。如下:
谱例3:
凌晨两点,师傅杨妙勤休息,由锻炼主唱,吴燕琼帮唱,鲁伟、刘广锣手,后半夜演唱了三棒鼓经典曲目《三打华府》,这一段一般以历史故事为
主,即“讲故事”,由于凌晨过后年轻人守夜的较少,多是一些直系亲属和老人,所以需要唱一些长篇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来吸引大家。第三场传统“故事型”三棒鼓表演,多为后半夜进行,观众只剩本家孝子亲邻守夜,因此三棒鼓曲目的互动性减弱,领队杨老师休息,由其弟子表演,
传统长篇
土家族的传统节日图4
三棒鼓
“散花”
31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