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场所卫生标准(最新)
公共场所卫生标准
第1章  公共场所卫生的基本知识
第2章  常用消毒方法
第3章  各类公共场所的共同卫生要求
第4章  住宿业卫生要求
第5章  美容美发场所卫生要求
第6章  游泳场所卫生要求
第7章  沐浴场所卫生要求
第8章  文化娱乐场所卫生要求
第9章  商场卫生要求
第1章    公共场所卫生的基本知识
1.1公共场所的概念
公共场所是根据公众生活和社会活动的需要建成的具有服务功能的公共设施。它是人经常聚集、供公众使用、向社会公共提供各类服务的活动场所。
1.2公共场所的特点
1.2.1人员集中,流动性大。公共场所在一定空间内同时接纳众多人,健康与非健康个体混杂,容易造成疾病传播。
1.2.2设备和物品容易污染。绝大多数公共场所的设备、器械供多人重复使用,容易交叉污染,危害人身体健康。
1.3公共场所的范围
根据《江西省公共场所卫生行政许可监督管理范围》,我省公共场所的范围是:
(一)住宿场所;
(二)沐浴场所;
(三)美容美发场所;
(四)文化娱乐场所:影剧院、录像厅(室)、游艺厅(室)、歌(舞、卡拉OK)厅、音乐厅
(五)游泳场(馆);
卫生要求
(六)展览馆、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
(七)商场(店)、书店;
(八)长途车站候车室。候诊室不单独颁发《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其监管按《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执行。
1.4公共场所环境因素与致病因素
1.4.1物理性因素。有气温、湿度、气流、辐射、采光、照明、噪声、振动。
1.4.2化学性因素。有颗粒物(尘、烟、雾)、一氧化碳、二氧化碳、臭氧、甲醛、合成洗涤剂、消毒剂等。
1.4.3生物性因素。细菌、病毒、真菌、病媒生物(苍蝇、蚊子、蟑螂、螨虫、老鼠等)等。
1.5 公共场所容易传播的疾病
1.5.1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在冬春季流行。包括流感、流脑、上感、等。
1.5.2肠道传染病:主要指病毒性肝炎、伤寒、、细菌性痢疾等。
1.5.3虫媒传染病:是由蚊子、苍蝇、蟑螂等病媒生物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常见的有流行性乙型脑炎、鼠疫、疟疾、登革热等。
1.5.4寄生虫疾病:主要有通过公共浴池、公用毛巾和吸血的媒介昆虫传播的蛔虫病、蛲虫病等。
1.5.5眼疾病:主要有通过接触感染眼的分泌物而传播的流行性结膜炎等。
1.5.6皮肤病:主要有通过公用具传播的感染性皮肤病、牛皮癣、湿疹、接触性皮炎、手足癣等。
1.6室内空气污染
室内空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室内装饰材料及家具的污染(甲醛、氨、苯、甲苯、二甲苯、挥发性有机物等)、建筑物自身的污染(建筑施工中加入的化学物质、石材瓷砖中的放射性物质等)、人体自身的新陈代谢及各种生活废弃物污染(烟雾、呼出的二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PM10等)。
1.7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健康危害因素 
集中空调的送风管道在使用过程中,由于风管内温度、湿度适宜,真菌、细菌、霉菌等各种微生物病原体容易大量滋生繁衍,当空调系统起动时,由于受到送风机运行引起的震动作用,送风管中各种微生物和灰尘会被气流卷起,以气溶胶的形式随气流送到室内空间,这对长期在集中空调环境中的人的健康产生威胁。
 
第2章  常用消毒方法
2.1 消毒的概念。消毒是指杀灭或清除病原微生物,使其减少到不能引起发病;灭菌是是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杀灭全部微生物,包括致病和非致病微生物以及芽孢,使之达到无菌保
障水平。
消毒主要用于公共场所等服务行业,而灭菌主要用于医疗或食品行业等。
2.2 消毒方法
2.2.1化学消毒法。化学消毒法是利用化学药物渗透细菌体内,破坏其生理功能,抑制细菌代谢生长,从而起到消毒的作用。化学消毒的方法有擦拭法、浸泡法、熏蒸法。
2.2.2物理消毒法。是指利用高温、高压、紫外线、射线等物理因素杀灭或消除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有害微生物的方法。常用方法有煮沸消毒、高压蒸汽消毒、紫外线消毒等。
2.3 常见用品用具消毒方法
2.3.1茶具消毒:
1)煮沸20-30分钟。将洗净的茶具放入消毒容器内,注水至全部茶具浸没(茶具一般不超过容器的3/4),待水沸后开始计时,整个消毒过程中持续煮沸,并不要加入新茶具。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